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翔
在2015 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
音樂學科作為學校的一門重要的藝術課程,能夠從美育的角度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加深對勞動不一樣的體會,培養學生在勞動方面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音樂學科更以它獨特的角度,對學生的勞動需求、勞動理念以及勞動的想象力起到更好地引導和提升作用。
教師在音樂學科的課堂中更多地去滲透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以及理念,更多地在音樂教學的各個方面對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態度進行影響和指導,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從心里熱愛勞動。
勞動與音樂相輔相成,勞動也可以育人和育美。將勞動置入藝術化的表達,把勞動用藝術化的手法傳遞到學生的心里,讓學生受到藝術熏陶的同時,對勞動心存敬畏,萌發情感,在心中將勞動升格為一種藝術。通過在音樂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學生在音樂的潛移默化中可以培養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懂得不僅僅是身體的勞動,更是心靈的升華。在學生中樹立勞動楷模,對學生建立愛勞動的意識也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可以更好地發揮勞動的育人和育美性。在音樂中謳歌勞動者,能讓學生更好的從情感的角度接受與認可勞動,產生共鳴。
在教學的前期準備與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有機地滲透勞動教育,以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實施。
1.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滲透
教學目標作為每一節課的出發點,對整節課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勞動教育在教學目標中的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九冊第三課“農家樂”的教學目標的設定:從音樂中體驗農業豐收帶來農家樂,從而促進社會的安定與發展。讓城市孩子加深對農村生活的理解,對樂曲風格有更好的把握。
2.在學習歌曲的前期準備中滲透
學習歌曲的課前準備不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都是很重要的。學生在課前為這節課準備相關的勞動工具或者體驗相關的勞動,會對這首歌曲有更深刻的感受。學生在準備的同時,會對勞動積累一系列的問題。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和研究,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勞動。
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二冊第七課“巧巧手”歌曲《粉刷匠》和《理發師》的學習前,教師讓學生準備好勞動工具:報紙一疊、鏡子一面、刷子一把、小桶一個、剪刀一把、噴水瓶一個。讓學生在準備道具的過程中對參與這些勞動用的工具有一個具體的認知。
3.在課堂的引入中滲透
有在趣而特別的課堂中引入勞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在體驗到趣味的同時對勞動產生更好的體驗感。
如在學習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二冊第七課“巧巧手”歌曲《粉刷匠》前,用關于勞動的謎語來引入:兩棵樹十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吃飯勞動全靠它。(答案:手)
4.在課堂提問中滲透
一位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中的每一個提問都是有效而有針對性的,在課堂提問中有效地滲透勞動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在音樂中產生聯想和想象,能更好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學習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二冊第七課“巧巧手”歌曲《粉刷匠》中,教師提問:“說一說歌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是怎樣表現出熱愛勞動的?”“小粉刷匠不怕臟、不怕累,說明了什么?”
5.在課堂的總結中滲透
每節課都應該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總結。通過一節課的體驗與學習,教師在課堂總結中滲透勞動教育,能更好地讓學生對勞動的體驗達到更高的境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如在學習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一冊第五課“愛勞動”歌曲《三個和尚》后,教師可以這樣進行總結:“通過學習這首歌曲,和三個和尚交朋友,懂得只有一分辛勞才有一分收獲的道理。”
在課堂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一切的教學設計都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音樂。好的感受能激發出學生更多的藝術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用巧妙的設計把勞動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
1.在自主創編中滲透
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在音樂課中,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在一定的范圍內通過自主創編,能更主動、更深刻地感受到關于勞動的意義。
2.在音樂節奏的感受中滲透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簡單的節奏相對于旋律來說更容易掌握。歌曲的學習順序可以按“節奏——歌詞——旋律”的流程來進行。
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一冊第五課“愛勞動”中歌曲《洗手絹》的學習過程中,節奏是相對簡單的,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勞動有關的歌詞來讀節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律動感,又增強了對勞動的理解能力。
3.在音樂情緒的體驗中滲透
音樂的聆聽對于學生學習音樂來說很重要。但對于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說,聆聽的同時加上動作能更好地表達音樂。
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一冊第五課“愛勞動”中歌曲《大家來勞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邊聽邊隨音樂做有關勞動的動作。能更好地感知旋律和表達情緒。
基于以上情況,建議在施工中結合樁位圖,以穩定的的基礎持力層面作為嵌巖要求,避免樁位處于石芽,溶溝溶槽邊緣等位置,影響基礎穩定性,同時對7#~10#影響區其基礎應進入破裂面(63°)以下,且持力層厚度大于5 m。
4.在音樂聲響的想象中滲透
同一首音樂,每個人聆聽時的想象都是不一樣的,在學生聆聽音樂聲響的想象中,教師巧妙地滲透勞動教育,能更好地發展學生對勞動過程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一冊第五課“愛勞動”歌曲《大家來勞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創造勞動時的各種聲音,啟發學生想象校園勞動的各種聲音(比如修桌椅的聲音“叮當”、掃地的聲音“唰” 、擦桌椅的聲音“嚓”)。
5.在動作表演的設計中滲透
聆聽或學習歌曲時,身體對律動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音樂的聆聽或演唱中加入表演動作能讓學生感受到勞動時的狀態和現場的氛圍。
如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一冊第五課“愛勞動”中歌曲《洗手絹》,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熟悉歌曲后,用動作和舞蹈來更好地表現勞動的美和獨特的節奏感,也可以用拓展的方式讓學生跟隨音樂和節奏,用動作表現出在家做家務勞動的狀態。
在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的有效性尤為重要。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態,把勞動教育滲透其中,能讓學生有更好的體驗和感受,能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1.在歌曲的演唱中滲透
教師在歌曲的演唱中滲透勞動教育,能讓學生感受勞動場景和氛圍,能更好地讓學生找到歌唱這首歌曲的感覺,體會到應該用怎樣的情緒來演唱。
如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二冊第七課,在歌曲《理發師》的演唱中,教師提醒學生在節奏、音準掌握準確的情況下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用歡快的歌聲唱出理發師爺爺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根據圖片自己安排勞動聲音出現的先后順序,最后混合在一起,形成多聲部的節奏。
2.在課堂討論中滲透
課堂討論在每一節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聆聽歌曲之后,學生通過深入討論,能更好地體會到勞動的作用和樂趣,以及更好的勞動解決方法。
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一冊第五課“愛勞動”歌曲《三個和尚》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討論“為什么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和發言,討論出關于勞動合作的解決方法。
3.在歌曲或樂曲形式的介紹中滲透
歌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形式的介紹中滲透勞動教育,能讓學生更好地記住和區別不同的音樂形式,更好地理解作曲者為什么要用這類歌曲形式來表達情感。
歌舞形式是表達人們喜悅心情的最佳方式之一,如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五冊第八課中四首反映中外農民豐收時載歌載舞場面的作品,贊美了人們勞動豐收時的喜悅之情。
4.在歌曲學習的延展中去滲透
歌曲的延展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能讓他們從一首歌曲中走出來,感受到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歷史。教師在延展中有效地滲透勞動教育,能更好地讓學生去理解歌曲、表達歌曲,對歌曲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二冊第七課《鐵匠波爾卡》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延展介紹勞動工具:鐵砧——錘砧東西時,墊在底下的器具稱為“砧”,鐵砧是古代打鐵時的墊子,每個鐵匠鋪都有,形狀像粗木樁,高30——100 厘米不等,有的是一整塊鐵,也有的下面是木樁、上面放一塊厚厚的鐵。
教師在滲透勞動教育時切忌用力過猛,應該在音樂的情感中和范圍內,用巧妙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意義與樂趣。如果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太過生硬,生拉硬扯,為滲透勞動教育而講勞動,學生可能會難以接受,甚至反感,還會影響到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精心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適時而教。
在音樂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一定要具備學科性,一切都要以音樂為核心,在音樂中去普及勞動教育。切勿完全脫離音樂本身,單獨生硬地講勞動。教師應在藝術的氛圍中,用藝術的感染力來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樂趣與意義。藝術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勞動,藝術也源于勞動。
在音樂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不能完全高高在上,浮于表面。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把勞動教育落實下去,落實到教學準備中,落實到教育過程中,落實到與學生的討論和互動中,落實到對學生的反饋和提升中,注意一個個細節,把勞動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切實感受體會到。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音樂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時,應發揮其特色,將勞動教育與音樂緊緊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愉快地歌唱與創作,在提升藝術感受力的同時感受到勞動的快樂與意義,愛上勞動,而且能對身邊的生活和勞動保持一顆探索、求知與創造的新鮮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