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英 林 斌 張林軍 劉 平 鄭亞龍
1.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青島 266100;2.青島市計量技術研究院,山東 青島 266100;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是教育部2015 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 年)》目錄中修訂的專業名稱,原專業名稱為“珠寶首飾鑒定與加工”,修訂后隸屬于文化藝術大類中藝術設計類,增加了專業特點的識別度,更加側重于設計與工藝。經歷多年的發展后,目前全國開設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的高職院校約40 所左右[1],大多數結合首飾行業特點與專業特色,將重點課程設置為首飾制作、首飾設計兩個類別,少數院校結合學校特色、地方特色主要培養玉石雕刻、地方特色手工等方面人才。無論是哪一類特色人才培養,都會在相關課程中涉及手工藝制作與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培養,這也就為工匠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契合點。
青島市從事珠寶生產經營的珠寶品牌約有500多個,年銷售額約300 億元(筆者注:數據來源于青島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提案)。同時上合示范區位于青島膠州,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豐富的珠寶玉石資源為基礎,未來青島珠寶玉石行業將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相對增多。
與此同時,山東省內開設有珠寶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數,省內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僅有三所高職院校開設,包括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泰山職業技術學院、煙臺黃金職業學院;珠寶相關專業的本專科院校共六所,包括齊魯工業大學(本科)、青島農業大學(本科)、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高職)、山東理工職業學院(高職)、泰山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煙臺黃金職業學院(高職),人才供給量遠遠不足。但隨著行業發展與地方經濟需求,目前省內中職、高職、本科乃至碩士研究生梯隊式人才學歷發展渠道已經逐步成形,也為首飾行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土壤。
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學校”)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是2021 年開始招生的特色專業,修業年限為三年,目前在校生160 余人,在實際的課程設置中,學生在校需完成146個學分,其中公共基礎課42 個學分,專業教育課程72 個學分,綜合實踐課程32 個學分。參考教育部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建設標準修訂及要求,目前階段以首飾制作、首飾設計(手繪、電繪)等課程為重點。主要培養目標為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面向首飾設計、首飾工藝等行業企業,培養從事首飾設計(手繪、電腦)、首飾制作、珠寶鑒定、珠寶企業營銷管理等崗位工作,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文化素養,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應變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專業拓展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說文解字》中對工匠的解釋是“工,巧飾也”,“匠,木工也”。《辭海》中:“工,匠也,凡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謂之工。”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匠由木工逐漸延伸成從事與手工有關的職業的人,又演變成全體勞動者。由于“工”所涵蓋的“技巧”之意,經過現代演繹,工匠更重在技巧性的“工”,因此劉特(2022)的研究中將工匠定義為“專門在某一領域從事技巧性勞動并且技藝高超的勞動者”[2]。
而對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則有著比較多的成果,如李宏偉(2015)從傳承的角度,將工匠精神概括為多個方面內容的有機組成。即人際關系維度的尊師重道、義利觀維度的求富立德、工作態度維度的一絲不茍、創新維度的精益求精、實踐維度的知行合一;李曉伊(2017)認為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是從屬關系,反映的是勞動者的職業態度,與人生觀一脈相承[3]。
總的來說,工匠精神是所有勞動者在從事實際工作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優良工作態度與工作精神。
根據前人的總結,工匠精神的內容包括尚巧精神、尊師重道、知行合一、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極致、兼濟天下等多方面的內容。本文將以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課程特點,探索工匠精神與專業課程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的融合。
學校于2022 年聯合青島芙蕾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面向21 級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學生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企業方派駐企業師傅進駐學校,每周為學生全天指導3 天,將工廠搬進學校,為學生創造一家中等體量珠寶公司真實的設計、生產、銷售及配套場景,企業師傅的教學傳授為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提供了實際的樣例。在現代學徒制的實際教學、生產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向企業師傅看齊,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目前,學校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專職教師三人,均為碩士,雙師型教師100%;校內兼職教師三人,來自企業行業的校外兼職教師八人。其中省級教學名師1 人,國家注冊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2 人,高級技師2 人,省級技術能手2 人。
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團隊人員全部接受課程思政理論學習,并積極融入教學全過程,在核心課程的課程思政融合上達成共識,通過掛職、師資共享等方式,教學團隊相互之間加深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政教育與本職工作之間關聯的理解,有助于專業核心課程的工匠精神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根據多次市場調研走訪,調研本地珠寶企業用人需求,梳理崗位所需的具體素質、知識、技能,與課程體系相互支撐,再結合相關大賽規程、相關證書大綱,指導學生針對性進行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訓練,嚴抓細節,從操作流程到數據要求到標準評價再到職業規范,每一個環節都帶領學生做到嚴謹、準確,為比賽、證書、就業做好準備,在這些環節的訓練中,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優良的職業習慣,將工匠精神細化到每一個實踐的環節。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目前學校21 級學生拿到山東省“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全國工業設計職業技能大賽山東選拔賽的第二名,正全身心備賽2022 年第二屆全國工業設計職業技能大賽決賽。
學校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現代學徒制主要參與的專業課程有《首飾制作工藝》《珠寶首飾設計》《珠寶鑒定》《珠寶首飾繩藝》等,經過實際教學實踐,以《首飾制作工藝》為代表,探討工匠精神融合專業課程的思路與實踐。
根據前文分析,結合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核心課程《首飾制作工藝》的實際特點,發現工匠精神在這門課的學習中主要以外在的質量標準為顯性表現,但同時還有著隱形的精神追求[4],因此,在該課程中主要以“質量標準+精神追求”為工匠精神的兩個切入點。
《首飾制作工藝》課程開設在學校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大二上、下兩個學期,共計128 學時,其中實踐96 課時,以鋸、銼、焊及綜合實踐為主要練習內容。由于納入現代學徒制培養,在培養方案規定的學期內每周4 學時學習之外,還增加了4 學時的企業技師基于實際生產實踐的授課輔導,達到校企雙導師培養。
實際課程實施必定是根據專業特點,結合人才培養目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5-6],根據師生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大綱、就業崗位要求和大賽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調整并合理布局。
《首飾制作工藝》是以現代化工業生產為基礎的一門首飾制作課,一般來說包含了金工、雕蠟、種蠟樹、灌石膏、烘焙石膏、澆鑄、炸洗、執模、鑲石、拋光等多道工序,在這些工序之前,還會預留一些金工基礎的鋸銼焊課時,課時足夠的時候也會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增加傳統手工藝工序如花絲、琺瑯等。在目前階段,學校根據企業意見,將該課程劃分為十三個項目,分別是學徒培訓、生產流程、鋸功練習、銼功練習、壓片機拉線板使用練習、錘功練習、焊功練習、吊機練習、戒指的制作、鏈型首飾的制作、吊墜的制作、手鐲的制作、綜合練習、進階練習。
從課程內容中可以看到,首飾制作工藝中離不開工人師傅每一步的精細操作,因此從內容出發,整合工匠精神的要點如下:
學徒培訓——了解首飾加工崗位要求,掌握首飾加工的安全注意事項——尊師重道、職業使命;
生產流程——了解珠寶首飾加工生產過程的步驟——工作有序、職業認同;
鋸功練習——能夠鋸直線、折線和曲線操作——精益求精、工作追求;
銼功練習——熟練進行銼的使用操作,熟練進行作品修整操作,熟練進行細節部位修整——精益求精、工作追求;
壓片機拉線板練習——熟練進行壓片、壓條、拉線操作——小心謹慎、文化自信、安全生產;
錘功練習——熟練進行錘的相關操作,熟練進行錘半空圓球操作——精益求精、工作追求;
焊功練習——熟練進行臺階的焊接操作,熟練進行鏈條的焊接操作——精益求精、技術創新;
吊機練習——熟練制作砂紙小工具操作,熟練進行砂紙打磨操作——追求精準、學習遷移;
其他綜合制作練習——能夠制作戒指、手鏈、吊墜、手鐲等首飾——審美提升、文化傳承、綠色生產、職業自信。
課前,在課程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校企教學團隊共同合作梳理課程內容,規劃模塊,細化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分配教學時間,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預計學生作品的完成度。做好基礎模塊設計之后,再根據課程內容與實踐進度,挖掘工匠精神的具體元素,找出最適合結合的點,納入教學模塊中,將工匠精神與實際的知識、技能結合在一起,達到最優化的課堂效果[7],而不是簡單堆砌,也避免學生重復學習造成逆反心理。在此基礎上,校企合作編寫了《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現代學徒制——未來工匠珠寶首飾加工工藝課程標準》,做到針對性應用。
課中,以實際生產的真實案例、企業師傅的實際加工過程、企業師傅的優秀樣品等積累課程思政資源庫,樹立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訓練學生反復實踐的極致感,學生加工真實作品的自豪感等,摒棄單純的說教,而是從課堂案例、從實踐練習中讓學生真實感受和體會,而且通過學生實際成型的樣品,也可以實際感受首飾成品的光潔度與舒適度,也可以為學生將來從事首飾質檢做準備。
課后,也會根據學生學習進度,布置相應的課后訓練作業,逐個點評學生作品,幫助學生對作品進行調整,從而讓學生感受工藝精進,職業自豪。還會安排學生實地參觀考察,組織學生赴合作企業的創新孵化基地現場,近距離接觸首飾制作成品。
工匠精神是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在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中的重要思政元素,在學校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課程思政改革與探索的進程中,提升了學生對首飾相關職業的認同感,培養了學生工作的使命感,持續精進,知行合一,為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