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英
(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作為“十三五”期間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實現了“搬得出”的目標,后扶貧時代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有就業、能致富”的后續扶持目標。
國家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2020 年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政策文件;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會議強調,要切實加大對已搬遷群眾的后續扶持力度;2020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搞好社會管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實現搬遷戶逐步能致富的目標,將易地搬遷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2020 年12 月16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中,特別指出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從就業需要、產業發展和后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續扶持政策體系,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戰略目標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這兩大戰略在產業發展、社區治理和就業扶持等發展路徑上是相同的,二者是可以有效銜接的。
現有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對易地扶貧搬遷和鄉村振興關系研究得比較少,多是側重于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生計方式和風險、后續扶持和社區治理等方面[1-5],但是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銜接的研究比較少,李聰等(2021)[6]認為,可以從居住環境改善、農業產業化、村民素質提升和社區功能增強4 個方面構建易地搬遷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著力點;張婕(2020)[7]提出易地扶貧搬遷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關系體現在目標上的耦合性與銜接性、內容上的一致性與過渡性、實施上的可行性與發展性,易地扶貧搬遷后區域的振興過程也是搬遷脫貧的后續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完美銜接和過渡。
鄉村振興戰略能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提供人才與資源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能夠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理論上能夠豐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銜接的理論研究,實踐上既能推動搬遷安置區新型城鎮化進程,又能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到實踐指導作用。二者的有效銜接,既可以解決如何利用安置點鄉村振興中的具體戰略舉措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又可以解決如何利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中的有效措施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廣西區域位置特殊,因而對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
“十三五”期間,廣西共建設了506 個集中安置區、16.38 萬多套易地搬遷安置住房。廣西為了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從各個方面采取了眾多措施,主要有以下4 個方面。
2021 年廣西共爭取中央和自治區財政扶貧銜接鄉村振興資金6.98 億元,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產業項目88 個;廣西壯族自治區安排鄉村振興資金1.1 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產業項目28 個[8]。賀州市2022 年共落實財政銜接資金1.122 4 億元,實施了9 個產業項目。
各地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推薦工作,如德保縣老鄉家園安置點建立了“就業創業一條街”;平果縣創新提出了“樓上住人、樓下車間”這種新的就業扶貧車間的就業模式;有的市、縣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粵桂幫扶協作、與用工地政府主動對接、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9]。
廣西易地扶貧搬遷的506 個集中安置區中,有420 個專門成立了黨支部,有76 個新成立村(居)委員會,有419 個設立村(居)民小組或其他自治組織。
目前,廣西發展了一系列使搬遷農戶受益的特色農業(如特色獼猴桃、芒果、油茶等種植業和養雞、養牛、養羊特色養殖業)、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如服裝加工業、電子產品加工業、鞋帽、五金和農產品加工業等)和服務業;引進、扶持和培育了一批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行業的龍頭企業進駐,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幫扶平臺;培育桑蠶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多種新型的產業扶持模式,如“一戶一棚”、扶貧車間、“一戶一店”等[10-12]。
廣西各級政府和社區都意識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性,都根據安置點的具體情況采取了多種措施來保障銜接的順利實施,但是實踐上還在初步探索的初級階段,具體措施和做法還不夠完善成熟,延緩了搬遷農戶后續扶持“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目標和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目標的進一步實現[13-14]。
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發展的產業規模一般都比較小、產業化程度低、技術含量低,安置點由于位置和經濟條件原因引入龍頭企業比較難,產業市場化程度比較低。
現有引入的龍頭企業一般規模都比較小、數量比較少、大范圍帶動安置戶就業能力弱,有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了幫助安置戶盡快實現產業脫貧,缺乏長遠考慮,將大量的鄉村振興資金投入到后續扶持產業發展項目中,希望盡快見到成效。鄉村振興資金的投入使后續扶持產業短期的聚集效應十分明顯,但是產業扶貧短效化,面臨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從而導致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在產業銜接上比較困難。
要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就必須提高其銜接程度,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一是做好扶持對象與鄉村振興主體有效銜接。做好扶持對象與鄉村振興主體有效銜接,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對象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廣西要積極探索多主體參與的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模式。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要建立長期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以滿足安置點后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制訂落實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和留住機制,為安置點招納愿意留在安置點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優秀人才。可以引導安置點出去的優秀人才積極回鄉就業創業,同時選一些有特長的、愿意創業有干勁的人才定期到廣西或大企業、科研機構院校、農業園區進行培訓或學習,為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儲備和培養優秀的人才。
二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就業扶持和鄉村振興“生活富裕”的有效銜接。廣西要重點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戶就業創業方面的扶持。一方面,針對有創業需求的安置戶給予創業方面的指導,利用安置點門面資源,采取免租、減租的方式或者利用低息、無息貸款等金融政策支持安置戶自主創業,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提高安置戶對搬遷后生活的積極性,有利于“穩得住、能致富”搬遷目標的實現,還可以增強安置戶對鄉村振興的信心。另一方面,就業扶持不能形式化、一刀切,要根據安置戶的就業意愿和安置區現有產業布局狀況,對安置戶進行必要的職業能力培訓,增強其就業能力和競爭力,提高其自我致富能力,這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
三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穩得住”目標和鄉村振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有效銜接。廣西易地搬遷戶要想“穩得住”,506 個集中安置區就得“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穩得住”的關鍵是搬遷戶的社會融入,社會融入離不開安置點的“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宜居”指的是安置區的人居環境,道路、飲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十四五”期間,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工作重心之一也是“生態宜居”,扶持的重點由以前的物質幫扶向安置戶能力提升轉變,從而進一步提升安置戶的生活質量。“鄉風文明”要注重安置戶的精神文明建設,扶智扶志,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活動。廣西少數民族比較多,安置點更要保持少數民族傳統習俗的傳承,增強安置戶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提高安置戶的內生動力。“治理有效”要加強社區安全建設,使得安置區近家就學、便捷就醫、有道就業、宜居宜業。充分發揮安置區黨組織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帶動團建、婦建和工會建設,建立健全安置點各類管理組織,發揮組織優勢,以組織振興推進鄉村振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治理更加現代化和科學化。
政策方面,廣西雖然制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關于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等政策性文件,召開了全區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視頻推進會等會議,但是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相關政策和文件。需出臺相應政策和文件,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政策和制度上的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政策和資金應加大對506 個集中安置區產業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集中安置區的農業合作社(探索“合作社+農戶+基地+公司”等多種新型合作模式)、扶貧車間、廣西特有的特色養殖種植業和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等經營主體,發揮其帶頭作用,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集中安置區產業的發展質量,繼續保持產業扶持政策平穩性,科學合理規劃優化產業布局,實現集中安置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安置區420 個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構建“黨建+扶貧+特色產業+農戶”的創新模式,助推安置區鄉村振興。
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首要工作是產業扶持。產業發展是推動廣西集中安置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產業強則經濟強、經濟強則民生強,只有產業發展了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目標,才能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的“有就業,能致富”目標,進而助推鄉村振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目標的實現。
廣西要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可以通過提高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的銜接程度(做好扶持對象與鄉村振興主體有效銜接、后續就業扶持和“生活富裕”的有效銜接、“穩得住”和“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有效銜接)、出臺相應政策和文件保障產業政策的有效銜接等路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