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平

談及唐代詩人,相信很多同學的第一印象就是“詩仙”李白,他的詩詞飄逸、灑脫,體現著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是古代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如果說“詩仙”李白是理想主義的象征,那么杜甫就是現實主義的典范,所以他們被合稱為“大李杜”(李商隱和杜牧被合稱為“小李杜”)。杜甫為什么會被稱為現實主義詩人?因為他的詩作中大多描繪了民間疾苦,直面社會現實,用尖銳細密的觀察力和驚人的寫實主義來寫詩。因此,他的詩又具備了“記錄歷史”的性質,更被稱作“詩史”。
大唐前期可謂是盛世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所以唐朝前期的詩人們筆下的內容都是歌舞升平,但杜甫大部分時光生活在安史之亂之下的唐朝,這個時候國家分崩離析、生靈涂炭,詩人筆下憂患意識濃厚,悲傷之眼淚、悲痛之容顏成為杜甫的外表象征。然而誰又知道憂患之下,杜甫也有喜意的表達。今天,我們站在群文閱讀的視野,將小學階段的杜甫詩詞從體裁的角度進行簡單整合并進行淺要的解讀,一起領略詩歌的魅力、體會詩人的喜意。
一、三首《絕句》——一解消沉與落魄
部編版《語文》教材收錄了杜甫的三首《絕句》,它們都是詩人經歷安史之亂之時,于西南邊界顛沛流離輾轉到成都的作品。此時的詩人傷心欲絕,一方面有感于大唐盛世的分崩離析,充滿憂慮;另一方面有感于自己的流離失所,朝不保夕。雖然如此,這三首《絕句》卻有著別樣的情感因子。
其中一首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边@首詩選擇的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素材——“黃鸝”“翠柳”“白鷺”,這些動植物無一不是生命力的象征,而且詩歌用了對偶:“兩”和“一”兩個數詞相對,“鳴”和“上”兩個動詞相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生機勃勃、動態十足的畫面,更為難得的是將靜態的描寫切入到動態的畫面中,暗含著作者結束奔波得到了短暫的喘息。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后兩句的意蘊更為深厚,“窗含西嶺千秋雪”,這個時候雖然已是春季,但山上的積雪仍未完全消融,預示著寒冷的困局、艱難的時局仍未化解,而 “門泊東吳萬里船”又將憂慮消除,詩歌的整體情感較為復雜。東吳象征著東南方向,是詩人的故鄉,此時他雖然遠在巴蜀,但仍想著自己遲早順江而下,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君不見窗外面的大江都是待發的船只啊。詩歌中充滿著樂觀與豁達,讓我們的情感也變得愉悅。
再看另外一首:“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贝嗽娛且皇自佄镌?,首句寫出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第二句寫惠風和暢、風送花草香味的臨景。后兩句從“燕子”“鴛鴦”這兩種富有生機的美好事物入手,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勃、富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
第三首《江畔獨步尋花》,實際上是組詩作品,一共有七首,本詩是第五首?!皩せā笔窃娙说哪康模娛恰包S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從內容上可以看出詩人尋的是“桃花”。首句點明具體的地點——黃師塔的前面。第二句寫自己的疲倦姿態:一方面是季節原因,畢竟春天容易讓人產生倦意,所以詩人倚風小憩;另一方面,也是剛剛結束奔波流離,在四川他得到了一點喘息的機會,所以疲倦,可以理解。詩人用意極深,一個“倚”字,就將自己與大好春光融合為一,達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那為何“倚微風”呢?第三、四句就有介紹。原來,詩人為的是更好地看桃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所謂“開無主”是指桃花自由自在地大開特開,也寄寓現在自己的心境——無拘無束,所以它們絢爛綺麗,與下文“深紅”“淺紅”的繁花似錦相吻合。
總的來說,這三首《絕句》是杜甫在難得清閑、難得自由、難得快樂的時光下創作的,它們一改奔波勞碌時期“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憂愁,道明自己暫時定居四川成都的安適心情。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機盎然的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自己快樂的心情。
二、兩首律詩——道盡唏噓和感動
第一首是《春夜喜雨》,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一年。這期間,他親自耕作,終日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仿佛置身于農家的快樂中。杜甫的觀察能力是十分高超的,這首詩是杜甫對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觀景之作。原詩內容如下: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的一、二句中的“好”字飽含深情,盛贊春雨?!爸獣r節”賦予春雨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知曉時節,體貼人意,在萬物復蘇時飄然而至,讓人不得不感嘆,這是多好的一場春雨啊!有感于此,詩人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反襯出春夜的廣漠、春夜的黝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是詩人的想象之辭,目睹春雨綿綿,他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時,錦官城(成都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杜甫雖暫時安穩,但畢竟是寄人籬下,依然“顛沛流離”,但是詩人卻能在絕望中看到希望之所在,讓人感受到無窮的快樂,只要被代入其中,就能體味到這一份莫名的唏噓和感動。
如果說上面的幾首絕句和律詩是詩人稍加停頓后的喜意和暖意,那么接下來要介紹的這首律詩則是詩人表達大開大合的快意。這就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在四川成都暫停奔波勞碌的生活之后,以天下為己任的杜甫其實一直都在關心、關注時局的發展和演變(當時安史之亂席卷全國),他還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這種憂患意識雖在寫絕句時得到稍微的停歇,但一直都讓杜甫牽掛著?!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肥拙渚鸵呀浀烂髁恕翱煲狻钡木売?。詩人“忽然”聽到了中央軍收復薊北的消息,一時間眼淚沾濕了衣裳?;仡^看妻子,只見妻子往日的愁容早已消失不見,一家人開心的樣子簡直可以用“狂”字來形容。他們不但唱起了歌,甚至可能跳起了舞,把酒一喝,收拾東西準備回故鄉去。至于回家的心情,哪是一個“快”字了得,詩人的快意體現在最后兩句話——“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襄陽到洛陽足有幾百公里,但詩人的喜悅早已讓時空扭轉,歸心似箭的情感展露無遺,這個時候的杜甫太想看看國家回歸一統的美好局面。這兩首律詩從情感的宣泄到現實的感受,都是詩人憂患意識下的喜意、快意的表現,值得后人細細品讀。
有一句歌是這樣唱的——“遠去了刀光劍影,暗淡了鼓角爭鳴”,時光如川流不息的流水,流過了歷史隧道、飛過了歷史天空,我們的民族也經歷了數不清的災難。所幸的是中華民族最終以涅槃重生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值得快慰。杜甫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作品依然閃閃發光,讓我們無比感慨:人生于世,只有心存憂患意識,這個民族才能始終保持昂然的斗志;但一個人即使生于亂世,也應該擁有樂觀的心態,才能始終以一顆豁達的心看待這個大千世界。畢竟生活依舊,大千世界依舊,生活和現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消沉而改變自己的容顏,既然不能改變,那么只能積極面對。我們當前也面臨學習、生活的苦惱,或許有疲倦,或許有困惑,都不過是人生的一個簡短插曲,不妨開心地面對它們,積極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