金陵 江蘇省蘇州市電化教育館
《智慧“翻轉”,跨界學習促生長》一文寫出了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數學教師張莘茹初試微課程教學法的感悟。
微課程教學法是翻轉課堂本土創新的理論與方法,其底層邏輯是課程理論指導課程的微觀實踐。其教學模型強調教學方式組合教學要素(含信息科技),其設計方法以系統最優化為鮮明特征,靈動融合課程的線性模式與離散模式,借助信息科技,促進高質量自主學習發生,最終成就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張莘茹老師執教的課題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認識分米和毫米》。她通過自主學習任務單指導學生在家從事發現式學習,這樣的學習難免會遇到困難,但是張老師巧用信息科技,已經提前錄制了“微課”,以支持學生完成有難度的學習任務。這是一種“需求導向”的資源開發路線,需要教師預先評估學生從事自主學習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從而針對性地錄制視頻,從或概念、或原理、或方法入手,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種與常規“微課”開發方法迥然不同的資源開發方法在實踐中是否更為奏效?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從課堂學習第一個環節——自主學習成效檢測中一窺端倪:學生均在11分鐘內完成自學檢測和協作評價,正確率達100%,遠遠超過傳統課堂作業、回家作業的答題成效,展現出驚人的學習力。
微課程教學法落實“新課標”的核心在于創意微課程教學法。張莘茹老師創意了“我是造橋師的小助手”的微項目學習主題,在布置任務的時候,播放某地橋梁塌陷報道的視頻,結果立即有學生自發討論起塌陷的原因來。
在測量和實驗環節,學生全身心投入探究,人人參與,有條不紊,沒有“落單”的成員。當有學生無法把握什么是紙梁的“寬度”與“厚度”、剛要舉手向老師詢問時,立馬有學生爭著為之解難。
進入展示環節,學生居然能夠有條理地向大家陳述測量和實驗結果,論述小組發現,滿滿的自信。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對于從未經歷過的學生而言,困難是不言而喻的,但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依的表現出乎老師意料:“紙梁的抗彎曲能力與寬度和厚度有關,可能還和材料等其他因素相關。”“1毫米的厚度對抗彎曲能力有很大的影響。”這令初次實驗微課程教學法的教師也欣喜萬分。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能力和核心素養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涵養與不同程度的發展,為踐行“新課標”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