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采用無創通氣病人,睡眠障礙非常普遍[1],多屬于急性或亞急性失眠。無創通氣病人連續經歷睡眠障礙,會出現疲憊不安、易怒、焦慮、譫妄等精神癥狀。臨床上為保證機械通氣病人充足有效的睡眠而采用鎮靜催眠藥物,但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易產生耐受性、成癮性等副反應[2],延長病人機械通氣時間及在ICU的停留時間、增加醫療費用[3]。因此,探尋更切實有效的治療AECOPD無創通氣病人睡眠障礙方法是臨床工作中急需解決的護理難題。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月入住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ICU,符合臨床AECOPD診斷標準,清醒狀態下接受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病人70例,年齡54歲~87歲(63.8歲±3.2歲),均為自愿接受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有精神障礙者、無創機械通氣前已罹患慢性失眠的病人。納入標準:年齡>45歲、清醒、無創機械通氣病人,進行問卷及訪談時病人可點頭、搖頭或書寫等交流能力,無精神障礙。符合納入標準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將70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兩組病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入院診斷、過去睡眠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1.2.1.1 睡眠障礙診斷標準 我國根據國際標準及國內實際情況制定了失眠的診斷標準(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第3版,CCMD-3[4]):①病人主訴有失眠,包括難以入睡、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或醒后不適等。②社交活動受損及引起苦惱,包括早上或整個白天不夠清醒或不能恢復充沛精力、白天感到疲勞或想睡、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由于認知功能受到損害影響白天工作或學習能力,關注失眠及擔心失眠的后果并由此產生苦惱。③失眠病程持續1個月以上。④排除由各種精神、神經和軀體等障礙所致。多導睡眠監測系統(PSG)可作為失眠的客觀標準,即睡眠潛伏期延長>30min、每晚實際睡眠時間減少<6.5h、覺醒時間>30min。
1.2.1.2 AECOPD診斷標準 COPD診斷按照2007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組織國內學者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病情屬急性加重期。急性加重期標準:氣促加重,常伴有喘息、胸悶、咳嗽加劇、痰量增加、痰液顏色和(或)黏度改變以及發熱等。
1.2.2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按常規藥物治療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每晚臨睡前播放音樂,治療個別進行,不戴耳機,聽音樂階段輕閉雙眼,身體盡量放松,音量30dB~40dB,每次20min~30min。選擇和聲簡單、音樂和諧、旋律變化跳躍小,慢板的獨奏曲或抒情小品音樂作為“催眠音樂”。音樂處方為:《春江花月夜》《搖籃曲》《平沙落雁》《荷塘月色》《平湖秋月》《二泉映月》《草原夜色美》《海頓小夜曲》。
1.2.3 評價標準 ①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自評量表對病人睡眠質量進行測定。其中因子1表示入睡潛伏期=入睡時間-準備睡眠時間;因子2表示睡眠期間醒來時間-睡眠期間醒來的累積時間;因子3為睡眠總時間=入睡后-間斷醒來時間的累積睡眠時間。護士認真觀察病人的睡眠潛伏期(主觀標準:病人上床后5min~10min觀察1次,病人翻身次數在10min以上者,呼吸均勻或有鼾聲者粗判為入睡),比較3個因子測量值。②病人主觀感受:自行設計病人對睡眠的主觀感受分級(自覺入睡速度、睡眠深淺,醒后有無疲倦感),使用睡眠尺,讓病人對睡眠在0分(無睡眠)~10分(曾有的最好睡眠)之間分級,0分~3分為惡化,4分~6分為無變化,7分~10分為改善。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平α=0.05。
70例住院病人除10例無法評價外(實驗組3例、對照組2例轉為有創通氣,實驗組2例、對照組3例死亡),其余均好轉。對照組病人主觀感受評分為(2.50±0.71)分,實驗組病人主觀感受評分為(7.60±0.65)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睡眠質量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睡眠質量比較(±s) min

表1 兩組病人睡眠質量比較(±s) min
組別 例數 入睡潛伏期 睡眠期間醒來時間 睡眠總時間對照組30 57.2±20.7 62.5±6.4 291.3±24.8實驗組 30 26.5±8.2 31.7±4.9 305.5±20.1 P<0.05 <0.05 >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嚴重危害人們心身健康的慢性疾病。無創通氣導致的失眠是以入睡及睡眠維持困難為特征的一種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是睡眠質量或數量達不到正常需求的一種主觀體驗。多屬于急性或亞急性失眠,此類失眠多由于環境的突然變化、壓力、持續的不適等因素造成,并無器質性病變。但機械通氣病人連續經歷睡眠障礙,會產生疲憊不安、易怒、焦慮、精神緊張,且常會引發ICU綜合征。睡眠剝奪2d~5d后會出現焦慮、多疑、定向力障礙、有時錯覺、譫妄等精神癥狀。由于鎮靜催眠藥的毒副反應,尋求一種無創傷、病人易于接受的解決病人睡眠障礙的方法成為當前的首要問題。而音樂療法以治療過程舒適、無任何不良反應及使用安全、有效等優勢在失眠治療中逐漸受到重視[5-7]。輕松的音樂能使COPD病人減輕呼吸困難和焦慮[8]。音樂通過聲波的振動,作用于體內各個系統發生同步的和諧共振,產生一種類似細胞按摩的作用,使它產生興奮和抑制,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來改善病人失眠狀況。音樂放松療法可使病人的肌電水平降低,從而產生松弛反應,有利于緩解因機械通氣導致的不適,從而改善睡眠。
AECOPD無創通氣病人的睡眠障礙,采用音樂療法,病人易于接受,無痛苦,無不良反應,是臨床護理人員可以獨立提供的輔助性治療措施,能提高病人的睡眠、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實施和推廣。
[1] 楊江明.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心理狀況調查[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7,5(5):404-406.
[2] 向繼洲.藥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33.
[3] 房麗麗,孫桂霞.ICU病人發生睡眠障礙的相關因素及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14-15.
[4] 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2):103.
[5] 張麗萍,張曼,張伯禮.音樂療法機制淺析及其在失眠治療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3):420-422.
[6] 江麗琴.音樂療法對剖宮產病人術后康復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8(6A):1428-1429.
[7] 萬永慧,毛宗福,邱艷茹.音樂療法對癌癥病人焦慮、抑郁及疼痛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5A):1172-1175.
[8] 王莉,王瑞蘭.音樂療法對COPD患者呼吸困難及焦慮癥狀的療效研究[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