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東
高職體育教師“雙師素質”培養途徑研究*
李園東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105)
為了適應高職院校發展趨勢,培養體育教師“多專多能”的本領,文章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教育園區6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教育園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專項分布情況、繼續教育培訓情況以及雙師素質培養情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問題和困難,針對現有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從而為提升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雙師素質提供理論參考。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雙師素質;培養途徑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雙師型”教師是新時期高職教育的要求,而體育教師如何適應這一高職教育的發展要求,成為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一個新挑戰。體育教師應從傳統的教育方式、授課模式上有所轉變,積極適應,順應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體育教師除了具有教師的基本技能外,也要具備多項專業技能資質比如:教練員從業資格、體能師資格、心理咨詢師資格、營養師資格、康復師資格、競賽組織能力、裁判員等級等多種“雙師型”教師的職業技能,即所謂的“多專多能”;已有教育改革的實踐充分表明了這一點。體育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是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業務能力和水平的關鍵,直接關系到所培養人才的成敗。全面持續的提高高職體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將是適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新時代加強體育強國建設,要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繼續推進體育改革創新[1],而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雙師素質培養研究對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全面發展以及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是符合體育改革創新的要求。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教育園區的6所高職院校為研究的對象,把這6所學校的82名體育教師、8名部門領導作為調查對象。

表1 南寧教育園區6所高職院校體育師資情況調查表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萬方、維普等學術網站進行檢索相關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雙師素質”培養文獻,從而了解相關研究現狀,吸收與本研究直接和間接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為研究的開展做好理論鋪墊。
1.2.2 問卷調查法
首先系統研讀有關社會調查問卷設計及體育科研方面的書籍,并向專家進行咨詢請教。根據本研究的內容和要求,設計了兩套問卷:面向體育教師的問卷和面向體育相關負責人院校領導的問卷,嘗試從不同角度對南寧教育園區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開展體育教師雙師素質的研究。共計發放98份調查問卷,其中教師問卷88份,體育負責人院校領導問卷10份。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分別是82份和8份。
1.2.3 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體育雙師評審專家、體育方面的教授以及學院主管體育的院校領導、體育教師等進行訪談和咨詢,為開展研究做好理論基礎。
體育教師整體之間各專項搭配是否合理,關系到南寧教育園區各高職院校是否有一支足夠的體育教師能在教學、訓練、課外指導等為廣大學生以及體育愛好者提供更多的體育項目指導和幫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攀巖、輪滑、定向運動、素質拓展、飛盤運動等項目逐漸融入體育課程教學,這就要求體育教師的專業跟上現代體育發展的步伐,多開設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課程,幫助學生提高體育鍛煉的興趣、促進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

表2 南寧教育園區高職體育教師專項統計表(n=82)
根據表2的調查數據顯示,南寧教育園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專項主要分布在籃球、足球、排球等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上,三項所占比例56.1%,而從事乒乓球、羽毛球類的教師較少,嚴重缺乏新興體育項目的專項教師;這就說明高職體育教師的專項資源不足,專項結構相對比較單一,不能很好地滿足現代社會對高職學生上體育課的需求,專項結構與學生喜歡從而希望開設的選項課有較大差別,從而導致高職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降低;通過調查,目前南寧教育園區較少學校開設游泳、攀巖、輪滑、定向運動、素質拓展、體育舞蹈、飛盤等專項運動;要使高職體育教師改變原有傳統式的體育教學觀念,可以通過進修和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和強化體育教師的第二專項教學能力,有計劃地引進熱門項目的體育專項教師,這樣能更好的設置學生喜歡的新興體育項目和職業實用性較強的體育選項課程,并相應的加強新興項目的體育設施建設,通過改革學校體育將會蓬勃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體育知識和技能更新速度不斷提升,網絡化教學、精品課程、AI模擬實訓室推廣,體育教師如果不進行必要的培訓教育,就跟不上當代高職教育發展的步伐,不能掌握知識發展的前沿,影響教師自身發展和對學生的傳道授業解惑,進修目的正是教師對知識渴望和自身進步的要求。

表3 南寧教育園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進修目的統計表(n=82)
表3所示,體育教師進修目的調查中可以看出,進修的目的是為了評職稱的占50%,其次是裁判能力提升,占25.7%,說明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進修大部分是為了評職稱的需要。

表4 南寧教育園區高職體育教師近五年進修次數統計表(n=82)
表4顯示,在最近五年中,有50人沒有參加過培訓或進修學習,占所調查人數的61%,有25人參加1~3次培訓,占所調查人數的30.5%,從數據中看到,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整體隊伍知識更新慢,從而導致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教學水平、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不足。通過調查發現,體育教師希望能夠得到進修或者學習機會的占多數,而相對來說因學校人數較多,能得到進修機會的教師較少。此外,學校對于進修的鼓勵政策較少,也是導致教師進修次數相對較少的原因。

表5 南寧教育園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想參加培訓的項目統計(n=82)
表5顯示南寧教育園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想參加的培訓項目中,體能教練和運動技能分別占了31.7%和30.5%,排在其后的是康復訓練培訓。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對體育教師職后教育的長遠規劃,無法滿足體育教師想接受體育相關的技能培訓需求。影響體育教師職后教育,因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的特點,在其發展過程中把專業課教師的培養作為重點,對體育教師的能力素質培養被放到了次要位置。
隨著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雙師型”教師發展是國家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體育作為貫徹全面育人中的重要一環,要牢牢把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歷史契機,轉變思路,立足實際,充分發揮體育育人的重要作用,在雙師型教師培養中要符合新時代的高職教育理念,在雙師型教師的質量和數量上也要取得突破,進一步優化教師結構,提升教師隊伍水平。《自治區教育廳關于開展廣西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中“雙師型”教師是指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較強的職業技能,具備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資格證書的復合型專業人才。而體育教師雙師型標準為:教師資格證、教師職稱條件、教學經歷、職業資格條件(裁判員證書、運動員證書、教練員證書、心理咨詢師、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外加拓展條件:累計不少于6個月的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的本專業實踐經歷,或指導學生參與市廳級比賽并獲獎[2]。通過廣西教育廳“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對南寧教育園區6所高職院校目前的雙師型教師進修統計,見表6。

表6 南寧教育園區高職院校獲得“雙師”資格人數統計表(n=82)
針對表6中的學校雙師型人數調查發現,教師進入學校任教后學校及教育部門缺少培訓渠道和引導,更多的初級雙師都是在學校上學期間獲得的裁判員、運動員、教練員等級證書。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缺乏合理的相關專業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同時經費不足,使得體育教師無所適從,導致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獲得“雙師”資格人數較少。另外通過調查發現,在廣西高職院校中社會實踐材料把關較嚴格,體育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歷,這也是導致雙師型教師通過較少的原因之一。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中,為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途徑。因此,職業院校的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提供更多的與現代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體育項目以及相關科目的培訓,相關部門或者院校可以通過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開展講座或進行現場授課,把好培訓的質量關。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體育知識日新月異,所教授的對象是互聯網成長的年輕一代,這也要求體育教師應積極進取,進入到培訓、學習、提高的職后成長的良性循環當中[3],避免成為被學生淘汰的教師。
高職院校應建立自己的各類競賽運動隊,同時成立各類體育協會、健身俱樂部、休閑運動中心等。這實際上為專業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實踐、研究平臺,如果加以重視和利用,就可以在各自的優勢體育項目上建立一個“準專業化”的培訓基地,再輔助以校園網,將收集到的企業、行業相關信息或教學訓練信息,提供給教師進行學習,打造一個良好的“雙師型”體育教師培養基地。
考核評價是高職院校教師選聘、任用、薪酬、獎懲等人事管理的基礎和依據。考核評價政策的科學性可以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對于激勵教師的主觀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將擁有“雙師型”素質作為考核項目,可以增加學校“雙師型”教師的數量,促進構建符合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機制。
在高職院校不斷發展的今天,對教師提出適應現代教育的“雙師型”的發展方向,同時對體育教師也提出了“多專多能”的培養目標,為了使更多的體育教師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一是可以在待遇上向“多專多能”、能者多勞的體育教師傾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二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職晉級等。三是結合本人專業興趣,建立定期培訓機制等。通過獎勵機制調動體育教師獲得“雙師型”資格的積極性[5]。
高職院校應加快新興體育項目場地設施的建設,建設一批攀巖訓練場、輪滑場等極限運動場館,使體育教師的專項拓展得到發揮;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加大學生喜愛的現代體育項目場地、器材建設投資力度[4]。在加大新興體育場館建設的同時,體育教師的專項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能有了施展的場所,以適應新時代高職體育教學科研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不僅關系到“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質量,更是深刻影響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6]。通過服務于社會,才能更加了解社會,讓自己的知識技能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實踐出真知;而不是固步自封,一味地講授傳統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久而久之,只會讓高職院校的體育脫離當代社會的真實需求。
[1]習近平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cppcc.gov.cn/zxww/2022/04/11/ARTI1649638996796118.s html,2022-04-11.
[2]關于全面開展2018年廣西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EB/OL].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58179/t3123953.shtml,2018-11-08.
[3]肖杰,孫蒙蒙,于忠濤.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策略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7):145-147.
[4]魏影.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研究[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20(2):67-71.
[5]顧莉亞.高職院校百萬擴招后提升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研究[J].體育視野,2021(14):41-42.
[6]林茜,李姮瑩.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途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8):67-69.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Way of "Double Professional Quality"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Yuandong
(Gu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Nanning 530105, Guangxi, China)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改科研項目:新時期廣西高職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的實踐探索,項目編號:2022jgyb19。
李園東(1989—),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和學生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