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鵬飛 李遞通 陳錦儉
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隨著神經影像與神經介入技術的日趨成熟,頸內動脈支架成形術(CAS)因創傷小、操作簡便、有效與適應證更廣泛等優勢,現已成為臨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措施[1-2]。CAS能夠有效降低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腦卒中發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3-4]。而血壓降低是CAS術后一種常見的血流動力學異常現象,亦為CAS術后的常見并發癥。相關研究發現,CAS術后持續血壓降低會促使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注減少,繼而誘發或加重腦缺血癥狀,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6]。因此,CAS術后早期識別可能發生血壓降低的高危患者,并及時提供防治干預,對于降低中遠期血壓降低發生率、避免不良預后的意義重大。基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接受CAS治療的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CAS對中遠期血壓的影響與中遠期血壓下降的有關因素。信息示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接受CAS治療的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無手術相關禁忌癥,均于本院行CAS手術治療;患者納入遵照自愿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具有較高的依從性;患者病歷有關資料登記齊全。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異常者;存有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者;合并全身性感染者;意識障礙,難以進行正常交流者;存在酒精、藥物依賴史者;存在免疫系統病癥者。所有患者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36~72歲,平均年齡(59.75±4.83)歲;體重指數(BMI)18.6~28.3kg/m2,平均BMI(24.48±1.62)kg/m2。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手術前完善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查,排除手術有關禁忌癥后,行CAS治療。詳細統計患者術前24h、術后24h、術后1個月與術后6個月血壓水平,血壓的測量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術前與術后24h運用持續無創血壓監測法,每小時測量血壓1次,取其平均值為術前與術后24h血壓值。術后1個月與術后6個月隨訪復診3d,每天監測早、中、晚3次血壓,取平均值作為術后1個月及術后6個月血壓值。依照術后6個月收縮壓下降情況分為收縮壓下降組(收縮壓下降≥10mmHg)與收縮壓無下降組(收縮壓下降<10mmHg),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齡(≥75歲、<75歲)、性別(男、女)、BMI(≥24kg/m2、<24kg/m2)、糖尿病史(有、無)、吸煙(有、無)、飲酒史(有、無)、術前低血壓病史(有、無)、狹窄程度≥80%(有、無)、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有、無)、手術時間>1h(有、無)等一般資料,運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探究影響患者中遠期血壓下降的危險因素。
1.3觀察指標 (1)術前24h與術后24h、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的血壓變化對比。(2)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先進行單因素分析,獲得有統計學差異的項目后再行Logistic回歸分析,最終獲得影響患者中遠期血壓下降的獨立危險因素

2.1術前24h與術后24h、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的血壓變化對比 術前與術后24h SBP與DBP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6個月,SBP與DBP均低于術前24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前24h與術后24h、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的血壓變化對比
2.2CAS治療后中遠期血壓下降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BMI、糖尿病史、吸煙史、飲酒史與行CAS治療患者術后中遠期血壓降低無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年齡、術前低血壓病史、狹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手術時間>1h與患者中遠期血壓降低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AS治療后中遠期血壓下降的單因素分析n(%)
2.3CAS治療后中遠期血壓下降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75歲、術前低血壓病史、狹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手術時間>1h是行CAS治療患者術后中遠期血壓降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CAS治療后中遠期血壓下降的多因素分析
臨床調查顯示,頸動脈狹窄的臨床患病率較高,且近年該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已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7-8]。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的高危因素,頸動脈狹窄會導致局部組織的血液灌流量下降,引起腦缺血。故早期積極防治嚴重頸動脈狹窄,在預防腦卒中發生中至關重要[9-10]。CAS因具有創傷性小、操作簡便等優勢,已成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方法,可有效改善血管阻塞情況[11-12]。然而由于CAS術中導絲刺激、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操作會對頸動脈竇造成機械性擴張與牽拉,患者術后極易出現血壓降低等并發癥,影響術后康復效果[13]。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建議,絕對目標血壓水平和降低是不確定的,應個體化[14]。但持續血壓降低會促使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注減少,繼而引起或加重腦缺血癥狀,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6]。因此,盡早明晰CAS術后中遠期血壓降低的危險因素,并及早施以針對性干預管理,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6個月,SBP與DBP均低于術前24h,表明CAS治療后中遠期血壓降低發生風險較高。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BMI、糖尿病史、吸煙史、飲酒史與行CAS治療患者術后中遠期血壓降低無關;而年齡、術前低血壓病史、狹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手術時間>1h與患者中遠期血壓降低有關;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75歲、術前低血壓病史、狹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手術時間>1h是行CAS治療患者術后中遠期血壓降低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年齡≥75歲:高齡的患者各項生理機能衰退較為明顯,機體存在血流動力學紊亂情況,故術后極易出現血壓降低情況。(2)術前低血壓病史:術前有低血壓病史患者基礎血壓偏低,從而導致迷走神經張力相對較高,加之術中支架的刺激,術后更易發生中遠期血壓降低[15]。(3)狹窄程度≥80%: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術后大血管的總體血流阻力會顯著降低,從而導致術后中遠期極易出現血壓降低情況。(4)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臨床對于術前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患者,為降低手術風險,多選擇增加患者降壓藥物的使用劑量和(或)頻率,以增強降壓效果,而CAS術后血管阻力降低,故術后極易發生血壓降低情況[16]。(5)手術時間>1h:手術操作時間過長術中所引起的術中失血量和其他體液丟失量也更多,且介入器材對頸動脈竇與主動脈弓的刺激時間也相對延長,故術后中遠期血壓降低的發生風險更高。因此,臨床需對上述影響因素予以高度重視,采取針對性預防干預措施,以盡可能的減少術后中遠期血壓過低發生風險,以保障患者健康。
綜上所述,CAS對頸動脈狹窄患者的中遠期血壓影響較大,而中遠期血壓降低的發生與年齡≥75歲、術前低血壓病史、狹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手術時間>1h相關,臨床應據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預手段,調整方案,以促進術后恢復,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