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慧
(大連財經學院 管理學院 遼寧大連 116622)
沈陽市獲批國家第九個、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吉林省打通出海口、俄羅斯海參崴成為中國內貿中轉口岸;黑龍江省進一步打造跨境電商產業集群,繁榮邊境貿易,建設向北開放新高地等一系列戰略部署都成為東北區域全面振興的重大利好。
全面振興并非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增長基礎上的發展升級。發展的本意指生物個體從小到大,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長過程,或指自然界的演化、生物界的進化,是從變化轉向更高級、更完善狀態前進的過程。新時代,東北區域全面振興的系列國家戰略布局都向著發展升級的方向推動。
在區域經濟發展升級的道路上,廣東省的發展經驗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本文以廣東省與遼寧省發展的比較分析為例,梳理普遍性的發展機理,對探索東北全面振興、競爭力提高、發展升級的實踐突破路徑均具有重要意義。
在廣東省宏觀經濟發展規劃藍圖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是當前的重大使命與機遇。省際宏觀層面融入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框架,全面完善粵港澳基礎設施與發展環境。雙區驅動、軟硬聯通,全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省內廣深“雙城”聯動,“一核一帶一區”“全省一盤棋”,突破“粵東西北作為同類地區”的思維慣性,根據省內不同區域之間的資源稟賦差異,因地制宜的差異化發展,使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等區域競相爭彩。沿海經濟帶作為重大項目投資建設的主要陣地,加大有效投資力度,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產業投資為先導,促力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重要發展。
1.2.1 培育龍頭城市引領城市群
在發展實踐中,以龍頭城市引領城市群建設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提供支撐力量。
(1)廣深雙龍頭城市牽引,強化廣深雙城聯動。以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兩地在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對接共建、改革協同突破、社會民生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共同引領廣東省區域協同發展。
(2)雙龍頭帶動都市圈形成聚集效應。廣東省通過推動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設,加快珠三角核心區功能拓展和空間拓展。廣湛、深汕“雙核+雙副中心”的深度協作模式初步形成,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對其他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廣東省發展的動力源。
1.2.2 以教育打造人才磁場
廣東在全國范圍內率先以“高強度建設、超常規投入”的資源配置方式推動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筑巢引鳳,通過實際行動吸引優質高等教育南下建立分校或校區,快速形成教育集群。以深圳市為例,根據教育系統公開信息,目前已有18所高校,爭取2025年達到20所左右,且3~5所排名至全國前50位,力爭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在廣東省,人口的馬太效應正在加快。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廣東省長住人口1.268億,與俄羅斯相近。常住人口增加超過100萬人的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惠州和中山等城市,在過去的十余年都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理論研究結論證明人及其智力作為基礎的動力元素,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突破口,與廣東省人才政策實踐相互佐證。王勝今,衣尚錦(2018)研究表明,人口集聚對城市競爭力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王冬晨(2019)、藍慶新等(2019)實證人才及其質量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當區域高等教育呈現集群狀態時,將如“磁石”一般吸引創新人才聚集,與區域競爭力的提高正向反饋、良性循環。
1.2.3 以產業競爭力提高為核心
以產值為直觀體現的產業競爭力提高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硬”實力。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從產值方面來看,廣東省有8個產業位居全國第一,32個產業位居全國前五。產值貢獻最大的產業主要集中在電氣機械、計算機通信、化學纖維等工業領域;未進入前五的產業多集中在礦產等資源采選類。由此可見,廣東的工業體系不但非常完善,而且層次高、競爭力強。
創新力代表著產業的未來發展后勁。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22年度藍皮書《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與分析(2022)》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2017年以來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其中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三個單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被列為一個科技集群,并連續兩年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二。
無論是從當前的發展水平還是展望未來,廣東省確實都是我國第一經濟強省,發展經驗對其他省份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綜合上述規劃與實踐,梳理廣東省發展路徑可得出以下機理:
在區域經濟發展升級的宏觀藍圖中,以城市競爭力提高帶動區域競爭力的提高,頭部城市的示范、集群效應帶動整體提升,以加強人才質量推動城市競爭力提高,以完善的制度環境保障規劃愿景的實現。
實踐層面可梳理出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三鏈深度融合同頻共振的路徑。產業升級、人才聚集和創新驅動成為區域經濟獲得持久競爭優勢的重要三極。以人才鏈驅動創新鏈,真正將人才洼地建成創新高地,強化人才與產業、與項目協同發展,為產業發展升級提供人才和創新支撐,通過三鏈深度融合,有效振奮企業信心,促進產業升級、社會發展,實現全面振興,具體機理如圖1所示。

圖1 經濟發展的三鏈融合機理分析
2.1.1 雙城帶動,輻射帶動
遼寧省的沈陽市和大連市與廣東省的廣州市與深圳市在牽引區域騰飛的戰略布局中具有非常相似的戰略地位。
2.1.2 點線面宏觀布局相似
遼寧省的“一圈一帶兩區”與廣東省的“一核一帶一區”異曲同工。由此可見,點線面輻射聯動的發展布局是以區域為單位的社會經濟發展升級的高效途徑。
2.1.3 三鏈深度融合發展框架清晰
兩區域在宏觀頂層設計層面都呈現出以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融合協同發展的規劃框架,并已取得相應成果。廣東省以教育為先為重,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與創新力,已連續34年位居全國第一。遼寧省通過興遼英才計劃等一系列重視人才的舉措吸引人才,為振興遼寧提供人才支撐,加強經濟內涵建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智造強省”,完善產業鏈條,提高產業競爭力;增強文化、生態建設,構建文化自信與宜居環境。
比較分析可知兩區域宏觀規劃布局方向一致,積極效應明顯,說明點線面聯動,深度融合協同的格局符合當前社會歷史時期的發展升級要求。
進一步分析差距,自省不足,梳理一般性的機理框架,再謀提高,將為整個東北區域的發展升級帶來新的啟迪。
2.2.1 人才吸引力減弱
相比第七次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整個東北區域10年時間內人數減少了1100萬。流出人口以青壯年、技術人才、知識分子居多,同時改變了東北區域人口結構。人口主要流向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近幾年,應屆畢業生按畢業生總數和生源口徑統計的留存率,東北地區在與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南地區等區域的比較中處于最低。人才吸引力降低,人口數量減少,傳導影響到人口結構、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直至區域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
2.2.2 城市綜合實力不高
王勝今、衣尚錦(2018)、耿錢政等(2018)、張晨瑤(2019)均證實東北城市競爭力中,沈陽市與大連市位于第一梯隊。據2023中國百強城市綜合榜單,沈陽市與大連市分別位于第20位、21位,佐證了遼寧省及東北整個區域城市當前的綜合實力在國家范圍內仍舊不高的現實。
2.2.3 產業競爭力仍需加強
由公開發布的一系列企業實力排名與榜單可以研判,遼寧省產業競爭力與廣東省還有很大差距,如表1所示。

表1 遼寧省與廣東省產業競爭力比較
企業競爭力強,特別是民營企業勢頭強,說明地方經濟活力就強。由表1可知,遼寧省企業實力提升空間很大,特別是私營企業活躍性不足,與遼寧省的國家戰略地位與發展特點有關,也是接下來可以考慮的經濟振興突破口。
2.3.1 區域宏觀發展規劃尚需深入與全面
第一,比較分析兩省政策性規劃文件發現,在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層面,兩省在下列戰略方向具有相似規劃:融入區域發展規劃;努力構建雙循環;龍頭城市引領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鄉村振興;擁抱數字化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強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等。
第二,深入將遼寧省與廣東省“十四五”宏觀規劃進行比較分析發現,遼寧省在宏觀發展規劃層面,對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凸顯不夠、民間資本不夠活躍、產業高端化程度還需要提高等發展短板。遼寧省目前還處于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國企改革、傳統產業改造與升級等歷史問題上苦苦探索的階段。
由表2可知,廣東省在發展社會經濟上凸顯教育的重要地位,將教育推到前沿位置,以教育強省、人才強省作為突破口,以優良的投資環境與創新氛圍推動產業高端化,放眼世界市場,提高區域的國際競爭力,其中的發展機理與經驗是遼寧省乃至東北全域振興的有益借鑒。

表2 遼寧省與廣東省“十四五”規劃中不同比較
2.3.2 體制機制有待繼續順暢,以支持全面振興發展實踐
綜合遼寧省“十四五”規劃與截至目前的研究顯示,從全面振興道路上的諸多表象問題挖掘深層次原因仍舊是體制機制不夠順暢,營商軟環境不夠完善,基本的供給側規則制定層面未完全理順等,反向制約著產業競爭力提高、人才集聚、社會創新能力提高等一系列發展要素。
整個東北振興的路上也存在著“體制機制短板、經濟結構短板、開放合作短板、思想觀念短板”等共性問題,需要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深入探索,謀求新的突破。
“營商環境好、創新能力強、生態環境優、發展活力足的東北振興新局面”的愿景實現始于頂層戰略設計。首先,供給側更加深入創新發展理念,意識到資本、勞動是參與經濟建設最活躍的因素。良好的制度環境是吸引、留住資本和勞動的根本保障。以此為規劃指導,建立融合發展的理論指導框架與支持性的社會氛圍及制度環境;其次,依據區域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的具體要求,探索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聯動中如何引導多元參與,以保障資金和執行力量,提高實踐的行動力。
區域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一直是東北區域全面振興的發力點。持續改造與升級傳統產業、加快新型產業發展、完善產業鏈,以帶動人才集聚、創新能力增強是帶動區域全面振興的核心動力點。
吸引、集聚人才要從滿足人的需求開始,“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以分層次滿足人的需求為突破口,激發人的生產能力,進而連鎖提高城市和區域競爭力是實踐中的應有方向。
3.3.1 政策推動,樹立尊重人才的發展觀念,培育人才優良發展環境
近年來,多個城市密集性的“搶人”政策意味著城市競爭步入拼人才的高維競爭階段。發展觀念創新、頂層設計、政策推動而形成的大環境為優質人才提供有利生境是推動實踐的第一步。
3.3.2 實踐中以人才回流、引致、虹吸與扎根為路向
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追隨事業機會而動,產業升級,人才、創新、產業三鏈深度融合形成良性互動,以提供事業吸引力。同時,建立優質完善的教育體系,既能充實人才梯隊,又可以解決子女教育問題的后顧之憂。
另外,完善人才流動機制,引進高素質人才支援區域建設。通過引入新鮮血液和創新做法,逐漸改善長期以來東北熟人社會的弊端。可參照廣東省經驗,大力引進名校分校、校區建設,建立教育集群,以教育引人、聚人。多重并舉,人才虹吸,加大區域振興的智力支撐。
3.3.3 宜居的生活環境留住人才
優質的生活環境不僅是基礎設施升級、生態環境提質、改善生活環境,還應從社區營造的角度出發,全方位地關注居民健康、安全,提升社區參與性合作,打造“韌性”社區;發掘社區歷史文化,留住人們的鄉愁;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從根本上留住人才、集聚人才。
綜上所述,完善產業鏈以集聚人才,帶動引導創新意識,為創新提供實踐場地。打造完整人才鏈,筑巢引鳳與本地培養相結合,吸引、集聚、培養、留住人才,用人才鏈帶動創新鏈,支持產業鏈。以產業鏈、人才鏈為引導,帶動創新鏈,以創新鏈完善激活人才鏈與產業鏈,三鏈閉環深度融合、同頻聯動,激發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推動東北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