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來虎
德州市陵城區人民醫院手術室,山東德州 253500
手術室是醫療體系中的重點場所,手術室的功能無法被其他科室代替,手術技術水平一定程度反映醫院的醫療水平,提升手術室管理水平已經成為各級醫院關注的重點。手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風險性,病情嚴重患者手術也無法搶救,但為降低手術風險,提升手術室管理水平勢在必行[1]。手術室特點是任務繁重、工作強度大,醫務人員需要具有高精尖技術,也要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伴隨我國醫療技術發展,手術室管理模式更新換代,傳統管理模式的問題也逐漸被完善,精細化管理作為手術室全新管理理念,將傳統管理的閃光點擴大,彌補傳統管理模式的不足,進一步提升手術室管理質量。有研究中指出[2],精細化管理作為可降低醫療資源及醫療成本的管理方法,可規范手術室護理管理流程,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是促進醫院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選取2020 年5 月——2022 年7月陵城區人民醫院手術室護理人員20 名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護理管理模式對護理管理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參與手術管理研究的20 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以奇偶法分為兩組,各10 名。對照組:年齡23~45 歲,平均(35.32±5.43)歲;工作時間1~23 年,平均(14.32±5.32)年。觀察組:年齡22~45歲,平均(35.11±5.12)歲;工作時間1~24 年,平均(14.54±5.76)年。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護理人員同意及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護理人員熟悉手術流程,與醫生緊密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超過1 年。
排除標準:護理經驗不足、心理狀態差,不愿配合醫生操作的護理人員。
對照組護理人員以手術室常規管理方法開展工作,護理人員在常規管理模式下,完成手術環境管理,進入手術室后的患者管理,護士長評價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說明護理期間的差錯發生情況,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行為給出獎懲措施。
觀察組在護理人員管理中,實施精細化管理措施。①手術室護士長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通過專業化培訓提升護士專業能力,護士長向護士說明精細化管理,并為每個護理人員發放學習手冊,要求護理人員認真對其中的內容進行閱讀,并背誦其中的重點內容,學習中的內容應當及時應用在實踐上。在培訓過程中,模擬手術室護理過程,護理人員進入手術室后,與病房護士交接,并積極核對患者資料,詢問患者感受,在進入手術室后,負面心理問題嚴重。每次模擬演練完成后,護士長向護士說明執行管理方案的意義,讓護士改變過往的工作模式,遵循精細化管理措施。護士長應當認識到護理管理在現代化護理管理中的價值,并在每次培訓教育時,增加一些精細化管理內容,促使護士專業成長[3]。②護理人員在術前精心對手術室環境進行布置,使用含氯消毒水對手術室環境進行擦拭,對手術器械及儀器等進行消毒處理,手術結束后將手術室內雜物及污染液體處理。每日晨會后護士長查房,檢查手術室清潔情況,每周對手術室大掃除1次,并檢查手術室菌落數量。在手術室物品精細化管理中,應當對手術室物品分類擺放,清晰呈現每個手術物品的用途及種類。等待手術完成后,將手術室物品送到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在消毒供應中心消毒滅菌,定期檢查及維護手術室儀器設備,確保每個儀器設備都能正常使用。③手術室建立精細化管理流程,在其中設置責任制,各個護理環節責任范圍明確后,將責任落實到個人,規范術前訪視及準備工作,落實精細化管理中的體位擺放及輸血流程,縮減護理流程缺陷率,也要降低手術過程中的差錯率。在精細化管理中,制定風險預警管理制度,分析不同病情患者的手術風險,量化危重患者的搶救護理標準,提升護理人員的細節管理意識[4]。④護理人員在手術室工作中,遵循精細化管理方案,有意識地降低醫源性感染風險,護理人員應當關注手衛生,在手術室內配置感應洗手裝置,水池旁配置消毒液及洗手液、烘干機,便于醫務人員使用,水池上張貼七步洗手法內容,按照規定的步驟吸收,降低職業暴露率。⑤護理評價:護士長每周對護士工作點評一次,并給出評分,每個完成一次總體評價,共計100 分,每周分值與每月大評分融合,說出每個護士工作的不足,并對精細化管理方案內容優化,使護理人員學會手術室管理辦法,提升手術室管理質量。
①使用護理管理質量量表對環境安全、護理職業素養、護理記錄、衛生消毒項目進行評分,每個項目25 分,共計100 分,分值高代表護理管理質量良好,該項目為護士長及醫生對護理人員進行評價。②護理差錯率:包括器械供給錯誤、消毒滅菌不到位、止血不到位。③護理滿意度:自擬滿意度量表,量表共計100 分,20 個項目,80 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60~79 分為滿意,59 分及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通過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數(%)表示,分別通過t檢驗、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10)對照組(n=10)t 值P 值環境安全16.21±3.11 12.65±3.87 4.656 0.001護理職業素養15.43±3.65 11.33±3.65 5.874 0.001護理記錄16.98±2.65 12.76±3.98 3.867 0.001衛生消毒17.32±2.09 14.62±2.12 3.677 0.001
觀察組護理差錯率比對照組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差錯率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管理滿意度比較
手術室是開展侵入性操作的科室,手術室操作風險較多,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治療失敗可能導致疾病加重,部分患者搶救無效死亡,一旦是搶救速度慢、搶救不到位引發的患者意外死亡,醫患矛盾率較高,甚至醫院與患者發生重大沖突[5]。手術室護理管理是貫穿手術室治療始終的護理措施,其目標是保證手術安全性,確保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手術室護理也能減少醫療糾紛,規避手術風險。提升手術室護理管理水平是手術室改革的關鍵,臨床常規手術室管理模式中,護理流程系統性不足,在內容上存在缺失,護理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手術室護理需求,尋求一種高質量的手術室護理方法是臨床護理重要內容[6]。近幾年,精細化管理理念自企業管理逐漸引入手術室管理,管理模式更為精細化,且管理內容更為全面。精細化管理將患者放在中心,為患者實施全程管理,積極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精細化管理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自定義、測量及分析、改進四個方面實施,比如,手術室管理中應當先確定醫療資源,以滿足患者需求為目標,根據精細化管理理念整合護理管理內容,為護理管理工作順利進展提供支持。在精細化管理中應當具有明確的流程,在服務管理過程中通過結構圖的方式將每項工作自開始到結束完成繪制,初步尋求提升醫療質量的辦法,并及時對過往管理中的不足進行調整。在精細化管理過程中,應當對服務流程進行調整,縮短患者等候時間,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7]。每次手術前,護理人員都要對病房中的物品進行整理,保證手術用品全面性,護理人員也要做好手術銜接工作,整體縮短手術時間,提升手術室利用率。精細化管理中,優化不同流程,縮減手術室周轉時間,空房間時間自37 min 轉變為14 min。針對手術患者,應當確保各個環節相互配合,包括術后復蘇、患者接送及終末消毒等,建立麻醉恢復室后,對患者集中管理,提升麻醉訪視率,準確將患者送到病房。
手術室儀器設備管理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重點,手術室空間及資源有限,儀器設備在手術室應當合理應用,為每個患者提供服務。手術儀器設備精細化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固定放置后標識清晰,術后及時歸還原位,護理人員對手術過程及儀器使用過程完整記錄[8]。現階段,很多醫院手術室使用信息化工具,通過信息化管理模式將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通過信息化工具可以對手術時間預估,準確的手術時間評估,可精準對手術臺進行管理,整合醫療資源,提升護理管理安全性[9]。精細化管理下,護士長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改變過往扁平化的排班制度,護士長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制定每個月的培訓計劃,并評估護理人員將精細化管理方案的落實情況,持續改進護理質量。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精細化管理模式干預取得顯著的結果[10]。觀察組護理人員經過培訓管理后,為患者提供環境管理及流程管理、物品管理等,降低手術室感染率,對手術室采取科學及規范的管理,規避手術室總的護理風險,減少醫患糾紛率[11-12]。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人員的差錯率比對照組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精細化管理方案干預后,護理人員的操作能力及消毒管理意識均有所增強,護理管理能力提升。觀察組患者經精細化管理后,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醫生認為護理人員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及術后護理均較為全面,滿足自身對手術工作的要求。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說明觀察組患者護理管理內容全面,自環境及操作等多個方面改善,護理管理質量隨之提升。
綜上所述,手術室采取精細化管理模式可提升護理管理質量,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反應,提升患者睡眠質量,患者認可精細化管理模式,該管理模式具有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