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歡,莫興波
(蘇州大學 蘇州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新時代賦予了衛生健康事業新的歷史使命。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此次會議強調了在高等教育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 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融合,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推動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因此,新時期醫學教育要求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具有高水平科學素養及創新能力的衛生健康人才,努力開創我國高校醫學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本文將以臨床流行病學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該課程的教學中。
臨床流行病學是在臨床醫學研究中,以病人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觀察、分析、解釋臨床醫學中的診斷、篩檢、治療、預后及病因等醫學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題,為臨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一門方法學[3]。臨床流行病學是人類與疾病不斷斗爭,為科學開展臨床醫學研究應運而生的一門臨床醫學與流行病學交叉融合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一門主干課程。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也是一門實踐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必修課程。2020 年以來,在與新冠感染疫情斗爭的過程中,一批批醫務工作者和基層人員甘于奉獻,不畏犧牲,沖鋒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為取得疫情防控的勝利、保衛人民生命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疾病防控工作的壓力之下,培養綜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且極為迫切。
教書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立德樹人是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醫學教育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新時期我國醫學教育應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大力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指引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業使命和職業道德,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與求真思辨能力,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做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和愛集體。
臨床流行病學課程蘊含許多思政元素,如老一輩流行病學家的愛國主義情懷,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等,然而傳統教學中教師很少融合思政理念。通過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思政,可以讓學生了解這些故事,感受人物力量,也可以讓學生了解這門學科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醫學發展史中及在當今國家衛生健康事業中的位置和作用,實現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實施方案中的有機融入,達到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臨床流行病學實行課程思政教育對醫學人才培養、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和我國醫療服務水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醫學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和進步的。臨床流行病學作為臨床專業學生的骨干學科,著力系統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辨方法、現代健康理念、創新精神和職業能力。蘇州大學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是一門面向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開放的課程,旨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科研問題。本課程教材為詹思延主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臨床流行病學(第2 版)》[3],主要講授緒論、臨床研究問題的提出與選擇、臨床研究設計的原則、臨床研究方法學概述、病因研究、治療性研究、疾病預后研究、診斷試驗的評價、篩檢的評價、臨床研究中的誤差及其控制和臨床科研論文的撰寫等章節內容。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思政教育,本教學團隊也在臨床流行病學課程中積極引入思政理念,同時也成功申請到蘇州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在思政教學中,我們將在本課程各個章節中提煉思政點,通過經典案例、討論及知識點講解等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同時保證專業知識課程授課的任務不受影響,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該項目,逐步構建本課程的課程思政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在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應“因事而化”,集體備課,準確分析教材知識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臨床流行病學作為一門方法學科,是人類探索疾病病因、開展疾病防控、促進人群健康的重要工具[4]。為了更好地開展本課程的思政教學,授課教師需要重新認識和梳理教學目標、授課內容、教學方法,也需要深刻理解教書育人規律及學生的學習風格,將思政元素恰當融入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
臨床流行病學課程中的很多知識點都蘊含著重要的人生哲理。臨床流行病學以患者群體為研究對象,這是流行病學與其他學科的重要區別。因此在相關工作中,臨床醫生必須恪守衛生健康職業的價值觀和倫理原則,遵守學術道德規范,以人群健康利益為重,尊重個人隱私。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可以通過這些角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大健康”觀念、專業使命感和責任感、職業道德、科學嚴謹和創新思辨等。我們將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收集、分析、整理學生感興趣的思政素材,努力嘗試富有特色的教學形式,客觀真實又精彩感人地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思政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5-6]。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采用案例教學法,即通過典型案例的講解結合學生討論,將思政元素自然地與理論內容結合起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上的有機統一。臨床流行病學各章節中都可以提煉出思政案例,如緒論中關于我國流行病學先驅者的事跡,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奉獻的精神;隊列研究中吸煙與肺癌研究及弗明漢心血管病研究等經典案例,都體現了研究者科學嚴謹、堅持不懈的科研作風等。
此外,教師也要及時了解國際國內時事及社會熱點問題,在授課中結合時事大事,將熱點話題融入到相應課程內容中,可有效增強課程思政的效果[7-8]。在新冠感染疫情大流行的時代背景下,疫情防控的點點滴滴都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明的現實素材。在病例報告部分的授課中,結合新冠感染疫情中李文亮等吹哨人的事跡,教授學生除了具備敏銳的臨床觀察力,還要堅守職業道德、勇于為事實發聲。在我國抗擊新冠感染疫情期間,全國上下堅定信心、同舟共濟、英勇奮戰和共克時艱,涌現出很多英雄事跡和感人瞬間,這些案例都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資源。
本課程將采取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平時成績包括考勤、課堂討論發言及實踐報告撰寫等多項內容。我們將思政內容納入考核環節,合計占20%,分別為平時的課堂討論發言、實踐報告撰寫,思政部分占10%;期末考試,案例分析隱含的思政內容占10%。此外,我們也將在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問卷調查,及時了解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意見和建議。
通過對臨床流行病學課程內容的認真梳理,經過教學團隊集體討論和篩選,表1 中初步列出了授課內容中可以進行思政點導入的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創新意識、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及嚴謹求真、實事求是、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我們也將在后續的課程思政實踐中不斷增加思政內容,不斷完善。

表1 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案
在緒論部分的講解中,可以列舉伍連德先生、蘇德隆教授的事跡。伍連德先生在東北鼠疫戰斗中,不懼危險,敢于擔當,義無反顧,誓與人民共存亡。這位抗疫英雄,出生于馬來西亞,在國外求學多年,在強大的民族責任感和愛國情懷的驅使下,最終選擇報效祖國,顯示其深植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我國流行病學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蘇德隆教授,不僅為我國的傳染病與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作出巨大貢獻,還培養出無數優秀的醫生和學者。蘇德隆教授提倡深入現場,結合實際,開展科學研究。他的研究課題大多來自實際需要,并在現場進行,為防治疾病服務。老一輩醫學工作者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鞠躬盡瘁,作出了突出貢獻,通過這些感人事跡的講述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學科自豪感。
在臨床研究的選題和設計的講解中,可以將開拓創新、嚴謹求真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在臨床研究中,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嚴密的科研設計是取得臨床研究真實結果的堅實基礎。醫學的發展正是建立在一代代醫學研究工作者不斷提出的新的臨床研究問題、不斷開展的相關研究、不斷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的,這種開拓創新、嚴謹求真、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這部分內容中,可以列舉臨床研究案例,同時結合學生在選題與設計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授課,培養學生在科研工作中以身作則、批判質疑、開拓創新和嚴謹求真的科研精神。
在臨床流行病學各類研究方法的講解中,可以在經典案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及實驗性研究中都有很多經典案例,這些研究成果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據。本文以隊列研究為例進行闡述。許多大型流行病學隊列研究都經過了長時間的隨訪,傾注了科學工作者多年的心血,體現了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例如,經典的吸煙與肺癌關系的研究。英國醫生希爾和多爾首先發表了吸煙與肺癌關聯的病例對照研究,然而吸煙與肺癌的關系并不滿足Koch 氏假說(當時起主導作用的病因理論),當時許多科學家和醫生并不認為吸煙是導致肺癌的原因。但兩位醫生并沒有放棄,開展了后期的隊列研究,隨訪時間持續了50 多年。同時,全世界多個國家開展了大型隊列研究,這些隊列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證實吸煙與肺癌的因果關系。又如美國弗明漢心血管病隊列研究,該隊列始建于20 世紀40 年代,是心血管病研究領域最為著名最具影響力的隊列,已持續隨訪70 多年至今仍未結束,在識別冠心病和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及制定冠心病風險評分和指南等方面有許多貢獻。我國著名的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項目,對全國5 個城市地區和5 個農村地區的50 萬人進行了十多年的隨訪。CKB 是一項多因素、多病種、多學科合作的大規模慢性病病因流行病學研究,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涉及長期保存生物樣本的前瞻性人群隊列研究之一。本教學團隊所在課題組長期參與并負責的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撐項目“代謝綜合征防治研究”課題,對蘇州地區2 萬人進行了十多年的隨訪。在該隊列的長期隨訪調查中,我們收集了2 萬人的基線信息、隨訪結局信息、各階段的生物標本等,形成了豐富的科研資源。這些大型研究項目都凝聚了科學工作者的大量工作,研究結果對疾病防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中常見偏倚及其控制的講解中,可以結合教師自身科研及現場調查的經歷進行教學,強調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需要有嚴謹的科研設計、標準化的資料收集方法及正確的統計分析等,從而避免偏倚的產生,保證結果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在臨床科研論文撰寫的講解中,可以通過反面案例進行警示教學,教育學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要保證數據真實,按照實際結果撰寫文章,嚴禁抄襲作假。在這些課程內容中,可以將嚴謹求真的科研精神、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等作為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
臨床流行病學課程思政以臨床流行病學課程內容為載體,思政教育為靈魂,旨在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培養“愛黨、愛國、愛健康”的高層次衛生健康專業人才。該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有機融合為重點,通過該課程的教授能夠使學生在獲取臨床流行病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樹立和踐行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學生成為既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愛國主義情操的人才,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