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中國標準化》雜志社
A =埃琳娜·圣地亞哥·希德女士
Q: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歐洲標準化委員會以及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
A:我擔任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和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CENELEC)的總干事。CEN和CENELEC是歐洲三大官方標準化組織中的兩個,負責制定歐洲單一市場的各項標準。
兩個委員會的成員由歐洲單一市場34國的國家標準化機構和國家電工委員會組成,涵蓋27個歐盟成員國,3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3個歐盟候選成員國(北馬其頓、塞爾維亞、土耳其),以及英國。在委員會工作相關領域,英國與歐洲單一市場的重要法規保持一致,并與歐盟簽訂了全面貿易協定。
我們與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共同得到歐盟認可,成為制定標準和技術規范、促進歐洲法規政策實施的歐洲三大標準化專屬機構。實際上,雖然CEN和CENELEC的大部分標準是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的,但約有15%的標準是應歐洲監管機構要求,基于歐盟“新立法框架”而制定的。
Q:您是因何機緣加入標準化工作的,你的標準化職業生涯是怎么開展的?
A:我的生日是10月14日,跟世界標準化日是同一天,所以我覺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從事標準化工作!
作為一名電子工程師,職業生涯早期在西班牙國家標準化機構工作時,我就開始跟標準打交道,那時它還叫西班牙標準化和認證協會(AENOR),現在更名為西班牙標準化協會(UNE)。同期我還擔任西班牙在CENELEC技術委員會的常駐代表。
之后,在1996到1998年間,我在歐盟委員會擔任西班牙國家級專家,負責“新立法框架”中電氣安全及電磁兼容指令的制定,以及協調標準和市場監管之間相關的工作。這份工作讓我同所有歐盟成員國建立了聯系,并為歐盟擴大前的候選國篩選做出了貢獻。
隨后,我回到AENOR擔任對外關系主任,期間除了繼續參與CEN委員會的工作,我還牽頭開展了幾項中東歐、拉美和亞洲的技術援助項目。這段經歷讓我對標準化工作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有了寶貴認識。
2003年9月1日,我開始擔任CENELEC總干事一職。自2010年1月1日起,我同時擔任CEN和CENELEC總干事,并負責領導CEN和CENELEC管理中心(CCMC)。此外,我于2019年成為網絡安全女性基金會(Women4Cyber)的副主席。該基金會旨在推動、鼓勵并支持女性參與網絡安全工作。
Q:您認為標準化工作者應具備哪些素質?
A:標準化意味著對不斷演化的知識進行管理。因此,標準化工作者需要具備獨門的軟硬技能,能擔當不同行業和不同議題間的橋梁,并能為技術專家提供指導。其核心能力在于建立共識、管理項目,以及了解標準化流程。
除此之外,標準化工作者還應具備高超的軟技能:推動共識意味要有重要的領導才能,確保專家不在瑣事上浪費時間。這些領導才能包括團隊管理能力和決策力。所以,外交策略和人性化方法有助于取得預期效果。
最后,保持好奇心和思想開放也很重要。技術委員會的成員們背景不同、具有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從事標準化工作是個人提升的極佳機會:作為標準化工作者,你可以從相互借鑒中挖掘創意。
Q:2021年,為應對歐洲標準化領域面臨的長期挑戰,CEN和CENELEC制定了《2030戰略》,該戰略為CEN和CENELEC確定了五大目標,旨在“通過歐洲和國際標準化工作建設一個更安全、可持續和更具競爭力的歐洲”。這一戰略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目前戰略的實施情況如何?
A:《CEN和CENELEC 2030戰略》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戰略2030》同步,并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戰略計劃啟發下,提出了CEN和CENELEC的共同愿景,旨在應對我們面臨的長期顛覆性挑戰。該戰略是在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的雙重背景下,對歐洲標準化工作將如何引領歐洲走上復蘇之路進行深入思考的結果。數字化及綠色轉型也是歐盟優先事務的核心。該戰略圍繞五項目標,為2030年前的工作給出了指導??傮w目標是通過標準化建設一個更安全、可持續和更有競爭力的歐洲,同時協助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通過《2030戰略》,我們重新考慮并優化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為客戶和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的方式。因此,實施該戰略需要集體行動:它為各個標準化群體確保長期目標的一致性提供了參考框架。
在當前以及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基于五個關鍵優先事項實施一系列宏大戰略項目,包括確保及時引用歐洲標準、通過引入“未來標準”來實現標準制定數字化、深入評估用戶需求以便更好地滿足需求、增加組織的多樣性、監測影響標準化的戰略問題等。標準化群體已經踏上了變革之旅,這將有助于歐洲標準化迎接未來的挑戰。
所有這些工作都將與ISO和IEC攜手合作。由于維也納協議和法蘭克福協議的支持,CEN和CENELEC加強了其在全球標準制定中的作用,并使ISO和IEC標準進入歐洲。
Q:根據您的經驗,請談談歐洲標準化體系的真正價值是什么?
A:歐洲標準化體系(ESS)的獨特性在于以下四個方面:
● 它能全面協調歐洲整體,在這個體系里,CEN和CENELEC全體國家成員必須執行歐洲標準,撤銷彼此沖突的國家標準;
● 與國際標準組織ISO和IEC緊密合作,優先進行國際層面的發展工作,避免工作重疊和重復;
● 包容透明,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得到市場廣泛接受。歐洲標準基于共識制定,鼓勵和推動所有相關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并為社會組織(消費者組織、工會和環保組織)和中小企業提供特別輔助措施;
● 是市場經營者、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之間高效的公私合營關系(PPP),這種關系是受“新立法框架”管理的。作為“鼓勵創新”型的監管工具,“新立法框架”管理著“市場驅動”型的行業和社會活動。因此,歐洲標準體系讓歐洲單一市場所有成員國采用統一標準,而不是34個互相沖突的國家標準,從而使商品和服務在整個歐洲范圍內自由、安全、可靠、可持續性地流通。
2021年2月,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新歐洲標準化戰略”也肯定了歐洲標準化體系的價值。該戰略認可了標準化在更好地提高歐洲競爭力、戰略自主性,促進歐洲創新成果在全球范圍的應用,以及推動歐洲和國際標準向歐洲價值觀靠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Q:過去三年間,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CEN和CENELEC是如何適應這些變化的?
A:確實,新冠疫情對CEN和CENELEC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應對過程中,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組織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靈活性。
我們引入了更靈活的工作方式,并全面接受數字化的工作流程,迅速適應了“新常態”。這些變化保持甚至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在新冠危機的漫長歲月里,歐洲標準成了加快生產個人防護裝備和醫療設備,以及促進替代性生產線的關鍵工具。我們的專家在最短時間內為居民防護制定了口罩的社區使用指南。隨著歐洲以及全世界從緊急疫情應對轉向推動經濟恢復和增長,我們的努力仍在繼續。
而且,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場危機促使人們深入思考如何使標準體系更好地適應未來,其成果就是前面提到的《2030戰略》。
現在,我們正努力將標準制定過程數字化,以滿足日益數字化的社會和經濟需求。該工作體現在《2030戰略》的第2個目標“最先進的數字解決方案令客戶和利益相關方受益”中。
目前我們正在開展兩個重點項目,第一個是與流程相關的“在線標準研發”;第二個是解決方案端的智能標準。這兩個項目都與ISO和IEC進行了充分協調,因為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制定僅限于歐洲的解決方案是沒有意義的。
Q:2022年9月,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ISO大會上,CEN和CENELEC與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SAC)簽署了新的合作協議。CEN和CENELEC將如何在新協議的框架內加強與SAC的合作?
A:國際標準反映了全球共識,是數千名技術專家的智慧結晶。不論是來自中小企業,還是全球性跨國公司,專家們都代表各自國家的標準化機構或電工委員會,為國際標準發展大業作出了貢獻。國際標準化體系基于明確的規定和透明、包容的原則而建立,旨在提供全球性解決方案,確保各國能有一個公平參與的舞臺。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CEN和CENELEC一直與SAC保持合作。我們很高興能延續與SAC的協作,共同壯大以ISO和IEC為代表的國際標準化組織。而且,中國有著數量眾多的年輕工程師,他們對國際標準化體系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Q:為什么讓年輕一代加入標準化事業如此重要?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加入,您有哪些建議?
A:年輕人能給標準化工作的各個層面帶來急需的附加價值。他們有知識又敏銳,還有新見解,他們的想法不僅能豐富技術委員會的工作,還能為標準化帶來創新課題。最重要的是,在未來數十年里,他們是與氣候變化或數字化轉型等各種全球性挑戰最利害攸關的群體。通過傾聽年輕人的心聲,我們能更好地構想未來,更好地建設世界。
對歐洲而言,年輕一代尤為重要。歐洲標準化體系(ESS)的優勢之一就是其包容性和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因此,大力吸納年輕人參與我們的工作,對保持我們的優勢非常關鍵,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確保我們的解決方案切實可行,并滿足客戶需求。
所以,這是未來幾年我們投入的重點,也是《2030戰略》的核心。在該戰略的第4項優先任務中,我們將建立“一個包容的CEN和CENELEC體系,成為歐洲標準化的門戶”,其要點就是提高年輕人的參與度和實現性別平等。
我們已經在向目標邁進了。2022年是歐洲青年年,在這一年我們開展了青年標準化專家系列訪談活動,突出標準化工作中青年專家的作用,并在各標準化機構中宣傳新鮮技術血液的重要性。這個行動只是個開始,接下來的幾個月乃至數年里,我們將與各機構成員和歐盟委員會密切協作,讓更多學生了解標準的重要性。我希望,未來的歐洲標準化體系能充滿活力,既靈活又穩健,能吸引、激勵和聘用更多年輕人,因為面對不斷演變的需求和層出不窮的挑戰,我們需要下一代接納標準化工作。
(英文采訪:曹欣欣;翻譯:劉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