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穎
(中共東平縣委黨校,山東 泰安 2715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成為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2023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設施農業具有科技含量高、土地利用率高、農業核心競爭力強等優勢,有利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于發展農業強國、實現鄉村振興、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東平縣全面部署“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發展勁頭不足、發展質量不高、技術服務能力不強、全產業發展鏈條不健全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提升東平縣設施農業現代化水平,以促進東平縣農業的持續高效健康發展。
2022 年以來,東平縣全縣錨定“富民強村”目標,堅持“集中連片、示范引領、分步推進”原則,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推動東平縣設施農業快速發展。截至2023 年,設施農業推廣近4 000 hm2,主要涉及梯門鎮、東平街道、接山鎮、大羊鎮、沙河站鎮以及彭集街道6 個鄉鎮(街道),種植品種主要有土豆、辣椒、茄子、西紅柿、貝貝南瓜、網紋瓜等。設施農業促農增收成效顯著,純收入達30 萬~45 萬元/hm2。
通過實地察看、現場交流等方式,了解各鄉鎮(街道)設施農業種植規模、建成大棚面積、運作模式及經濟效益等情況,總結如下。
1.1.1 梯門鎮
梯門鎮以果蔬康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中心,打造種植、加工、服務等環節于一體的特色農業核心區;以社會資本為線,串起19 個先行村,擰緊特色農業聯動軸;以建設4 個“超千畝特色農業片區”為引領,帶動片區協同發展。完成土地流轉2 275 hm2,建設大棚面積達611.9 hm2,吸引社會資本6 843 萬元。
1.1.2 接山鎮
接山鎮立足全域、突出重點,分片區打造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區,完成流轉土地3 345.2 hm2,建設大棚面積達527 hm2,其中大拱棚面積517.8 hm2,形成了洪波農場、甲瑞、徐坦片區、林馬莊等多個規模化種植片區。
1.1.3 沙河站鎮
沙河站鎮創新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完成土地流轉1 407.5 hm2,建設大拱棚面積達313 hm2,形成了泉合蔬菜、益村合作社、曾廟3 個“千畝瓜菜園區”,自建成以來蔬菜產量達到12.8 萬t。
1.1.4 大羊鎮
大羊鎮全力打造西王、西北、馬樓、丁塢、楊莊、魏雪、西王老村7 個片區,完成流轉土地522 hm2,建設大棚面積約120 hm2,農作物種植面積99.5 hm2。
1.1.5 東平街道
東平街道按照“10+3+4+5”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以無鹽村為試點,重點突破、全域推進,10 個基地已全部開工建設,建成暖棚130 個、拱棚1 086 個。
1.1.6 彭集街道
彭集街道按照打造“一個優勢主導產業、四個高效示范基地、十個露地蔬菜特色農業片區”的發展思路,集中推進裴寨、柳營、趙樓、安村、后亭5 個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完成土地流轉505.8 hm2,建設大棚面積78.5 hm2。
1.2.1 強化政策引導
統籌整合涉農資金,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引導群眾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設施農業。制定出臺了《東平縣設施農業獎勵補助政策》,引導鄉鎮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加快土地流轉,形成規模效應。發放齊魯富民貸、魯擔惠農貸、農戶貸、生產貸等信貸資金7 200 萬元,幫助農民破解產業發展資金難題。
1.2.2 搞好產業服務
縣鄉兩級成立特色農業專班,在土地流轉、大棚建設、技術支撐、市場銷售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全環節指導服務。整合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立特色農業服務隊,組建產業發展微信群,深入生產一線,解決農民種植技術難題。開展領導干部駐鄉鎮包保行動,協調破解特色農業發展瓶頸,共開展技術服務83 次,舉辦專題培訓班5 期,召開觀摩會10 次,印發技術資料3 000 余份,發送“連心卡”500 份,安裝溫濕度檢測設備16 套。這些舉措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技術和農田管理水平,幫助農民更好地利用設施農業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同時,也為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3 創新經營模式
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引導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務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參與設施農業發展。調整優化管理模式,推廣技術員和務工人員“基本工資+績效”薪酬方式,產量超額完成后,收益按比例分紅,有效解決了生產效率低下問題。
設施農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平縣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目前,東平縣在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不充分,群眾廣泛參與設施農業建設的積極性不夠高。部分干部群眾習慣傳統生產方式,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創新發展的信心和勇氣,對發展設施農業心存顧慮,不敢投入,不敢嘗試。
一是破解資金瓶頸方法少,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大棚建設遲緩,與之配套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二是大棚設施水平較低,簡易大棚、中小拱棚比重大,冬暖式大棚數量相對較少,關鍵時間節點蔬菜生產、供應不足,影響經濟效益。三是部分大棚建設完成后,后續銜接不夠緊密,特別是在大棚承包、品種選用、茬口安排和種植進度上銜接度不夠[1]。蔬菜品種、上市時間趨同性問題突出,當產量增加后經濟收益可能下降。
當前,隨著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東平縣在種植品種、肥水管理、溫濕調控、病蟲防治、茬口安排等方面仍缺乏成熟的技術。同時,在生產管理方面,東平縣農業技術服務隊伍建設存在人員短缺的問題,缺乏既懂經營又懂農業的“帶頭人”式管理人才。此外,由于設施農業涉及到大量的設施設計、溫室大棚搭建、設備運行與管理、故障維修與維護等環節,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參與其中,但東平縣大多數農民對于設備維護與使用卻知之甚少,這些問題限制了東平縣設施農業的發展。因此,亟須加強現有縣鄉農業農技隊伍與外聘農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進一步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升其科技服務能力和設施農業發展水平。
目前,東平縣設施農業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規模小且缺乏品牌意識。雖然東平縣已經擁有10 余個品牌,但是均沒有充分利用縣域內的資源對品牌進行包裝、推介,也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絕對優勢。同時,全縣果蔬配給能力不足,缺乏蔬菜大型加工企業和專業蔬菜交易市場,大部分設施農業局限于價值較低的生產環節,全產業鏈條延伸不夠深入,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程度較低,如存儲、冷鏈物流、互聯網銷售等發展不足,高品質、高認可度的知名品牌建設仍待加強。因此,東平縣需要進一步健全設施農業全產業鏈條,注重品牌建設,推動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東平縣設施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能力的缺乏越來越成為限制農業現代化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與壽光市等農業發展強市相比,東平縣的科技創新能力尚有不足。一是東平縣的科研投入較低,如種苗培育、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存在技術短板,購買先進設備的成本較高,制約了科技創新的發展。二是由于設施農業涉及的先進設備購置費用較高,成本較大,因此難以普及,全商業運營也存在困難。因此,東平縣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設施農業先進技術的研發水平,推動設施農業向著高質量、高效益的方向發展。
東平縣作為農業大縣,在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過程中需要從堅定農業富民、突出政策引導、做強經營主體、強化要素保障、拓寬銷售渠道、培育特色品牌、加強宣傳引導等方面下足功夫。
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要堅定信心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鄉村振興、富民強村的重要支撐。東平縣作為農業大縣,有基礎、有資源、有優勢,決不能不抓農業。要堅定信心,按照東平縣委“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部署要求,學習借鑒“壽光模式”,把富民增收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苦干實干、久久為功,堅決把農業這個“家業”做起來、強起來。
一是抓好政策落實。落實好土地承包補貼、規模生產補助、貼息貸款等惠農政策,對需要擴大規模、延長產業鏈條的企業、項目,出臺優惠的扶持政策,做到應幫盡幫、應扶盡扶。二是用好財政資金。強化政府在推動設施農業發展中的引導作用,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吸引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和工商資本下鄉,對社會資本和農戶資金投入依規定進行獎補。三是全力對上爭取。積極對上爭取高效特色農業項目和資金,以項目建設帶動設施農業擴面、提質、增效,確保全年設施農業面積發展到1 萬hm2,預計2024 年底達到2 萬hm2,實現百億產值,形成東平縣優勢主導產業。
東平縣應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注重示范帶動作用,持續轉變群眾思想觀念,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真正讓群眾成為設施農業發展的受益者、主力軍[2]。以種植規模、帶動能力等指標為標準,對蔬菜種植農戶給予一定的獎勵。通過示范引領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只有群眾認同了、參與了、愿干了,群眾增收才更有希望。
一是搶抓茬口種植黃金時間。加快大棚建設速度,發揮大棚的春提早種植優勢,邊建設邊種植,防止出現大規模“空棚”現象。二是提高建設標準。鼓勵新建新型保暖大棚及鋼骨架大棚等節能、節地、環保的設施,通過墻體培土、增厚保溫材料、增設增溫設備等措施提高大棚保溫御寒能力,提升冬季蔬菜供應能力。三是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包括高標準農田、田間作業路、排水溝、耳房、水、電及水肥一體化等配套設施[3]。四是注重技術指導。積極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做好茬口安排,持續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從設施農業發展先進地區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跟進指導,加快打造東平縣農業技術人員隊伍,提升設施農業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能力,為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與大型蔬菜交易市場、商超對接,提升銷售能力和水平,構建持續穩定的銷售渠道。加快建設輻射周邊、聯通南北、經絡東西的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實現“南菜北運”“北菜南運”,打造魯西南最大蔬菜集散地[4]。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推進農產品網上銷售,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引導特色農業逐步走向市場化、信息化發展軌道。
基于市場需求對種植品種進行優化,促進特色品牌的構建[5]。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縣域打造“生態東平湖”農產品公用品牌,鎮域統一種植品種、統一銷售渠道、統一品牌打造,打響“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提升農產品區域辨識度和市場競爭力。
東平縣應該采取多種形式、多渠道宣傳設施農業的種植技術、品質、品牌和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知識,提升農戶抱團發展意識,推進設施農業品牌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同時,應該根據市場消費需求,進一步優化設施農業種植布局,引進適合本地區的新品種、新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等,努力提升東平縣的設施農業組織化水平,實現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設施農業作為農業的現代化形式之一,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品質,還可以促進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東平縣基礎設施薄弱,技術服務能力欠缺,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影響了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東平縣必須加強設施農業的發展,通過做強經營主體、強化要素保障、培育特色品牌等措施,東平縣的設施農業定能得到高質量的發展。相信在相關部門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下,東平縣的設施農業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