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
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在進行信息科技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保證個性化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教師要全面掌握信息化背景下對教育教學的相關要求,將其滲透進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針對信息化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個性化教學的實施途徑進行探究,為有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豐富教學資源,提升個性化教學效果
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在進行信息科技教學時,要注重個性化教學。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對事物的理解程度、認知有所差異,這樣的差異導致學生的基礎不同。因此,教師要注重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教學資源,優化個性化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信息科技課程學習中去。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展現信息科技的優勢,將其充分運用在課堂活動中,實現教學資源的多樣性,保證個性化教學的順利展開。
例如在教學“制作主題網站”一課時,教師可以把教學資料直接傳到教學平臺中,讓學生隨時學習、觀看。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學生面臨的學習問題,讓他們的學習需求、認知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促進整體的發展。在信息化環境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僅方便,而且能更好地整合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
二、搭建平臺,保證個性化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提供了具體的平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將其優勢發揮出來,搭建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進行評價,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平臺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學生也可以瀏覽與觀看教師的點評,發現自身學習存在的不足,從而加以改進。但是,教師要注意對不同教學平臺的應用,節約時間,以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實現教學內容的全面優化。
例如在教學完“奇妙的線”一課后,教師評價學生的課后作業時,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術和學生之間產生聯系,針對具體的作業進行講解,讓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具體的修改意見,在學生修改之后,把最初的作業與修改后的作業上傳至班級群中,讓其他學生進行點評,總結易錯的知識點,避免之后犯同樣的錯誤。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開展自我評價,加深印象,以免下次再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及時改正自身的不足,提高信息技術使用能力,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創新方法,轉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傳統教學中,在講解信息科技學科的知識點時,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過于被動,這對學生的能力提高與思維發展不利,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將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保障個性化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障信息技術和課程之間的良好結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教學“巧手繪圖形”一課時,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不斷轉變學生被動學習和接受的狀態。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臺講解,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此一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愿意主動學習,就會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
總之,在現階段的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個性化教學的展開,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轉變理念,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制約與束縛,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