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婷
高職藝術院校的鋼琴專業學生普遍存在一種觀念:他們總是認為彈奏肖邦、李斯特練習曲等技術性曲目是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學生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對自己將來的職業道路規劃概念模糊,甚至沒有規劃。但是一味地追求高難度的獨奏曲子,其實并不能讓學生的能力有所提升,反而可能讓他們感到更加沮喪和失望。由于我們的絕大多數學生不會成為鋼琴家,也不會有太多機會在校外上臺演奏,所以讓他們了解到獨奏之外的許多機會是很重要的。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從社會對音樂職業的需求出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改變“鋼琴獨奏最為重要”的傳統觀念,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有一些社會性的鋼琴體驗,例如“協作鋼琴”,作為鋼琴專業課程的補充,從而創造一個綜合的、平衡的課程。
傳統的鋼琴學習是一種較為孤獨的體驗:學生必須通過每天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純熟的演奏技巧,演奏出優美的音色,以及掌握處理譜面上復雜細節和踏板使用的能力。而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學生自己在琴房里獨自練習, 這種孤獨的專注時間正是磨煉技藝所需要的最重要環節。而“協作”這一種技能,則完全沒有了孤獨的體驗。當學生開始與他人合作,他會因此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演奏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搭檔的演奏(唱)部分,這將會使得學生的一生都受益。雖然我們的絕大多數學生不會成為鋼琴家,但通過學習和發展“協作鋼琴”技能,他們也許會成為一個終身的音樂學習者以及愛好者。同時,當我們的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時,他們將不會僅僅存在于琴房中教學或者陪練,而是可以進一步發展合作技能,這樣既儲備了豐富的音樂經驗,也可為其將來在任何選定的職業中取得成功作準備。
在當前的高職藝術院校教學模式下,鋼琴與聲樂、器樂甚至舞蹈合作時,彈鋼琴的角色往往被認為是附屬品,被稱呼為“彈伴奏”,這是一種不客觀也不合理的現象,同時對于鋼琴專業的學生也算是一種打擊。鋼琴與器樂或聲樂在合作表演時,兩者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對于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通過與器樂或聲樂學生共同學習曲目,他們可以認識到協作鋼琴的真正內涵——共同合作。在合作中,建立彼此之間團結協作、親密友好的關系。對器樂或聲樂學生來說,通過與協作鋼琴學生共同學習曲目,首先,他們能夠詳細地了解鋼琴部分譜面上內容,以及了解到鋼琴部分所面對的困難,其次,他們可以學習到協作鋼琴是通過哪些方法做到與合作伙伴同步的,對協作鋼琴的重要性得到更深一層的認知。尤其是當他們畢業后,在工作中需要指導他們的學生與鋼琴進行合作時,這些知識和技巧將會非常有用。一名好的協作鋼琴者不僅僅要懂得如何彈奏鋼琴,更重要的是懂得鋼琴各聲部的協調,懂得如何配合。而這些功夫往往是需要扎實的藝術理論功底和過硬的鋼琴彈奏技術以及無數次舞臺上與人合作的實踐作為支撐的。因此,協作鋼琴項目,它的教育是面向整個音樂學院的,所有的學生都會因此而受益。同時,他們在合作中建立起的默契是難能可貴的。
協作鋼琴廣泛運用于我們的學習、比賽以及演出當中。在長期的高職藝術院校鋼琴專業的教學工作中,結合課外的實踐以及學生就業后的反饋,筆者總結了協作鋼琴過程中的幾個基本技能:1.扎實的演奏技巧與良好的視奏技能;2.熟練掌握基本指法原則與常見的左手伴奏音型;3.培養敏銳的聽覺技能;4.夯實理論基礎和讀總譜及演奏協奏曲縮譜能力。下文將闡明這幾個基本技能,并討論如何融入鋼琴課程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協作鋼琴能力。
我們應始終堅持以獨奏鋼琴者的高技術標準來嚴格訓練學生。盡管大多數指定的伴奏在技術上不會像高級鋼琴曲目那樣具有挑戰性,但必須擁有扎實的技術,學生才可以專注于作為一個協作鋼琴者所需要的許多其他技能:如觀察指揮、合作伙伴的呼吸,專注于平衡和實現合奏。嫻熟的技術是成為一名出色的協作鋼琴者的先決條件。這不僅是指協作鋼琴者彈奏的速度快以及流暢,更重要的是指對觸鍵、音色、踏板使用等技巧方面的掌握。擁有扎實的技術,才能在協作時能夠傾聽協作者,并在必要時迅速作出反應和調整。
技巧練習,如音階、琶音等,也應該要有表現力地演奏。學生應該在不同的動態水平下進行平行和相反的音階練習。音色的美感可以通過提高聽覺技能來加強,在學生仔細聆聽的同時,通過演奏音階來發展,而不是像機器人一樣機械地演奏。技術本身并不是目的。當我們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時,可以教給他們聆聽和回應合作者的音樂能力的技能。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學生在初學鋼琴階段沒有養成演奏時眼睛離開琴鍵的習慣,這些學生往往在練習一首曲子時會很快地背下此曲或片段,演奏過程中眼睛不敢離開琴鍵,生怕彈錯音。當要求他們看譜演奏時,彈奏過程中,他們往往會不知所措,不知道手在鍵盤哪個位置上了,從而導致彈錯音以及產生緊張的心理狀態。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加強訓練學生在以五指位置演奏過程時眼睛離開琴鍵是非常重要的。協作鋼琴演奏者在進行協作鋼琴時,眼睛不僅要看譜,還要觀察合作者,甚至是指揮家。因此我們需要訓練學生熟悉鍵盤位置,最基本的訓練方式就是要求學生熟練掌握24 個大小調音階、和弦、琶音的彈奏,養成眼不離譜的彈琴習慣。對鍵盤的位置要了如指掌,才能從容地進行協作鋼琴。
培養學生的視奏能力是鋼琴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視奏,顧名思義就是由視譜和彈奏同時進行的技能。協作鋼琴演奏者離不開良好的視奏能力。看譜彈琴便是鋼琴視奏的最本質要求。學生習慣了常見的鋼琴譜,能快速地瀏覽及彈奏。但是聲樂和器樂伴奏曲中,我們不僅要看自己演奏的鋼琴部分,還要時刻留意同時進行的聲樂或器樂的演奏譜。
在課堂中培養學生使用良好的指法規則,使學生能夠自己分辨出正確的指法。比如在中國聲樂作品的鋼琴伴奏部分常出現大量的快速跑動琶音、分解和弦、音階半音階,有些樂譜提供的指法提示很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學生能快速辨別出使用什么指法最高效,合理的指法設計不僅能使我們彈奏時事半功倍,更能有效地訓練到某些技術難點。比如,同音重復時應選擇輪指彈奏,盡量避免用大拇指彈黑鍵以及用4、5 指彈奏顫音等。
常見的左手伴奏音型有阿爾貝蒂低音、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等。這些伴奏音型在初、中級鋼琴曲目中很常見,也存在于許多鋼琴伴奏曲目中,例如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以及一些中國聲樂作品中。良好的伴奏音型不僅能充分表現作品的形象和內容,并且能烘托作品的情緒。給學生分配不同調性的和弦行進,讓他們用不同的左手模式演奏這些行進,是讓他們熟悉各種模式的訓練方法。
相對于鋼琴獨奏,協作鋼琴對演奏者聽覺的要求更高。協作鋼琴演奏者在彈奏過程中不僅要聽自己的音樂,還要聽合作者的音樂。這里的音樂并不只是淺顯地指演奏或演唱的聲音,更是包括了歌詞、情緒、旋律、節奏、音樂線條甚至是呼吸。如彈奏藝術歌曲時,要對詩歌進行分析,特別是19 世紀初以德國作曲家舒伯特為首的一大批作曲家的聲樂作品,他們以詩歌作為歌詞,把聲樂演唱和鋼琴演奏在音樂中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們需要根據歌詞內容來確定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是活潑明朗的還是憂郁哀傷的。如果沒有對歌詞進行理解分析,那在演奏時就無法對作品產生共情,無法用音樂升華詩的意境。
在演奏實施過程中,視覺刺激到聽覺刺激的轉化非常關鍵,需要演奏者對于聽覺音響進行“儲存”。 “存取”的內容除了彈奏的動作、固定音型,更重要的是作品的音色,即音響。如果一個學生要演奏某位作曲家的作品,比如巴赫的復調作品,但是在他的聽覺記憶中并沒有此風格的正確音響儲存,他也沒有接觸過此類作品的觸鍵方式、演奏方法等,他就很難演奏好這種風格的作品。
通過聆聽音樂家們的演奏或演唱,加深對該作品的理解,才能讓自己在演奏時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情感。讓學生根據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不同國家等因素來把握作品的風格并且了解傾聽的價值。具體的方法措施如下:1.引導學生聆聽思考,提供同一作品由不同演奏家表演的錄音給學生評估。讓學生寫下他們的聽后感,可以是對某一演奏版本的評論,也可以是對幾個不同演奏版本的對比評論;2.要求學生在欣賞音樂會之前先聽該場音樂會將會演奏的作品音頻;3.在鋼琴伴奏課堂中,讓學生在其他同學演奏時翻譜,跟隨音樂和譜面。
毫無疑問,鋼琴是學習和聲理論的最佳樂器。在我們的鋼琴伴奏課程中,曲目的性質和結構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不能把理論和分析的教學從鋼琴課程的學習中剝離出來,更不能僅僅依賴學生的和聲學課程。
在演奏一首作品時,我們需要表現作品的內容,因此就要對作品進行分析。作品分析得準確與否,決定著鋼琴協作者演奏的成功與否。分析作品最基本的就是作品的創作背景、曲式和聲分析、確立風格。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才能準確地掌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及其所反映的時代特征。演奏者必須對作曲家有所了解,才能更準確地演奏該作曲家的作品。作品中有多少樂段,每個樂段之間是怎樣連接的,和聲色彩是如何變化的,等等。因此,學生的理論和分析全面研究在教學和課后練習中都應該進行。
聲樂和器樂伴奏曲目中充滿了管弦樂改編的例子,如歌劇詠嘆調、器樂協奏曲。我們可以在課堂中用莫扎特和貝多芬交響曲的經典片段將四手聯彈鋼琴譜作為管弦樂縮編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聆聽管弦樂作品的同時,直觀地掃描完整的管弦樂總譜。帶有管弦樂縮編的鋼琴協奏曲是這種練習的理想選擇。通過這種訓練,學生將學會根據他所看到的和聽到的來瀏覽樂譜,識別出樂器的音色,還要鼓勵學生在鋼琴上演奏這些音樂線條。學生將開始在完整的管弦樂總譜的新格式中看到整體,彈好這些部分是一項重要的技能,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聆聽和學習。
鋼琴協作是一門舞臺表演藝術。舞臺表演也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有效手段。鼓勵學生在學校積極參與同學之間的聲樂或器樂伴奏合作,或在校外尋找為聲樂或器樂甚至合唱團伴奏的機會。通過實踐加強許多課堂上學習過的技能,比如視奏一首新譜,與人合作排練時的經驗,從合作者身上學習同步呼吸、氣口,以及高級聽覺訓練、各種風格的方法。
針對上述幾項基本技能,我們應該在高職藝術院校鋼琴專業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在校學生進行充分的教學指導。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設置相關的知識模塊,比如設置相關的聲樂、器樂選修課程,通過選修課的學習,使學生對聲樂、器樂藝術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從而彌補學生關聯知識培養不足的問題以及提高協作鋼琴能力。其次,進行互動式教學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主導施教和學生的主體認識相輔相成的課堂活動,即“教”和“學”之間相互關系,相互促進,有序發展的整體性活動。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法。在鋼琴課程中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不僅是鋼琴教師跟鋼琴學生之間的互動,還是與聲樂課、器樂課教師及其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這種互動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經常交流學習情況,這種良好的環境非常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最后,除了學期內必要的考試之外,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平臺,比如進行每周一次的觀摩音樂會,每月一次的月度音樂會。不僅僅是鋼琴專業的學生可以參加,而是面對整個音樂學院,任何器樂和聲樂學生都可以參加。讓學生自主選擇表演作品和搭檔,自主進行協作排練。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獨立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豐富學生的的實踐經驗。
通過協作鋼琴,學生將成為更積極的聽眾,學會傾聽、觀察和回應他人,并需要研究合作的樂譜(聲音或樂器)以達到最佳的合奏效果。學生不僅學到大量的管弦樂(聲樂)的演奏(唱)技巧,以及管弦樂、聲樂曲目的標準詮釋,還能學會傾聽他人的演奏,學會如何清晰地詮釋音樂作品。最重要的是與不同性格的人進行鋼琴協作經驗,更有利于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能更好地勝任藝術指導教師、聲樂伴奏、合唱伴奏等工作。筆者在這里希望高職藝術院校的鋼琴教師能考慮一些新的方法,在相關課程中引入協作鋼琴的概念和技能,協作鋼琴項目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演奏能力和綜合素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成為最好的鋼琴工作者之外,還可以學會與他人一起演奏,使音樂在雙方默契的交融互補中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