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慧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的首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選擇了延安和紅旗渠。總書記高揚精神旗幟,提出了要弘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闡述了這兩種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紅旗渠精神是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動力和不竭源泉之一,要用紅旗渠精神去教育人民,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深刻認識紅旗渠精神的內涵,弘揚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價值對推動林州市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推動林州市鄉村振興。
近年來,林州市重點圍繞“農業穩定發展、農民不斷增收、農村全面興盛”的目標,對全市農業結構進行了優化提升,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下足了功夫,強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林州市人民在20 世紀60 年代歷經十載春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修建了一條全長為70.6 km 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紅旗渠的修建,終結了林州市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悲慘歷史,促使紅旗渠人民在紅旗渠建設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1]。引漳入林的偉大實踐催生杰出精神,林州市人民憑借“方法總比困難多”的信念,自謀出路依靠著一錘、一鏟和一雙手制造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里程碑。紅旗渠精神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州市人民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太行山鑄就了林州市人民逢山開路、與干旱作斗爭的堅強不屈的意志和頑強品格。
水利是農業的血脈,紅旗渠的建立為林州市的農業灌溉帶來了“福音”。紅旗渠是全國最長的農田灌溉水利系統,解決了56.7 萬人和37 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其灌溉面積達到了36 000 hm2。紅旗渠的建成讓林州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林州市人民不用再靠天等雨、靠雨吃雨,因此在林州,紅旗渠又被稱為林州市人民的“生命渠”和“幸福渠”。
近年來,林州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繪就了鄉村振興的新畫卷。黨的十八大以來,林州市就緊緊圍繞“強農業、穩基礎”的發展思路,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實施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加速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深入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現代化、農旅一體化發展趨勢,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管理體系基本創建,農業生產實現了質效雙升。
林州市積極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新格局,糧食產量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林州市農業資源富集的優勢使其以做大產業園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產業孵化基地為主導,大力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準。其中,按照高標準打造了東姚洪河小米、茶店太行菊花、橫水紅薯、桂林辣椒等8 大農業產業基地,培育完成30 家省級、市級企業龍頭企業,99 家家庭農場,500 余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
林州市以高標準建設了集當地特色農產品為一體的紅旗渠農業產業園,該產業園位于林州市采桑鎮,是林州市首家集生態孵育、現代農業、景觀養生、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為1 萬余人提供了工作崗位,解決周邊村莊群眾的就業難題,帶動林州市特色農業產業向現代化、集約化發展。紅旗渠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農業產業化要素集聚,逐步形成“園區+基地”的運行模式,農業規模化發展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截至目前,紅旗渠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完成6 hm2標準化廠房及配套設施建設,紅旗渠食用油、洪河小米、鴻淼凍干、耐福食品等6 家企業均已投產。洪河小米、酸辣粉等已銷往全國各地,備受消費者青睞。
林州市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較低。目前,林州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還處于初期階段,原材料加工也處于初級環節,農業產業的科技水平不高,農業現代化新技術推廣范圍小、推廣難度高,一些農戶依然選用傳統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大多數的龍頭企業在技術上的投入和宣傳不到位,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無法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由于農產品產銷一體化水平不高,農業生產盲目跟風,缺乏與市場的密切聯系,造成了農產品產銷嚴重脫節[3]。林州市農業產業鏈條不健全、附加值低,嚴重阻礙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
雖然林州市的特色農產品種類豐富,例如東姚的洪河小米、茶店鎮的太行菊等都是極具區域特色的產品,但是由于知名度低,難以形成大規模的品牌帶動效應。另外林州市農業生產中存在著重生產、輕品質的問題,農業企業缺乏品牌經營與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林州市的農特產品開發起步晚,規模小、結構復雜、管理較混亂、同行業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嚴重、經營主體品牌建設意識淡薄,致使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認可度低、競爭力和影響力薄弱。
一是農業生產缺乏內在動力。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相對落伍,農業產業還處于基礎建設環節,在抵御風險、競爭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二是由于農村青年不愿種地、不會種地的情況比較普遍,致使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老齡化、專業素質偏低,很難形成一支專業的農民隊伍。
三是農業產業規模化水平低,因林州市地形多為丘陵和坡地,大部分土地資源不得不分散經營,使得土地流轉受阻,機械化程度不高,難以提升規模效益。
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完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檢疫檢驗、化肥統配統施等基礎體系還不完善,鄉鎮農技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的生產管理知識和技術。農業產業投資力度大、周期長、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的存在也造成工商資本無法投入到農業產業中、信貸資金和私人資本投入涉農領域的積極性低,企業和養殖大戶貸款難、融資難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4]。地方涉農保險產品種類少、標準低,有關部門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不夠。
要抓好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加速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轉型,發展和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大力推廣林州市的特色農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強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要強化農產品交易系統、加強市場需求分析、適時公布供需信息,加強農產品與市場項目的連接,健全農產品營銷業務網絡,培育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加快構建農村電商,建設“互聯網+現代化農業”模式,趕上互聯網直播帶貨的熱潮,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把自主創新擺在首位,推動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與全面推廣,產學研相結合,不斷深化科技興農[5]。要充分利用紅旗渠的生態區位優勢,向全民普及學習紅旗渠精神的重要性,在全國范圍大力推廣紅旗渠旅游觀光農業,建設一批集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綠色環保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旅游園區,積極推進紅旗渠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設。
要繼續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如洪河小米、太行菊、紅薯、中草藥材等,實現“一鄉一特”“一村一品”。以紅旗渠精神為主導,充分運用紅旗渠集團的平臺資源,全力推行農業品牌策略,積極推進“三品一標”的產品認證工作。與此同時,加強農業產業園區、特色農產品示范園區的建設和升級,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管理制度,推行農藥、化肥“零增長”,規范化農產品添加劑使用,持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要高度重視品牌運營,增強品牌推廣宣傳引導,大力宣傳紅旗渠特色系列農產品,在紅旗渠、太行山大峽谷等旅游景點開設林州市特色農產品展覽銷售點,做大紅旗渠農業品牌,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參加農業博覽會、展銷會等,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并打造成知名品牌。要大力推進原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可追溯、無公害產品標識和地理標志等制度,保護和運用好商標品牌的影響力[6]。
加強招商引資環境建設,提高招商引資水平,選擇重點項目,引進一批特色的農業經營龍頭企業。要注重實效,大力發展具有較高產出比、較好發展潛力、較強帶動能力的企業,積極推進院企、科企和銀企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力[7]。要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扶持和發展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專業農業合作社,加強農村合作社之間的協作,推進合作農業的發展。要強化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和學習,著力培養科技大戶、致富領先能手和高新科技示范戶,打造一批懂文化、懂技術、懂經營、懂管理的新型專業化農民隊伍[8]。要進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發展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讓農民參與到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全過程,進一步打造出責任共擔、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不斷提高農民收益。
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有關強農、惠農、富農等方面的方針政策,爭取中央和省涉農項目的資金,加大有關部門的投資力度。完善激勵機制,優化投資環境,鼓勵民間、工商、外商資本等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要加強資金支持、減少投融資障礙、自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著力解決農業生產運營主體資金不足等問題[9]。要貫徹落實農業保險制度,增加農業保險涉及面、投保種類和范疇,為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提供風險保障。要補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點,處理好“三農”工作薄弱點,提高農業企業防災抗災減災能力[10]。加強“三農”隊伍的基礎建設,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隊伍,真正意義上處理好農村管理和農技服務人員能力不足的問題。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水準,執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發展戰略,推行“田長制”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把控耕地“非農化”、避免“非糧化”。爭取林州市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可以實現創建400 hm2高標準農田、糧食年產量達到24.5 萬t 的目標。加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土地流轉23 000 hm2以上,不斷發展壯大核桃、小米等8 個農特產品種養基地的基本建設,爭取種植面積達到13 000 hm2左右。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要把發展農業農村放在第一位,推動實現農業優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之年、收官之年,用精神文明引領前進的方向、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是貫徹落實“三農”工作的有效手段。林州市在紅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僅為廣大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而且對推動林州市的農業產業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不斷傳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打造屬于林州市的特色農業產業鏈,促進林州市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將紅旗渠特色農業產業發揚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