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軍
“hai zi men feichang ke ku! jiayou!”近日,山東日照,老師在班級群里表揚學生,為了能讓剛學拼音的學生也能看明白,選擇用拼音的方式發到群里,家長們也紛紛引導孩子們用拼音回應。網友:事事為學生考慮的老師太暖心了。
(11月7日《現代今報》)
教師的教育言行,主要面向學生這個特殊群體,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一年級學生正學拼音、更喜歡夸獎,教師將夸獎用拼音發到家長群,可讓孩子們的努力被家長們看見,可助家長們在引導孩子閱讀乃至回復中發現孩子的拼音學習到底過沒過關。
沒想到,這樣的行為也大面積得咎,折射出一部分人喜歡誤讀:見到社會上有人熱衷“博眼球”,就妄測教師的一些教育創新行為“博眼球”;聽到某地有教師被查處,就感慨“現在的老師大不如前了”;想到自己時常加班、假日難得,就呼吁“寒暑假給老師也找點正經事做”……無論教師怎么做,無論什么樣的教師,無論教師得到啥權益待遇保障,在其口中筆下都落不得一個“好”字、“該”字。
規范教師言行、促進教師成長,當然離不開公眾監督。當今社會,人人都有與教師打交道的經歷經驗,人人都能對教師標準說出“一二三”來,對教師行為理性分析、發表意見,對教師建設無疑是有益的。但這不代表監督就可以罔顧教師言行的初衷、事實、結果,罔顧“凡事都具兩面性”的客觀規律,想當然、重“反面”。
動輒得咎不是監督教師的該有態度。真正為了教育的發展,就應把教師當成一個有心有肺、實實在在的人,與教師保持一份共情共理之心,善待教師。也唯有如此,公眾監督才能真正站穩,助力好教師接連涌現,助推好教育加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