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 范軼玲 溫 卉 周 陶
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指1999 年來,因國家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和體制變革所設置的由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專科院校合并或獨立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1]。經過20 多年的發展,地方本科院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1年,我國共有1270 所本科院校,其中地方公立大學733 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占地方公立大學的三分之一[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僅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的進程,還為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教學方式培養的人才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建設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的提出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向了應用型大學的新時代。
統計學是一門搜集、處理、分析數據的方法論學科[3],它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醫學、生物學等眾多學科領域,是人們定量認識社會、了解自然的強有力工具[4]。無論是統計學專業還是非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學好統計學都十分必要。但是統計學課程本身邏輯性強,概念抽象,公式繁雜,對任課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考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未開設統計學專業,但是大部分學校開設有與專業相關的統計學課程。受各種條件限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大部分學生,尤其是文科背景學生數學基礎不扎實,理解能力有所欠缺,更為統計學的教與學帶來不利,學校缺少專業對口的老師上課,學生對該課程也是敬而遠之。
因此,需要探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方法,發揮統計學教學對應用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本文主要從統計學教學視角出發,分析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學中的問題,研究和探討科學、有效的統計學教學模式,以更好地滿足學生需要,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優秀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師資力量上,一方面統計學專業教師數量偏少。對于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有所不同,但不是每個學院,每個專業都有特定的統計學教師,地方綜合院校的統計學專業教師一般只有經濟統計學和數理統計學專業教師,受院系教師編制的限制,教師難以滿足教學需要[5],師生比與國家規定的合格線1∶18 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統計學任課教師師資水平不足。由于統計學學科的特殊屬性,高層次專業統計學教師較少,不能滿足高校的需求,地方院校更難以引進,統計學任課教師普遍是碩士學歷,很多甚至不是統計學專業,知識儲備較難滿足高水平的教學需要。師資方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內容的深入,影響了統計學教學的效果。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之一,教材的選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目前,針對不同專業,有許多版本統計學教材,但是這些教材普遍存在教材內容與專業應用銜接不足,過多的公式推導,缺乏案例分析及統計軟件相關知識的介紹等問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非統計學專業的學生數學基礎不扎實,較難理解書本上的公式推導,看到晦澀難懂的字母符號,就打退堂鼓,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此外,很多教材缺乏配套的習題冊,習題講解冊等學習資料,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統計學是一門難教也難學的課程,教師需要足夠的課時講授相關知識,學生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研究和學習。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統計學課程教學課時安排較少,經管類專業課時一般是54 課時,社會學、管理學類專業為48 課時,有些院校有些專業只安排有32 課時。這些課時大多是理論課時,少有實踐課時,非常有限,統計理論尚不能介紹完全,更沒有時間向學生講解和演示統計軟件的運用,導致學生對統計概念和統計原理一知半解,缺少對統計方法和統計軟件的認識,難以形成統計思維,難以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并解決問題,也就達不到教學目的。
目前,地方院校統計學教學以老師授課為主,教學內容多是抽象的理論,復雜的公式,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較少。統計學主要分為數理統計和社會統計兩大學派,數理統計對學生的運算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對于社會現象,更常見的是通過大量觀察法總結社會發展的規律,所以,針對非統計學專業的統計學教學的重點本身不在于公式的推理,把重心放在公式的推導上,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學習過程痛苦感,機械套用公式,學生也難以體會統計工具應用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只會做題,一旦碰到實際問題,需要進行數據分析時,就不知道如何利用學過的統計方法去分析和解釋,面對龐大而復雜的真實數據更是束手無策[6],這違背了開設統計學課程的初衷。
目前,高校統計學課程考核通常采用“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方式,平時成績主要由作業和課堂表現組成,期末主要采取閉卷筆試的形式。這樣的考核方式容易讓學生過度重視期末成績,輕視平時的課程表現,平時上課聽之任之,不懂裝懂,期末考試前突擊,通過背誦的方式開展統計學的復習。統計學不是靠背就能通過考核的課程,背誦的結果是大部分學生都考不過,統計學成為學生的老大難;同時,這樣的考核側重于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學生統計方法的應用能力要求體現較少[7],對于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統計學來說,僅僅考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遠遠不夠,忽視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核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要求這類人才能夠較好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運用專業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8]。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背景下,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掌握和運用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探索性思維能力。統計學課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但是傳統的知識本位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統計思想的形成,統計學方法的掌握以及統計能力的提高。針對當前統計學教學中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途徑是“引育并舉”。地方院校需要增加統計學專業教師的引進,不斷充實學校的師資隊伍;按照建設應用型高校的要求,對現有教師隊伍進行科學化、合理化的改造和優化[9]。新建地方院校現有任課教師大多不是統計學專業,缺乏對統計學系統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因此,一方面安排任課教師到其他應用型高校、研究院所進修和培訓,尤其增強對骨干教師、年輕教師的培養;另一方面,鼓勵任課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知識技能水平,及時學習現代化教學模式,將傳統統計思想與新興統計問題相結合,避免知識與時代的脫軌。
不同專業對統計學的學習要求有所區別,因此需要根據學生專業背景選擇合適的教材,高校也可以編寫適合學生的高質量教材。首先,對社會科學領域沒有接觸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學生,可以在統計學教材中簡單補充相關知識;其次,教材中盡量減少公式的介紹和推導,增加對公式運用的統計實際案例,讓統計理論更好地融入實際生活,使學生掌握統計方法,形成統計思維;同時增加統計軟件的介紹,如數據收集的爬蟲軟件;最后,在教材中融入運用統計學知識分析和研究本專業的相關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統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方法論學科,學習統計學除了理解統計理論,還要掌握統計計算,能夠從實際出發,通過統計建模,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推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新建地方院校需要合理安排學校的教學課時,適當增加統計學教學課時,尤其需要增加實踐教學課時。任課教師完成理論知識講授后,在實踐課上演示統計軟件的運用,并引導學生上機操作,再通過理論課對知識點進行回顧,這樣才能讓學生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學會統計軟件。
近年來,各高校不同專業都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無論是翻轉課堂還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或是慕課,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新建地方院校統計學的教學模式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出重大突破,也不能一蹴而就。創新教學模式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學校、其他學科的經驗模式,而需要探索適合統計學教學的新模式。首先改革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減少公式的推演,同時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興趣,引入生活中經典的案例,開展案例教學,帶領學生進行分析,做到既有知識的輸入,也有知識的輸出,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可以引入項目教學法,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
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意味著課程考核除了理論測試,還包含統計軟件測試、社會調查實踐和統計分析報告的撰寫等環節。統計理論可以通過閉卷考核的形式展開;統計軟件的使用情況和統計分析報告撰寫相結合,通過給出具體案例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操作,根據結果撰寫統計分析報告;社會調查的考核可以結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具體實施措施。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不僅可以檢測學生對統計理論的掌握情況,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和統計分析能力。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教學方式培養的人才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新建地方院校面臨轉型發展,而轉型發展不是簡單的名稱改變,新建地方院校的轉型發展,實質上是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辦學理念的根本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映在教學方面,就是要加強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等。統計學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借助數據解釋新的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但是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統計分析能力。因此,除了師資、教學方式,還需要在教材,課時安排,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進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