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理想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1464)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h域涵蓋城鎮與鄉村,是承上啟下、溝通條塊、連接城鄉的樞紐,也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奔涌焱七M縣域現代化,成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一環[2]。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3]。
河南是人口大省、縣域大省。根據河南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21 年底,河南共有82 個縣、21 個縣級市,全省常住人口9 883 萬人,位居全國第3 位[4];其中,縣域常住人口在全省常住人口中占比超70%、縣域GDP 在全省經濟總量中占比超60%[5]。對河南而言,讓近7 000 萬縣域常住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激活縣域經濟的新動能。推動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現代化,將有利于更好發揮數字經濟賦能作用,進一步釋放縣域人口紅利和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與人口規模巨大省情相匹配的經濟基礎,推動縣域常住人口規模巨大的壓力與優勢實現有機統一。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6]。當前,河南農村人口大多居住在縣域內的鄉村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仍較突出,尤其是鄉村地區的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等仍較低。
根據河南統計數據測算,2021 年河南城鄉結構中鄉村人口占比為43.5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12,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值為4.60。推動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現代化,將有利于更好發揮數字經濟賦能作用,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和精準配置,不斷激活鄉村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有效緩解城鄉“數字鴻溝”等發展不平衡現象,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攜手邁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河南縣域面積在全省占比近90%,生態功能區大多分布于縣域,產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農業碳匯能力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等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也大多落腳于縣域。推進縣域現代化,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推動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現代化,將有利于更好發揮數字經濟賦能作用,推動縣域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同時進行綠色化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高效有力地助推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縣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筑牢縣域現代化的綠色根基。
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現代化的實踐邏輯,就是立足縣域實際,以與縣情相適宜的現代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為標準,以城鄉數字經濟協同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主線,以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縣城現代化為要求,強化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穩定有序推進縣域現代化建設各項任務工作高質量完成。推動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現代化,需統籌好縣城與鄉村的關系,在縣域現代化進程中實現“1+1>2”效應。
城鄉“雙向奔赴”,是城鄉融合發展和攜手邁向現代化的理想狀態。因此,強化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統籌推進縣城現代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1+1>2”效應,需注重把握好“三個層次”和“兩個關鍵”。其中,“三個層次”:一是強化代表縣城的第一個“1”。以城帶鄉是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因此,著力推動數字經濟賦能縣城現代化,強化縣城的帶動力成為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現代化的前提基礎。二是強化代表鄉村的第二個“1”。對于長期處于數字鴻溝貧困端的鄉村地區而言,要積極通過數字鄉村建設、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等路徑,加快補齊發展短板弱項,推進數字經濟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做好“+”。找準數字經濟賦能城鄉融合發展的切入點及路徑,切實發揮好數字經濟在賦能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進而提高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現代化的效率及水平?!皟蓚€關鍵”:一是堅守“2”這個底線??h域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縣城現代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一個都不能少。實踐過程中,樹牢底線思維,強化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的同時,有效避免數字經濟馬太效應的發生和有效消減數字鴻溝、經濟鴻溝等城鄉發展失衡現象,推動城鄉攜手邁向現代化。落實到每一個現代化評價指標上,亦是如此。二是確保“>”?!埃尽笔菙底纸洕x能城鄉融合發展和攜手邁向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實踐過程中,要注重實時監測“>”的質量及水平,并基于評測結果,實行質量管理和適時調整后續政策舉措,確保高水平實現數字經濟賦能城鄉融合發展和攜手邁向現代化的既定目標。
高質量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數字經濟,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服務能力,更好地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及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
3.1.1 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立足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人口流失縣城等不同類別的縣城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加快推動數字經濟與縣城特色優勢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傳統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領域數字化轉型,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實施數字產業培育工程,深入挖掘生產要素數據價值,促進本地產業和承接外部產業轉移協同發展、集聚發展。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智能經濟、新興在線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開展企業數字賦能專項行動,加快形成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能力,提升企業整體運行效率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率,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培育數字化轉型支撐服務生態,著力解決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難題。
3.1.2 著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的同時,積極發展數字民生,擴大優質公共產品及服務供給,增進縣城民生福祉。搭建“城市大腦”,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智能化、便利化水平,提高“互聯網+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社會服務數字化普惠水平,加快推動文化教育、醫療健康、會展旅游、體育健身等領域公共服務資源數字化供給和網絡化服務,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復用。充分運用新型數字技術,強化就業、養老、兒童福利、托育、家政等民生領域供需對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面向特殊群體的數字化社會服務能力。加快住宅和社區設施數字化改造,創新發展“云生活”服務,引導數字消費,打造智慧共享的新型數字生活。
3.1.3 統籌完善數字基礎支撐體系和運行保障體系
推動縣城數字基礎設施優化升級,加快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有序推進現有基礎設施智能改造,重點提升市政公用設施和建筑智能化水平,加快推進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物流、環保等領域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構建先進普惠、智能協作的生活服務數字化融合設施。推動數據資源標準體系建設,統籌提升數據資源處理能力、數據管理水平和數據質量。推動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強化數據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規范數據交易管理,提升數據交易效率。促進數據、技術、場景深度融合,推動數據價值產品化、服務化,提升城市數據運營和開發利用水平。增強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力,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及安全體系。
按照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明晰數字經濟賦能方向與路徑[7],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數字經濟賦能“產業興旺”。統籌做好數字經濟“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做好“加法”,發掘鄉村數據資源及價值,培育發展與鄉村實際相匹配的數字產業業態及鏈群;做好“減法”,淘汰落后的產業業態與發展模式,減輕鄉村企業數字化轉型負擔;做好“乘法”,發揮數字經濟倍增效應,激發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內生動力;做好“除法”,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優化數字鄉村產業生態。
數字經濟賦能“生態宜居”。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牢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數字經濟賦能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推動鄉村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競爭優勢轉變。靈活運用數字技術及手段,精準推進農業清潔生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重點任務,推動鄉村生態環境高質量建設與保護。立足數據分析結果,明晰農業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
數字經濟賦能“鄉風文明”。立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數字經濟賦能農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既讓農民“過上好日子”,也讓農民“活得有面子”。靈活運用數字技術及手段,精準識別和補齊鄉風文明建設短板弱項,統籌通過搭建數字學習通道及平臺、擴大優質數字產品及服務供給等途徑,不斷提升農民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以及精神風貌,有效推進移風易俗,弘揚優秀鄉村文化,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8]。
數字經濟賦能“治理有效”。聚焦推動鄉村治理由無效向有效、低效向高效有序轉變,因地制宜,推廣數字技術及工具運用,增強鄉村數字治理能力,提高鄉村社會治理智慧化、精細化水平,補齊鄉村社會治理的短板弱項。搭建鄉情民意數字參與通道,拓寬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更精準地表達“三農”發展需求,更高質量防范風險、化解矛盾。推動基層黨組織數字化轉型,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數字經濟賦能“生活富?!?。立足農民文化素養、收入能力及增收意愿,著力提升鄉村居民數字素養及技能,加快實現以數字技能提升推動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能力提高。積極發展鄉村數字經濟,引導更多農民通過積極參與鄉村數字經濟發展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實現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持續增長。發揮好數字經濟在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中的積極作用。
統籌城鄉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深度賦能,促進城鄉要素資源暢通流動和優化配置,不斷縮小城鄉差距[8],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和攜手邁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數字經濟賦能城鄉要素高效合理配置。統籌實施城鄉要素數字服務平臺搭建、強化群眾數字能力等多項舉措,引導勞動力、科技、資金等城鄉要素供需兩端精準對接、暢通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城鄉居民共享要素福利效應,實現有限的要素資源在縣域現代化中發揮支撐作用。比如,搭建城鄉人才數字服務平臺及通道,引導縣城才智到鄉村最需要的地方去精準服務和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合力強化縣域現代化的人才支撐。
數字經濟賦能城鄉產業共生融合發展。統籌推動城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及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建立標準統一的城鄉數據資源池、數據對接平臺及城鄉產業共生融合發展平臺,明晰城鄉產業共生融合發展的鏈接點,引導城鄉產業要素精準高效配置。拓寬數字經濟賦能城鄉產業共生融合發展的廣度及深度,賦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賦能產業鏈群集聚發展,賦能產業鏈與創新鏈價值鏈要素鏈聯動發展,賦能與周邊產業差異化共贏發展。
數字經濟賦能城鄉基礎設施協同發展。立足鄉村地區現有基礎設施服務能力、需求缺口、分布特征等情勢,科學制定城鄉基礎設施協同發展策略和建設指南,統籌加快城鄉新型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和現有的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同時,運用數字技術及手段,加快引導城市智能設施向鄉村精準延伸和全面覆蓋,促進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成本降低及無縫連接,構建與縣域現代化需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數字經濟賦能城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立足城鄉公共服務短板弱項,搭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數字服務平臺,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引導城鄉公共服務供給更精準、服務更高效,提升城鄉公共服務數字化、普惠化水平。比如城鄉教育普惠共享,通過大力發展數字教育,搭建城鄉數字教育平臺,引導縣城優質教育資源精準下鄉進村,有效補齊鄉村教育短板。實施公共服務數字監管,確保城鄉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辦好辦實。
數字經濟賦能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運用數字技術及手段,引導城鄉居民雙向合理流動和獲得就業增收機會。建立城鄉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城鄉數字經濟協同發展等機制及體系,鼓勵城鄉居民通過積極參與城鄉數字經濟發展、社會數字化治理、數字化服務供給等過程拓寬增收致富渠道,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智慧監測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以評促建和以建促好相統一,扎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攜手邁進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發展。
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實踐證明,其可以成為推動縣域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河南作為縣域大省,探索走好數字經濟賦能縣域現代化之路,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具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