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亞萍 龔璞 王蒙 周標 胡崇高



摘 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各地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疫情預防和控制相關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化治理提供智慧。本文對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發布的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相關的團體標準進行整理和分析,了解社會團體的參與情況和團體標準的發布情況,為社會團體發展和團體標準化工作推進提供數據參考。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和控制,團體標準,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3.007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Standar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OVID-19
YAO Ya-ping GONG Pu WANG Meng ZHOU Biao HU Chong-gao*
(Zhejia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bstract: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social organization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ssociation standards for pan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viding solutions for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ssociation standards related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released on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standards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ssociation standard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association standardization.
Keywords: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sociation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1 引 言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標準化法》從法律層面確立了團體標準的法定地位,并鼓勵相關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制定和執行團體標準[1,2]。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各地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相關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化治理提供智慧[3]。本研究基于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發布的標準信息,通過對全國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以下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簡稱“新冠防控”)相關團體標準的發布情況進行分析,了解社會團體及團體標準化的發展情況。
2 資料與方法
2.1 資料來源
收集2022年8月30日之前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https://std.samr.gov.cn)疫情防控團體標準專欄備案的團體標準,剔除部分與疫情防控無關的團體標準;按“新冠”“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疫情”“消毒”等關鍵詞對2020年1月1日到2022年8月30日之間發布的團體標準進行檢索,補充部分未列入專欄的團體標準。
2.2 分析內容
對團體標準發布數量、發布內容、起草單位、公示情況和社會團體的備案公示時間、地域分布、首標是否與新冠防控工作相關等內容進行分析。
2.3 數據整理
使用WPS Excel對標準發布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和匯總分析,使用SAS 9.4對不同社會團體公開標準的比例進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 果
3.1 團體標準發布情況
3.1.1 發布時間
截至2022年8月30日,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登記備案的與新冠防控相關的各類團體標準355項,其中,2020年發布256項(72.1%),2021年發布69項(19.4%),2022年發布30項(8.5%);發布時間主要集中在2020年2-4月,合計發布157項,占總發布量的44.2%。
3.1.2 發布內容
355項團體標準中,與各類場所、機構、環節疫情防控工作相關的138項(38.9%),與口罩、防護服、面屏、眼罩等防護產品的生產、原材料、性能驗證相關的84項(23.7%),與消毒劑、消毒技術、消毒設備、消毒資質評定、消毒效果驗證相關的38項(10.7%),與采樣技術、采樣耗材、采樣站建設、樣本儲存運輸、核酸檢測設備、檢測技術、實驗室建設和管理、質量控制、意外處置相關的26項(7.3%),與臨床治療、藥物、影像、營養、醫院建設和管理、醫學觀察、醫療廢棄物處置等相關的26項(7.3%),與信息化數據要求和平臺管理相關的18項(5.1%),與隔離、轉運、隔離點建設相關的8項(2.3%),與額溫計、紫外殺菌燈、紅外測溫系統等防控設備生產、安裝、工程相關的6項(1.7%),與空調系統、垃圾處置和空氣質量等相關的5項(1.4%),其他內容還包括分餐管理4項,預防接種1項、流行病學調查1項。
3.1.3 起草單位
355項團體標準中,由企業公司為第一起草單位的167項,占47.0%,制定量最多的是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項,主要涉及防護服和口罩生產的材料標準。以行政事業單位為第一起草單位98項,占27.6%,制定量最多的是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項,涉及信息化、醫學觀察、人員防護、消毒技術規范、流行病學調查、空調系統運行、樣本溢灑處置等內容。以學協會為第一起草單位的90項,占25.4%,制定量最多的是肇慶市質量協會,6項,內容為防控工作指南。
355項團體標準中,參與起草的單位數量最少是1家,最多54家,平均為9.9家。有25項團體標準的起草單位為1家,包括6家學協會(7項),3家公司(3項)和2家行政事業單位(15項)。有154項團體標準的起草單位數在10家(含)以上,占43.4%。
3.1.4 標準公開情況
355項團體標準中,選擇對外公開標準文本的186項(52.4%),不公開的169項(47.6%)。其中全國性社會團體的公開率為64.0%,省級、市級、縣區級地方性社會團體的公開率分別是53.6%、43.1%、2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77,P=0.0004)。詳見表1。
經逐一查閱,186項公開的標準文本中,公開內容完整的169項,占90.9%;不完整的17項,占9.1%,不完整的情況包括:標準文本為報批草稿、內容亂碼、頁碼不全、空白頁、用發布公告代替標準等。從公開的標準來看,也存在封面無標準號、標準起草規則引用不當、標準格式要素不全、無終止線、終止線為虛線、終止線后有附錄和參考文獻等不符合GB/T 1.1要求的情況。
3.2 社會團體情況
3.2.1 社會團體的分布
有206個社會團體參與了新冠防控相關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其中經民政部和北京市備案可在全國范圍活動的全國性社會團體53家(25.7%,53/206),制定團體標準100項,占28.2%;在全國24個省份的省、市、縣區級民政部門備案的地方性社會團體153家(74.3%,153/206),制定團體標準255項,占71.8%。廣東省有50家社會團體發布99項標準,社會團體數和發布標準數均居各省首位。廣東、遼寧、湖北、江蘇4省的省、市、縣三級均有社會團體參與新冠防控相關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各省團體數量及標準發布情況見表2。

3.2.2 首標發布情況
3家全國性社會團體,22個省的60家地方性社會團體發布的首個標準與新冠防控工作有關,占全部社會團體的30.6%(63/206)。其中2020年以前公示備案的26家,占41.3%(26/63);2020年以后公示備案的37家,占58.7%(37/63)。詳見表3。
2020年以后公示備案的37家社會團體中,有18家社會團體在公示備案前發布標準,最長提前87天,最短4天,中位數31天;有19家社會團體在完成公示備案后發布標準,間隔最短1天,最長558天,中位數35天。
有22個社會團體,發布首標后暫未發布新的團體標準,其中2020年以前公示備案的5家,占22.7%(5/22),2020年以后公示備案的17家,占77.3%(17/22),均為地方性社會團體。有41家社會團體發布首標后繼續開展團體標準制定工作,共發布404項,其中與新冠防控相關的團體標準74項,占18.3%,其他團體標準330項,占81.7%。
3.3 聯合發布情況
有部分團體標準采取聯合發布或聯合歸口管理的方式,如:深圳市標準化協會、東莞市標準化協會、汕頭市標準化協會、惠州市標準化協會、佛山市標準化協會5家聯合發布《口罩用熔噴法非織造布》團體標準。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共同發布《民用衛生口罩》。深圳市標準化協會、深圳市生命科技產學研資聯盟、上海市標準化協會3家聯合發布《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核酸qRT-PCR檢測試劑盒質量評價要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核酸qRT-PCR方法檢測技術規程》2項團體標準。深圳市標準化協會與深圳市生命科技產學研資聯盟共同發布《遠程超聲機器人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操作規范》。中關村標準化協會與中關村腎病血液凈化創新聯盟共同發布《血液凈化室內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COVID-19)的防控規范》。中山市質量技術協會和中山市醫學會共同歸口管理《疫情防控期間企業現場管理指南》。上海紡織協會與上海市工商聯紡織服裝商會共同歸口《一次性非醫用平面口罩》。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委員會和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服務委員會共同歸口管理《中餐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服務規范》。
4 討 論
標準是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總結,標準化是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抓手,在支撐和引領疫情防控,推進依法與科學防控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4]。作為國家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體標準以其制定機制活、制定速度快,技術指標高,能快速響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標準化需求,有效解決標準滯后、標準缺失等當前標準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2,5],因此成為新冠防控標準化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研究發現,新冠防控相關的團體標準涵蓋了技術指南、臨床診療、防護用品、消殺技術、隔離管理、實驗室檢測、設施設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內容多樣、豐富,符合團體標準滿足市場屬性的特征。在公司、企業的積極參與下,社會團體及時發布了大量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護用品團體標準,比如:《一次性使用兒童口罩》《民用衛生口罩》,為新冠肺炎防護用品的保障提供了標準化支撐[3];《企業投(轉)產醫用一次性防護服工作指南》《企業投(轉)產醫用口罩工作指南》,為企業短期內增加產能提供可能[3];《全自動核酸提取儀》《熱成像人體測溫報警系統技術規范》《模塊應急傳染病醫院建筑技術規程》等,為標準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作用[6]。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發布的T/CAQI 159—2020《食品及食品包裝表面中新型冠狀病毒采樣與實時熒光 RT-PCR 檢測方法》由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領銜起草、中英文發布、33家單位參與,包括3家馬來西亞公司和2家中非友好合作社,在團體標準向國際標準推進和接軌上做了一些嘗試。
有63家社會團體發布的首項團體標準與新冠防控工作相關,包括26家2020年以前備案的社會團體。有部分社會團體為了搶占團體代號而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進行備案注冊,注冊之后并沒有開展標準化工作[7]。因新冠防控產生的標準化需求,讓這部分社會團體啟動了標準制定工作。在2020年以后備案的37家社會團體中,有18家發布標準時間早于社會團體公示備案時間,有9家在公示備案1個月內即發布團體標準,備案目標明確。借助于發布新冠防控標準積累的經驗,有41個社會團體在發布首標后繼續開展團體標準制定工作,后續發布的標準中81.7%與新冠防控工作無關??梢姡蛐鹿诜揽禺a生的標準化需求促進了社會團體的備案和團體標準化工作開展。
《標準化法》第27條規定,“國家實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并“鼓勵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通過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向社會公開”[1]。團體標準公開率不足,會導致消費者無法對非公開的團體標準文本進行評議,造成社會公眾對團體標準質量的真實情況了解不足,影響團體成員或社會自愿采用團體標準的意愿,不利于團體標準的推廣[8]。本研究發現,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相關團體標準的公開率為52.4%,高于研究報道的29.5%[8]。研究也發現,社會團體活動范圍越大,公開標準文本的比例也越高,體現了不同級別社會團體對標準公開這一問題的認知和執行差異。但仍有47.6%標準選擇不公開,部分標準雖然自稱公開但公開內容并不完整,個別還有上傳空白頁、公示頁的情況??梢?,提高社會團體對標準公開的認識、創造鼓勵標準公開的社會氛圍并加強監督,仍是當務之急。
制定團體標準,應當遵循開放、透明、公平的原則[1],體現大多數成員的意志。研究發現,有43.4%的團體標準參與起草的單位在10家(含)以上,有部分社會團體采用合作建標,聯合發布的方式加強開放和合作,廣泛吸收借鑒同行業最新技術和經驗。但也有25項團體標準由1家單位負責起草,吸納利益相關方廣泛參與的程度有所欠缺。
標準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標準化工作包括“標準制修訂-標準實施-標準監管”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9,10]。從目前的情況看,只有中山市醫學會對2020年發布的6個團體標準進行改版修訂,未發現有其他社會團體開展標準修訂后換版。從公開的標準文本來看,也存在不符合GB/T 1.1要求的情況,急需規范。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質量監督、評價和約束機制,加強對團體標準化良好行為的引導,是擺在標準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8,11]。
5 結 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產生的標準化需求促進了社會團體的備案和團體標準化工作開展。內容豐富的團體標準為疫情防控、防控物資生產、防護用品供應提供了標準化智慧。但也存在標準公開率不高,公開內容不完整,標準格式不規范等問題,需要建立機制,加強對團體標準化良好行為的引導。
參考文獻
[1]甘藏春, 田世宏.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釋義[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7:12,147.
[2]馮嵐,李靜,姚玅潔,等. 團體標準政策解析和中華預防醫學會團體標準化實踐[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9(4):371-375.
[3]侯俊軍,張莉,殷琪“.標準化治理”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理論與實踐—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J]. 中國標準化,2020(8):35-42.
[4]劉曉燕. 標準化助力地方疫情防控的思考[A].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南洋科學院.經濟管理研究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南洋科學院.2022:3.
[5]張歡,裘丹娜,張曉燕. 養老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團體標準的探索[J]. 中國標準化,2020(3):49-52.
[6]陳洪超,齊虹麗. 論團體標準與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的理論基礎——一個自我規制的解釋[J]. 標準科學,2021(7):6-14.
[7]李佳. 我國團體標準發展現狀分析——基于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數據[J]. 標準科學,2017(5):23-27.
[8]萬雨龍,歐慧敏,魏靜瓊. 基于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數據的團體標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 標準科學,2018(7):73-77.
[9]黃超,王強. 對開展衛生健康團體標準化良好行為評價的思考[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0(21):1-5.
[10]孫波, 程義斌, 姚孝元, 等. 我國環境健康標準化工作的現狀、問題和建議[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21,55(3): 424-427.
[11]冀振亞,康健,劉彬,等. 關于編制團體標準的幾點認識[A]. 中國水利學會.中國水利學會2018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五分冊[C].中國水利學會.2018:4.
作者簡介
姚亞萍,碩士研究生,副主任技師,研究方向為衛生健康標準化管理。
胡崇高,通信作者,本科,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衛生事業管理。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