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蘇玉儀,張 燁,朱 倩,范秀琳,謝馨怡,何佳琪
(惠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惠州市橫瀝鎮素有“中國梅菜之鄉”的稱號,梅菜遠銷馬來西亞等國。近年來,當地特色農產品面臨市場萎縮、農戶的種植意愿降低、農產品市場影響力下降等問題,如何做好品牌、擴大國內國際市場、實現助農興農目標,成為特色農產品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文章通過實地調研,運用SWOT 分析法,對橫瀝梅菜的戰略環境進行分析,提出做優國內市場、做大國際市場的主要路徑選擇,并從政府、企業和種植戶3 個維度提出具體的發展建議,對其他特色農產品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橫瀝梅菜產業歷史悠久,是惠州市橫瀝鎮的重要支柱性產業。據《惠陽縣志》記載,從明朝下半葉起,橫瀝鎮矮陂片區開始生產、制作梅菜,距今已有400 多年的歷史。梅菜歷來被作為宮廷食品,故稱“惠州貢菜”,梅菜扣肉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菜肴。20 世紀初,梅菜沿水路不斷向廣州市及省內其他城市銷售,甚至遠銷至港澳、南洋等地,每年梅菜囤銷量可達萬擔。此后,梅菜產業幾經興衰,直至改革開放后,梅菜產業又開始興旺,并逐漸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農產品。橫瀝梅菜獲得的榮譽碩果累累,1995 年,惠州市被授予“中國梅菜之鄉”稱號;2006 年,橫瀝鎮被廣東省授予“梅菜專業鎮”稱號,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21 年初,惠州梅菜被納入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橫瀝鎮梅菜種植的品種主要有黑葉仔、白硬仔和三連種,各村村委組織建立合作社,加強土地流轉,激活土地資源,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農戶訂單種植面積66.6 多hm2。2013 年,全鎮梅菜種植面積達0.17 萬hm2,總產量達3.2 萬t,有“悠久”“禎州”“梅姑”“綠野”等著名品牌,這4 個梅菜產品分別獲得多項國家和省級獎項,并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展出。
橫瀝梅菜用途豐富,可加工為免泡急用梅菜、梅菜扣肉、客家梅菜肉餅、梅菜豬雜湯、預制菜等。橫瀝鎮加工后的梅菜產品銷往北京、上海、鄭州、西安、保定、沈陽等地,覆蓋了珠三角市場和惠州所有商超、旅游景點,并出口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2.1.1 地理位置優越
惠州市橫瀝鎮位于擁有發達交通物流、蓬勃創新高地、強大產業集群的粵港澳大灣區,當地梅菜龍頭企業可充分利用廣東省交通便利、運輸便捷的良好發展環境,將梅菜銷往全國各地。橫瀝鎮氣候優越,亞熱帶季風氣候給其帶來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及農業資源,有利于梅菜的生長和培育。
2.1.2 種植歷史悠久
惠州梅菜的種植歷史長達上百年,橫瀝鎮作為惠州市知名的農業大鎮,當地多數村民擁有多年種植梅菜的經驗,善于制作各種梅菜菜式。經營多年的梅菜企業加工技術也相對成熟,掌握了腌制、加工等環節的核心技術。此外,梅菜種植與生產延伸出的產業鏈養活了橫瀝鎮很多人家,其進一步發展有望成為橫瀝鎮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2.2.1 加工工藝缺乏標準化
梅菜加工的時間、手法、工序都會影響其最終的口味,但當前加工工藝缺乏統一的標準,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無效損耗。不同生產者甚至同一生者加工出來的梅菜產品也有顯著差異,無法保證梅菜品質穩定,導致市場對梅菜的評價參差不齊,消費者購買體驗差,很難產生持續的購買行為。
2.2.2 銷路因多重不利因素變窄
當前橫瀝梅菜發展的主要問題是銷路較窄,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是梅菜產量有限,銷售渠道單一。當地梅菜生產以農戶小規模生產為主,僅有一部分大包干戶的種植規模達到0.6 hm2以上,因此無法形成規?;a,產業化和集約化程度低,僅能滿足自給自足的需要,難以擴大外銷。
二是社會新浪潮沖擊,消費需求多變。目前,橫瀝梅菜的主要發展方向是與包子鋪合作或作為輔料、加工成梅菜芯等產品單獨出售,但這幾個發展方向的需求量都不高,國人也暫未形成穩定的消費習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子鋪等線下食品店經營困難對梅菜銷售產生一定沖擊[1]。受“快文化”和“懶人經濟”影響,國人熱衷于消費速食類產品,因此便利性和快捷性是重要考量指標。當地梅菜烹飪工藝達不到相關企業合作標準,陷入銷售困境。
三是出口壁壘較高,配套設施不足[2]。當前橫瀝梅菜出口對象主要是靠近我國的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歐美國家距離較遠,飲食習慣差異較大且農產品質量標準要求嚴苛,因此出口范圍受限,疫情導致的貨物滯留港口問題也是一道出口難關。
2.2.3 品牌建設力度不足
惠州市橫瀝鎮有“中國梅菜之鄉”的美譽,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知名度。隨著消費者品牌意識的增強,辨識度高的品牌將得到更多的關注,而品牌影響力弱的產品會被淘汰。但目前市場上存在許多打著橫瀝鎮知名農產品旗號的外地偽劣農產品,使本地特色農產品品牌如橫瀝梅菜和橫瀝絲苗米受到侵害。橫瀝鎮對特色品牌的建設、特色農產品的產權保護力度較弱,缺乏重視和監管,尚未形成明顯的地理標識。
2.3.1 電商平臺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的興起和普及,為橫瀝梅菜產業帶來新的機遇[3]。如今,橫瀝梅菜電商發展尚處于萌芽階段,為了把握新時代的機遇,橫瀝鎮精心打造了“惠州橫字號”電商平臺,以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的方式促進本地農產品的銷售,完成了上千宗交易訂單,當地農民積極參與,從傳統電商和跨境電商2 方面著手,增加梅菜的銷量。
2.3.2 當地政府的支持
為了支持當地特色梅菜產業做大做強,近年來惠州市政府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抓手,幫助本地梅菜企業實現現代化升級,助力產業良性發展。同時,梅菜生產加工的基礎設施和農業信息化建設都得到提升。為了提升生鮮農產品的品質,惠州市政府致力于建設綠色農業體系及育種示范基地,對梅菜的種植和生產提供專業指導和建議,鼓勵涉農企業和農戶培育出更高標準的農產品。
2.4.1 外部局勢不穩定
目前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極不穩定,梅菜產業也受到國內國際經濟環境的沖擊。目前,梅菜的銷售、出口與消費不容樂觀,梅菜產業的種植量、收購量和銷售量逐年下降,農戶面臨諸多挑戰。此外,氣候、季節等自然因素導致梅菜的種植質量難以保證,全球氣候變暖、病害蟲入侵都是無法忽視的影響因素。
2.4.2 人才外流,適齡種植勞動力短缺
近年來,農產品種植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而梅菜種植收入卻依然很低,導致農戶入不敷出,轉而將土地出租或種植少量以自給自足。當地青壯年外出務工,務農勞動力不斷減少,導致梅菜種植量下降。當地1/2 以上的農戶種植年份在20 年以上,但大多是中老年人,種植齡較長的年輕人極少,梅菜面臨傳承和發展的危機。同時,銷售和運營方面的人才也十分緊缺。當前該鎮缺乏專業的電商人才,且面臨諸多障礙,如跨境電商語言理解障礙、平臺操作障礙、對產品國際標準了解匱乏等,而多數鄉鎮農戶文化水平不高,難以運用工具促進產品銷售,運營風險增大。
2.4.3 保鮮和物流技術待提升
梅菜產品銷往各地,其保鮮和物流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據調研,多數農戶表示十分擔憂梅菜產品的保存和物流運輸過程中的風險問題。由于農產品易腐爛及現代物流冷鏈倉儲發展滯后,而高效的運輸體系尚未健全,梅菜產品質量無法保證以良好的狀態送達。
綜上,瀝梅菜產業的SWOT 分析見圖1。
總體來說,橫瀝梅菜要在雙循環格局發展下保證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優國內市場、做大國際市場,在充分保證原有客戶前提下,拓展潛在客戶和產品鏈。
3.1.1 做優國內市場,增加品牌附加值
當前橫瀝梅菜缺乏直接面向大眾消費者的銷售渠道,可通過互聯網銷售、帶貨直播等方式,將橫瀝梅菜的效用、加工方式、美食成品、當地梅菜展銷會等傳統活動直觀地展示給更多潛在消費者,強化消費者認知,拓展更多潛在客戶,做優國內市場。此外,還應加強科研投入,研發更多品類和更優質量的梅菜產品,延伸梅菜加工產業鏈,全方位提升產品附加值。
3.1.2 拓展國際市場,跨境電商護航
為了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銷路,當地應通過跨境電商優化出口銷售渠道[4]。當前,橫瀝梅菜具有認定為“天然健康食品”而免檢進入歐美市場、出海條件便利、地區政策支持力度較大等優勢,但還有不少薄弱環節。就物流環境而言,橫瀝鎮各村莊分布較散且物流點少,亟須與更多物流運營商合作,提升梅菜的運輸效率。就品牌知名度而言,當地龍頭企業在海外的知名度也較低,應進一步通過網絡傳播、口口相傳等方式,加強品牌建設。就產品類型而言,應繼續提升橫瀝梅菜的保質效果和口感風味,因地制宜地開發更符合海外消費者口味的梅菜產品。此外,還可將橫瀝梅菜進行包裝,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在跨境電商銷售過程中進一步宣揚中國文化,打造中國名片。
一是加強梅菜品牌建設。政府要加大對梅菜品牌建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除了重點培養梅菜龍頭企業,促其上規模、上檔次外,還要提高其帶動能力。政府應認真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假冒品牌的處罰和打擊力度,營造良好的農產品生產經營環境。企業要注重自身IP 形象塑造[5],嚴格實施梅菜標準化生產管理,提高產品高質量生產率,提升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和價值創造力。
二是整合資源,促進產業聯動發展。政府要將分散的經營主體聯合起來,推進科技、市場、信息、資源共享,支持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橫瀝鎮素有“溫泉古鎮·梅菜之鄉”之稱,可將溫泉產業和梅菜產業聯動發展,通過擦亮“溫泉+梅菜”的歷史文化名片,“享天然溫泉,吃美味梅菜”,以更大的品牌號召力形成“1+1>2”的整體效應。
三是積極鼓勵科技和人才下鄉。政府要鼓勵優秀人才返鄉創業,提供優惠福利,對返鄉創業人士提供資金扶持,為特色農產品的電商發展提供優秀人才。政府要加強專業人才“下鄉”指導服務,電商龍頭企業、產業園等應聯合當地專業院校建立電商培訓基地,通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對農戶商家進行專業化培訓,提升當地人才發展特色農業的能力[5]。
發展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惠州市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梅菜產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認真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農產品生產經營環境。企業要注重自身IP 形象塑造,嚴格實施梅菜標準化生產管理,提高產品高質量生產率,形成“種植—成品”和“預制菜加工—銷售”與售后產業鏈發展,提升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和價值創造力。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為鄉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