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光淘(廣安市人民醫院)
顱腦損傷屬常見創傷,國內發病率僅次于四肢創傷,但其致死率排名第一,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我國每年約有60 萬人出現顱腦損傷,是導致35歲及以下人群失去生命的關鍵因素。
臨床研究表明,顱腦損傷發病后1~3 個月為康復診療及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機,言語、認知功能恢復至少需要1 年。顱腦損傷康復治療包含3 個階段:
急性期 一般為損傷后2 周內。此階段患者病情危重且變化迅速,生命體征不穩,多伴顯著的意識障礙,多由ICU 護理人員實施康復診療。
并發癥期 一般為損傷后2~6 周。此階段患者多存在呼吸、泌尿系統并發癥,生命體征暫時趨于平穩,少數病例伴輕度意識障礙,多在普通病房或是轉至康復診療科室實施相應治療。
恢復期 一般為損傷后7 周~6 個月。此階段患者會存在肢體功能、精神障礙,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康復治療多由社區完成,能夠自主配合康復治療。
通常情況下,患者生命體征、病情平穩48~72 小時,尤其是顱內壓持續24 小時維持2.7 千帕內就可以實施康復治療。
高壓氧療法 通過手術治療、對癥處理,術后3~5 天病情平穩后實施高壓氧診療。但該治療方法具一定的禁忌癥,例如活動性出血,基于高壓環境下可加重出血癥狀。所以,需在CT 復查明確出血停止后再行高壓氧診療。
此外,當患者并發感染,體溫>38.5℃、血壓>160/100 毫米汞柱、高壓氧治療后血壓變化迅速、肺部感染痰量多等情況時,需暫停治療。
認知功能康復治療 認知指的是大腦處理、回憶及儲存信息的能力,認知障礙多表現在覺醒、注意、學習、記憶障礙等方面。在顱腦損傷早期康復治療中,需重視對其認知障礙的治療。
促醒治療 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養療環境。家庭照護者需深刻意識到對患者說話的重要性,講一些患者感興趣的話題、故事等,或是讓其聆聽喜歡的音樂,通過觀察患者神情、生命體征變化來分析其對各種刺激的反應。肢體按摩、迅速擦刷、拍打等均可對大腦形成刺激,可以維持并修復關節活動范圍。
運動康復治療 涉及步態、肢體協調性及平衡功能訓練,主要內容包含偏癱肢體肌肉力量、抗痙攣訓練等。
顱腦損傷對肌力有一定影響,當患者肌力處于0~1 級時,可實施被動運動、低頻直流電刺激,強化偏癱肌肉部位血供,防止肌肉萎縮。肌力處于1~2 級時,立足于上述治療,可開展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是指運用敏感電子儀器引出肌電電流,并通過放大等效應轉變為可以被感官感知的光、聲音信號,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法于肌電生物反饋上增加了低頻直流脈沖電流,能夠使肌肉有效收縮,引導關節活動。肌力處于3 級時,仍需運用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法,肌力處于4 級時,多依靠肌肉主動收縮進行肌力的增強,如等長收縮、等速收縮等。
抗痙攣訓練包含放松訓練、協調訓練及藥物等,最為基礎的方法是引導患者基于舒適體位下做肢體延伸下垂、擺動練習。
感知障礙治療 感知障礙主要有定向障礙、體像失認等。康復治療時會采取反復多次、逐漸強化的方法,經對患者予以特定的感覺刺激,讓大腦對感覺輸入形成較深的印象,從而提高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