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昭俊
(無錫太湖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 “要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1]。 “四史” 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深入融合是時代所需,符合歷史傳承,是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的必然要求,對于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為社會輸送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思想認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以無錫太湖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 “四史” 學習現狀和 “四史” 教育在民辦本科院校的總體發展情況展開調查,希望能為大學生 “四史” 教育的守正創新提供思路借鑒。
為使調查結果更具有科學性,采用整群分層抽樣的方式在無錫太湖學院選擇不同年級、專業的大學生開展 “四史” 教育現狀的網絡不記名調查,通過統計、數據分析,準確把握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 “四史” 學習現狀和 “四史” 教育發展現狀。
借助問卷星服務平臺共計發放問卷1000 份,回收986份,其中有效問卷982 份,無效問卷4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有效/回收)為99.6%。
在前期文獻檢索基礎上,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問卷調查采用自編問卷《民辦本科院校 “四史” 教育調研問卷》,問卷共包含五個部分內容:被試者人口學信息、學生對 “四史” 的認知情況、 “四史” 教育的發展現狀、 “四史” 教育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民辦本科院校開展 “四史” 教育的建議。
問卷基本數據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處理,保證數據的精確性,采用SPSS19.0 進行進一步的統計分析,并根據需要進行數據對比。
按年級分,大一學生480 名、大二學生311 名,大三學生191 名,大一至大三的年級人數占比分別為:48.88%、31.67%、19.45%;從專業分類看,文史類學生205 名,商科類學生273 名,理工類學生215 名,藝術類學生289 名,不同專業人數占比分別為:20.88%、27.8%、21.89%、29.43%;從政治面貌看,正式黨員(含預備黨員)29 人,占總被試數的2.95%。
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對 “四史” 教育的整體認知情況良好。對有效問卷數據進行頻數分析發現,47.56%的學生非常愿意了解 “四史” ,34.93%的學生愿意了解 “四史” ,15.27%的學生了解意愿一般,不太愿意了解 “四史” 和不愿意了解 “四史” 的學生分別僅占0.71%和1.53%,說明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對學習 “四史” 知識的重要性認知程度比較高。在對接觸和學習 “四史” 的原因和被試者人口學信息中的年級、專業分類和政治面貌三個變量做多重響應分析后發現,不同年級、專業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接觸和學習 “四史” 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三個,分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要求、提升政治素養和個人興趣使然。
對 “‘四史’教育的內涵” 這個項目做正確率分析,結果為76.88%的學生準確回答出了 “四史” 教育中的 “四史” 是指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3/4 的大學生對 “四史” 的基本內容掌握較好,對 “四史” 教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
對 “如何評價目前民辦本科院校‘四史’教育的開展情況” 這個項目做頻數分析,發現選擇非常好和比較好兩個選項的大學生共占比為76.37%,說明自從民辦本科院校開始重視 “四史” 教育以來,開展的相關工作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同和支持,學生對 “四史” 教育認可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家普遍比較支持學習 “四史” 知識, “四史” 教育工作的進展順利,民辦本科院校對學生開展 “四史” 教育已初步取得一定的成績,學生的主觀體驗是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對 “‘四史’教育的積極影響” 這一項目進行頻數分析,結果顯示 “四史” 教育的整體成效較好,大學生在學習 “四史” 過程中收獲滿滿。問卷數據顯示86.05%的學生認為 “四史” 教育有利于培育大歷史觀,樹立遠大理想;82.28%的學生認為 “四史” 教育的開展堅定了 “四個自信” ;80.55%的學生認為開展 “四史” 教育可以明辨是非,提高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78.31%的學生覺得通過 “四史” 教育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可以讓人奮發圖強。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認為 “四史” 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很有幫助。這都說明目前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能夠認識到 “四史” 教育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四史” 教育在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方面已初見成效。
問卷調查表明,新時代背景下民辦本科院校開展的 “四史” 教育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未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對 “當前‘四史’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這一項目進行頻數分析,結果顯示84.11%的大學生認為 “‘四史’教育停留在理論教育層面,沒有與實踐相結合” ;39.82%的學生選擇了 “活動形式不夠創新性” ;23.93%的大學生選擇了 “教師的授課方式單一,不太吸引人” 。這說明我們現有的 “四史” 教育開展形式缺少新意,實踐活動方式容易讓大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對 “‘四史’學習中遇到哪些困難?” 這一項目進行頻數分析,通過對比數據可知,在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群體中,56.72%的大學生由于學業繁忙導致參與 “四史” 學習的時間有限;55.8%的大學生認為參加學習后沒有形成知識體系, “四史” 學習效果不佳;39.41%的學生提出學校開展相關活動較少;24.85%的學生覺得對 “四史” 教育缺乏興趣,感覺枯燥;19.65%的學生認為學校開展的活動形式老套,不想參與。綜合各方面因素,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在接觸 “四史” 的過程中存在不夠積極、應付了事等問題,這些都是后續開展 “四史” 教育工作中值得關注、需要改進的地方。
問卷結果顯示,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參與 “四史” 教育活動主要以思政課教研活動、參加 “四史” 相關的主題報告或專題講座為主,形式略顯簡單,缺少創新。在 “進行‘四史’教育,還有哪些好的方法” 這一項目中,頻數分析的結果顯示,82.18%的學生提出要 “挖掘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推動‘四史’教育的創新” ;73.83%的大學生選擇了 “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紅色基地、博物館等” ;73.52%的大學生選擇了 “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授課” 。這三個是所有選項中選擇比例最高的。
將這一項目和被試者人口學信息中的年級、專業分類和政治面貌三個變量做多重響應分析后發現,關于如何加強 “四史” 教育,不同年級、專業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的建議也是以挖掘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授課這三項為主,學生們希望開展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的 “四史” 教育活動,學習過程更輕松、有趣,他們的主動參與程度才會更高。
從大學生提出的建議可以看出,時代在進步,民辦本科院校需要通過創新融合的方式將 “四史” 學習深入校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營造出一個有助于學習 “四史” 的氛圍,開展多元化的 “四史” 教育活動才能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四史” 、熱愛 “四史” 的習慣。
學生對學習 “四史” 知識的認可程度較高,接觸和學習 “四史” 的意愿較強,但是民辦本科院校 “四史” 存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脫節的問題。從問卷結果可以得知,超過四分之三的大學生對 “四史” 的基本內涵掌握較好,但缺乏對于 “四史” 具體概念的更深層次的認知以及更深入的理解。調查結果也顯示,當前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的 “四史” 教育大部分都是在思政課上由任課教師進行這方面知識的講解,基本都是以理論學習的方式去接觸和了解 “四史” ,大部分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知識的灌輸階段。總體來說 “四史” 教育存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脫節的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重視 “四史” 教育的實踐環節,并不斷提升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的 “四史” 素養。
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能夠認識到 “四史” 教育的現實價值和意義,但是他們參加 “四史” 教育主要為了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要求,或為了提升政治素養和培養個人興趣愛好,獲得 “四史” 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課堂教學和學校引導。綜合各方面因素,大學生們在學習 “四史” 的過程中存在主動性不強、參與度不高、接觸渠道單一等問題,民辦本科院校應當將 “四史” 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主題黨團活動、 “青馬工程” 專題宣講會、紅色文化知識競賽、愛國電影展播等都可以成為 “四史” 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成為學生接受 “四史” 教育的重要陣地。
校園廣播臺、校園電視臺、校報、宣傳欄、國政館、條幅海報等作為傳統的傳播媒介,依然有廣泛的影響力,在營造校園 “四史” 文化氛圍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 各種訊息傳播形式和大學生接受訊息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新媒體的傳播速度相比傳統媒體要快得多。為了加大 “四史” 教育宣傳力度,在傳播 “四史” 文化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大力建設專題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強國號、中國教育發布教育號等官方新媒體平臺,通過更加生動靈活的方式傳播紅色精神,增強學生對于 “四史” 教育的認同感,實現 “四史” 文化宣傳的全覆蓋。
紅色歷史資源對大學生 “四史” 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基地、革命博物館、黨史館、歷史遺跡等實踐活動,帶領他們回顧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成立的艱辛歷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征程。在實地現場教學中講解紅色歷史文化,將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融入 “四史” 教育。經典的歷史事件、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的呈現可以讓大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種視聽結合的教育方式讓大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從而大大增加 “四史” 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斷強化大學生的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勇擔時代重任,不負青春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