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王麗英 方逸可 傅文濤

摘 要:“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作出的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戰略決策。標準作為重要的國家基礎性制度之一,在“雙碳”目標中亦不可缺。本文介紹了“雙碳”時代下,衢州根據地區低碳轉型發展需求,圍繞全領域覆蓋、多跨度應用的“碳賬戶”體系建設目標,運用標準化思維打通堵點、解決難點,構建閉環標準體系,探索了標準化助力“雙碳”工作落地,促進低碳社會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碳賬戶,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3.021
Explor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Path
—Taking Quzhou Citys “Carbon Account” Standardization as an Example
LIU Ming1 WANG Li-ying1* FANG Yi-ke2 FU Wen-tao1
(1.Quzhou Academy of Metrology and Quality Inspection; 2. Changan University)
Abstract: Reaching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tandards are indispensable in the achievement of dual carbon goal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at in the dual carbon era, to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Quzhou uses standardized think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blockages, solve diffi culties, and build a closed-loop standards system, aim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carbon account” system covering all fi elds and multi span applications, It explores a new path for standardization to help realize the dual carbon goal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w-carbon society,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Keywords: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 carbon account, standardization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鄭重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碳達峰”“碳中和”(簡稱“雙碳”)既是黨中央審時度勢從國情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碳排放是“雙碳”的重要指標,碳排放數據的采集、計量及核算離不開標準,因此“雙碳”目標的實現標準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從國際上看,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CEN(歐洲標準化委員會)等機構相繼明確標準在雙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從國內看,2021年5月,全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指出“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等,研究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2];2021年10月,《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3]。由此可見,標準化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工具已成國內外共識。
1 “碳賬戶”背景及概念
1.1 衢州市基本情況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源頭,森林覆蓋率近70%,生態環境優良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屏障,但衢州也是重化工占比較高的高碳產業地區,萬元GDP碳排放強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多[4],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矛盾一直較為突出。如何實現“雙碳”背景下區域低碳轉型的發展成為衢州的必答題。2021年衢州市政府創新啟動碳賬戶體系建設,將其作為推進“雙碳”工作落地和能耗雙控的重要抓手。同時圍繞需求清單、多跨場景應用清單、改革清單“三張清單”開展工業、農業、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六大領域的場景應用全覆蓋,讓全社會碳排放能計量、可核算、見實效,通過“碳賬戶”的“小切口”催生區域低碳發展的“大場景”。
1.2 “碳賬戶”的概念
碳賬戶目前暫無權威的定義,較為認可的“碳賬戶”定義是:個人或企業主體依據碳排放計量標準,對自身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碳排放進行計算,得到特定時間或空間范圍內的碳排放量。亦可將碳賬戶理解為銀行賬戶,只不過存儲的是碳排放量。根據主體不同可分為:個人碳賬戶和企業碳賬戶。“碳賬戶”建立的目的是運用“碳賬戶”界定各主體的低碳貢獻、減碳責任和碳排放權邊界,解決碳排放在哪、如何核算、降到什么程度等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曾在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建議“為實現碳中和,可以探索建立碳賬戶。碳賬戶實際是建立每一級政府、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在減碳方面的責任”[5]。
2 “碳賬戶”標準化現狀及需求分析
“碳賬戶”使碳排放清晰、可見。如何精準地采集數據?如何將采集到的煤、電、天然氣等數據轉化為碳排放數據?核算標準和依據是什么?這就需要標準,沒有標準的支撐“碳賬戶”將缺乏科學依據和方法。
據相關文獻,國際上目前已有ISO和IEC等組織設有26個TC/SC,截至2021年底發布國際標準730項,在研標準333項,涵蓋可再生能源、能源管理和節能、溫室氣體管理、可持續金融等方面,其中溫室氣體管理領域已發布標準13項,包括核算方法、碳足跡、碳金融等6方面,其中ISO 14064-2:2019《溫室氣體核算方法標準》、ISO 14067:2018《產品碳足跡標準》應用較廣。國內標準化機構的設置與國際上基本一致,共有27個TC/SC,已發布國家標準800余項、行業標準700余項、地方標準1900余項、團體標準200余項,其中溫室氣體管理領域發布國家標準16項、研制中30余項[6],如GB/T 32150-2015《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GB/ T 51366-2019《建筑碳排放計算標準》等。綜上所述,目前雙碳領域的各級標準化機構、標準體系和標準均已較豐富。
衢州市在碳賬戶體系的建立中通過對相關標準的深入研究后發現,現暫無“碳賬戶”的相關標準,現有部分標準可供碳賬戶參考使用,但這些標準也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國內外標準體系存在差距且不完全兼容,如碳排放核算方法國內與國際就不完全接軌;二是現有國家、行業標準指標要求滯后,如隨著技術水平提升能耗限額、能效水平已大幅提高,相關標準急需升級更新;三是現有標準存在盲區,如部分重點行業和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缺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問題等;四是現有標準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問題,如按照現行標準評價新材料生產企業結果就會大相徑庭;五是現有標準體系缺少評價激勵相關標準,未形成有效閉環反饋機制。諸多標準方面的問題造成了碳賬戶建設過程中合規性、科學性及可操作性障礙,嚴重制約了“碳賬戶”體系建設的進程。因此有需要也有必要圍繞衢州“碳賬戶”體系建設需求開展標準化研究。
3 “碳賬戶”標準化研究實踐
3.1 標準體系
圍繞衢州市做深做透“碳賬戶”各類場景應用,讓衢州的碳排放能計量、可核算、見實效,按照政府引導企業或個人開展多跨場景應用,運用評價激勵機制推動全社會低碳綠色的發展的工作機理,如圖1所示。碳賬戶標準體系設有政策引導體系、基礎標準支撐體系、多跨場景應用體系和評價激勵機制等4大模塊。
政策引導體系主要包括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政策及相關強制性標準等;基礎標準支撐體系主要包括《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碳排放核算指南》等各類指導性文件及推薦性國、行、地、團標等;多跨場景應用體系主要是衢州“碳賬戶”多跨應用場景相關標準,目前是圍繞六大應用場景制定的地標、團標,后續將根據需求動態增減;評價激勵機制主要包括金融優惠政策、個人碳信用分獎勵制度等,亦需不斷迭代。
3.2 重點標準
重點標準的研制方向:圍繞衢州市政府規劃的工業、農業、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六大領域的碳賬戶應用場景的標準需求開展。研制依據:在遵守國家法律制度及相關強制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參照國際先進經驗,參考現行國標、行標,結合衢州實踐經驗。標準類型: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相結合。一是符合政府引導、主體參與、行業自律的導向。二是研制周期短且利于推廣實施。現已基本建成“6+1+1”的應用體系,基本覆蓋社會生產生活的主要碳排放場景。
3.2.1 六個市級地方標準
(1)工業領域“碳賬戶”市級地方標準
DB3308/T 095-2021《工業企業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碳賬戶領域首個相關標準,適用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定了評價工作內容和流程、數據采集、碳排放核算、碳排放評價方法等內容。
(2)能源領域“碳賬戶”市級地方標準
DB3308/T 097-2021《能源生產企業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適用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定了評價工作內容和流程、數據采集、碳排放核算、碳排放評價方法等內容。
(3)建筑領域“碳賬戶”市級地方標準
DB3308/T 098-2021《建筑領域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適用于新建民用建筑和既有公共建筑,標準規定了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流程、核算方法、碳賬戶評價方法等內容。
(4)交通領域“碳賬戶”市級地方標準
DB3308/T 099-2021《道路運輸企業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適用于道路運輸企業,標準規定了道路運輸企業碳排放核算和范圍、核算步驟和方法、碳減排量核算、碳排放評價方法等內容。
(5)農業領域“碳賬戶”市級地方標準
DB3308/T 100-2021《農業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適用于以糧為主的種植業、養殖業、有機肥生產等企業(組織),標準包含核算原則與流程、核算邊界與范圍、核算步驟與方法、核算質量保證、核算報告與評價等內容。
(6)居民生活領域“碳賬戶”市級地方標準
DB3308/T 102-2022《居民碳賬戶-生活垃圾資源回收碳減排工作規范》,適用于城鎮范圍內及符合條件的農村地區居民“碳賬戶”中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資源回收過程的碳減排工作及碳普惠應用,標準規定了居民“碳賬戶”中生活垃圾資源回收碳減排工作的術語與定義、總則、核算對象、數據獲取與歸集、碳減排核算、碳積分賦值、積分應用等內容。鑒于標準的實施效果較好,2022年7月本標準已開展省級地方標準升格,現已通過浙江省地方標準立項技術審查。
3.2.2 一個省級團體標準
T/ZJFS 005-2021《銀行個人碳賬戶管理規范》由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中心支行為主起草,浙江省金融學會發布。該標準適用于銀行個人碳賬戶的管理工作,主要內容包含銀行個人碳賬戶管理的基本要求、數據采集、節約碳排放量折算、平臺建設、賬戶評價、賬戶應用和持續改進等。
3.2.3 一個縣級地方技術規范
《裝配式建筑建造階段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暫名)》該標準是衢州市衢江區地方技術規范,適用于裝配式建筑領域,主要為了填補裝配式建筑這個新興領域的碳排放核算評價標準空白,目前正在研制階段。
3.3 標準實施和成效
“碳賬戶”建立的目的是牽引并推動區域低碳轉型,因此“碳賬戶”的生命力在于應用。隨著“碳賬戶”標準體系的完善,相關標準的批量發布,標準化工作短板的陸續補齊,同時在衢州市政府“碳賬戶”建設專班的強力推動下,各項標準的推廣實施工作高速推進,形成了“政策精準引導、行業全力推動、主體積極參與”“碳賬戶”標準化工作格局。
截至2022年1月,衢州全市已在六大領域建有碳賬戶2,338,078個,其中,工業企業2392家(1110家規上企業實現全覆蓋、小微企業1282家),能源企業97家,交通領域企業55家,建筑主體109家,農業主體845家,居民233.458萬個(占常住人口的90%以上)[4],開設“碳賬戶”已經成為衢州的“新風尚”。如此龐大“碳賬戶”的設立,相關標準的基礎作用及標準化的復制、推廣作用功不可沒。
“碳賬戶”“走紅”的另一重大原因就是主體能夠真正獲得效益,這既是“碳賬戶”建立的初衷,也是碳賬戶標準的目的。工業領域以浙江明旺乳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旺仔”系列飲料)為例,該公司率先開展碳賬戶建設,依照DB3308/T 095-2021《工業企業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在生產車間布設的40多個能耗采集器,動態掌握全公司能耗情況,通過核算厘清企業碳排放“糊涂賬”進而精準找到減排點及時調整低效生產線,在實現230余萬元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減排二氧化碳1,655.7t[4],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再如農業領域的天蓬集團有限公司(大型畜牧企業),根據DB3308/T 100-2021《農業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該公司的碳賬戶被認定為“深綠”,經銀行評定符合“碳賬戶”金融配套政策,通過綠色通道獲得2000萬元授信和2000萬元貸款,解決了公司“零碳牧場”建設項目的資金難題。該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最低可減少碳排放4166t,進一步促進企業低碳發展。居民領域還與數字化改革相結合,上線“零廢生活”數字化應用場景。通過《居民碳賬戶—生活垃圾資源化回收碳減排工作規范》核算出居民每次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碳減排量,并按比例轉換成個人碳積分。個人可憑借碳積分兌換相應的禮品。自試運行以來,已累計回收生活垃圾1.34萬噸,實現碳減排1.81萬噸[7]。隨著賬戶應用的深化,“十四五”期間,預計衢州市碳排放強度有望下降19%左右[4]。
4 結 語
“碳賬戶”標準化工作的開展和實施,解決了“碳賬戶”建設的量化核算、評價貼標等技術難題,形成了涵蓋采集、核算、評價、激勵等環節的閉環標準體系,助推了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探索了雙碳時代下標準化工作的新路徑。碳賬戶標準化工作雖然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標準研制能力和層次有待提升,需在現有地標、團標基礎上研制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標準;二是標準體系內容有待完善,補齊現有激勵體系短板,開展多維激勵機制研究;三是標準化研究與重大改革融合有待加強,需緊盯數字化改革、綠色金融等重大改革,將更多的改革元素、改革成果“化”入標準,下一步衢州將繼續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錨定“雙碳”目標,結合產業現狀,圍繞問題導向深化碳賬戶標準化研究,持續探索標準化賦能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韓正主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并講話[EB/OL]. (2021-05-27)[2022-08-30].http/www.gov.cn/guowuyuan/2021/-05/27/ content_5613268.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EB/OL]. (2021-10-10)[2022-08-30].http/ www.gov.cn/zhengce/2021-10/27/content_5641727.htm.
[4]毛瑜瓊“.碳賬戶”小切口撬動綠色低碳發展“大格局”[N].衢州日報,2022-01-18(001).
[5]廣州日報網站.劉世錦:可以探索建立碳賬戶[EB/OL]. (2021-05-27)[2022-08-30].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web/ index.html#/detail/1536173.
[6]丁爽,姜玲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1):66-68.
[7]錢關鍵.小小“碳賬戶”,撬動大變革 衢州探索全域低碳轉型發展新路徑(下篇)[N].浙江日報,2022-03-10(010).
作者簡介
劉明,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
王麗英,通信作者,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與質量管理工作。
方逸可,都柏林國際交通學院在讀,主要從事汽車構造、汽車設計、新能源汽車發展及標準化研究工作。
傅文濤,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