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
臨床醫學中,麻醉是手術中的關鍵環節,進行全身或局部麻醉可幫助患者消除或減輕疼痛,大大降低了患者術中的應激反應。麻醉為患者打造了理想手術環境,同時也為患者的安全保駕護航。基于此,大家對麻醉是什么,以及患者臨床中要怎么配合也產生了疑問。
麻醉主要是利用藥物以及其他手段使患者的中樞神經以及周圍神經系統發生可逆性抑制,讓患者能夠暫時失去感覺,同時保證手術過程中患者不會產生痛苦。
一般來說,臨床醫學中的麻醉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全身麻醉主要采取吸入、靜注、肌注以及直腸灌注的方法給藥,抑制患者中樞神經系統,患者會暫時喪失意識與痛覺。臨床中常見的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能夠使清醒狀態下的患者進入睡眠狀態,患者不會感覺到強烈的疼痛,并且身體處于放松狀態,利于手術展開。
局部麻醉主要是利用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羅哌卡因等藥物注射進行麻醉,對患者的脊神經、神經叢、神經干與周圍神經末梢有一定的阻滯效果,使得患者支配部位感覺喪失。常見的方式包括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區域阻滯與局部浸潤麻醉和表面麻醉。椎管內麻醉是經過脊椎穿刺在患者椎管中注射麻醉藥物的一種注射方式,患者支配區域的痛覺傳導產生阻滯,根據注射位置可以劃分為頸神經叢阻滯、臂神經叢阻滯、腰神經叢阻滯與骶叢阻滯等。區域阻滯主要是在手術位置的附近進行麻醉注射,保證藥物能夠在手術區各層組織內均勻分布,進而阻滯疼痛傳導,在小型臨床手術中值得應用。
手術麻醉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臨床手術前,需要麻醉醫師進行麻醉評估干預,保證麻醉的順利進行。除此之外,麻醉對于麻醉醫師的技術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患者的積極配合也是較為重要的。
術前,需要患者簽訂手術同意書,麻醉醫師會告知患者麻醉的具體方式、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反應等信息。如果患者對手術麻醉存疑,需要第一時間與麻醉醫師交流溝通。醫生會調節患者術前可能產生的不良心理情緒,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水平。
患者如果以前使用過麻醉藥物且發生過不良問題或者存在麻醉藥物的耐藥性,需要事先告知手術和麻醉醫師,以便選取合適的方法規避風險。嚴格遵循醫師教授的臨床信息,術前告知醫師自身的身體狀態,以免出現影響手術的不良事件。
對于術中有胃管與導尿管需求的患者,需要加強置管過程中存在不適感的分析,避免患者麻醉蘇醒時隨意拔出。
不同手術麻醉選取的手術姿勢與麻醉方式也不相同。腰硬聯合麻醉與硬膜外手術需要取患者側臥位或坐位,這樣能夠將手術視野充分暴露出來。醫護人員調整患者體位后,需要避免擅自調整與移動。如果患者產生了不適感或者疼痛感,需要第一時間上報給臨床醫師,切忌擅自調整體位,以免對手術操作的效果產生影響。
如果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可以閉眼手術。手術過程中應避免和護理人員交流,同時切忌猜想醫護人員話中的含義,這樣能夠避免理解錯誤,導致產生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