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柳昊
我們在朗讀古詩詞時,發現詩人往往根據生活的物象來創造不同的意象,如“月亮”,李煜《虞美人》中寫道:“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借月亮表達自己的離愁別緒;如“冰雪”,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寫道:“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再如“紅豆”,紅豆即相思豆,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王維《相思》是其中的典型——“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些意象雖然都來自生活,但是它們極富美感,表達著靈動的中國式美學,承載著中國人雅致的情感審美,被譽為一種“獨特而高雅的中國符號”。
什么是意象?進入新時代,古代的詩詞歌賦形式已經難覓蹤影,那么現當代的詩人又采用怎樣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呢?這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問題。從意象的概念到意義,再到新詩體,看現代詩人如何抓新意象,寫真感情。
一、意象的概念和意義
站在說文解字的角度來說,“意象”是“意思的形象”,是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多用于藝術作品,它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早在先秦時代,大賢們就已經發現“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兩難困境,于是提出“立象以盡意”的表現手法,用“象”來表“意”,所以上文的“月亮”“冰雪”“紅豆”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都是詩人用來表達自己獨特感情的。那么,為什么詩人會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情感呢?
(一)意象讓情感表達更具意蘊
人類雖然感性,但情感不具外顯性,更喜歡委婉表達,這樣更能被人接受,而且細細品讀詩歌時,能夠調動人的思維去積極參與,這樣,無疑更具意蘊。當然,有的詩人為了情感來得更熱烈一點,也喜歡用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
(二)意象讓哲理表達更具深度
莊子認為“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象”能夠很好地表“意”,故莊子及后世文人墨客都多用寓言來闡明抽象哲理。比方陸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探索去發現不同的答案,同學們是否發現,這樣表達起來更有生活的深度?
總的來說,含有意象的詩詞讀起來讓人感覺多一點生活上的體會,情感上的啟示,這遠比一般意義上的表情達意更濃情、更富哲理、更意趣盎然。那么,進入現代,我們的詩人都用怎樣的新的意象呢?這些意象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二、以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為例談新詩體的意象
(一)大地——厚重的愛國情懷
“大地”本義上是寫腳下的這片土地,20世紀90年代,香港一支殿堂級樂隊的同名歌曲《大地》在中華大地上引發了深深共鳴。而在更遠的1938年,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的“大地”意象更為鮮明,情感更為熱切。其詩作全文如下: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寫這首詩時,正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時代,日本人的鐵騎侵占了東北、華北,連武漢也失守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艾青發表了此詩。詩人首先將自己化身為一只鳥,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俯瞰著這片風雨飄搖的土地,見證了太多太多的悲慘和凄涼(“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讓詩人悲痛流淚,痛苦萬分。但即便國家分崩離析,詩人仍然要“歌唱”,因為這片土地已有黎明的曙光(“無比溫柔的黎明”),人民在奮起,民族在覺醒,革命和戰斗的意志(“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發生和發展,而詩人自己也意識到將成為其中一員去參與抗爭,或許會有死去的那一刻,但詩人毫不后悔,“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讓身軀肥沃土地,讓靈魂根植大地,這就是詩人對土地的執著而熱切的愛戀和那至死不渝的情懷。此后,他寫了很多具有“大地”意象的詩歌,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曠野》《復活的土地》,對后世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鄉愁——真摯的懷舊情思
思鄉題材的詩歌在中國古代可謂是遍地開放,李白的《靜夜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些詩歌都立足“游子”視角,比方說在《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都是一些孤獨的無生命力的事物。與現代詩歌中的思鄉,肯定略有不同。如余光中的《鄉愁》,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后順承的,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這幾個標示時間的短語,都明確出現在這首詩每一小節的第一行,當中的意象也貫穿著全文,郵票(寫信回故鄉)—船票(搭船回故鄉)—墳墓(母親離世),如果順著前三者的意象我們不禁會問,人世間還有什么樣的離情比生離死別更令人斷腸悲痛呢?有,那就是無窮的鄉愁!最后的第四節,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詩人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充滿著對故鄉真摯的懷舊情思。時光飛逝,跨入新時代,我們雖然不再為路途遙遠而嘆息,但是跨越那一灣海峽依然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景。
(三)自然——真切的臨景情意
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身邊的一切對我們來講都是那樣真切,讓我們不得不眷戀萬分。這類詩歌像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和穆旦的《我看》,都屬于特定背景下的詩歌作品,比方說《你是人間四月天》的意象清新、自然,詩中“鮮花”“青草”“燕子”等意象仿佛一陣清新的風,讓人讀后覺得既不甜膩,也不灼熱,溫暖人心,極富女性的細膩與深情。還有就是穆旦的《我看》,詩中“鳥”“云”“樹”這些生活中平凡的意象,充滿著詩人對自然美的熱愛和歌頌,也讓人產生即時的臨景體驗。
三、以同學的詩作為例談意象和情感
我看
我看蔚藍的遼闊的蒼穹,
一朵朵白云隨風而過,
我看他們飄散又聚攏,
也許更遠的天空涌起陣陣清風;
我看大雁伸展著翅膀,
快速掠過平靜的湖面,
頓時層層漣漪激起,目送遠去的雁影;
我看溪流悠揚且婉轉,
小魚兒在河里自由穿梭,
時而躍出水面,仰望蔚藍的天空,
哦!多少年流淌著的兩岸的青草,
你在享受著難得的平靜,
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森林,
你也在呼吸著寧靜與安然,
去吧,去吧!張開你的雙手,敞開你的心扉,
讓歌聲響徹著每一個大地的角落,
讓青春蕩漾在每一輪歲月的風雨,
如風的低語、云的飄散、花的綻放。
從題目來看,這位同學是仿照了詩人穆旦的作品《我看》而寫的,當然,在篇幅上稍微做了處理,讓詩作更為簡潔和自然。在這篇《我看》中,作者寫了很多意象,如“藍天”“白云”“大雁”“河流”“小魚”,一花一草一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意象,字里行間充滿生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現在和平生活的無盡贊美之情,讓人讀后如沐春風,甚至能讓一個行色匆匆的人駐足去欣賞大自然的美好。在初中能夠寫出這樣自然的美好憧憬,算是一篇優秀的仿寫佳作,值得廣大同學學習。
詩歌,被稱作“靈動的語言”,所謂“靈動”,筆者認為,它表現主題的方式較為委婉,呈現一定的靈活性,我們需要根據當中的意象去猜測它的實際含義,從而理解詩人在其中傾注的感情。那么,同學們,進入新時代,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為何不以觀察的目光考量我們的現實生活呢?誠如此,筆者以為,每一位同學都將以一顆詩意的心看待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這些物象充滿著哲理和自然,或許能夠產生讓人細品頓覺和諧人生、詩意自然的意味。希望大家敢于創作,呈現生活的美態,體現思想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