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麗,李科鑫,李蘭岳,黃秀峰,賓曉蕓△
(右江民族醫學院:1.基礎醫學院;2.臨床醫學院;3.醫學檢驗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人體組織化學分析是衡量人體組成的唯一直接指標,人體成分含量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人體健康狀態的改變[1]。人體成分代表了人體內部結構比例特征的指標,這些指標包括肌肉、脂肪、水分等。有相關研究表明,人體肌肉和脂肪含量比例失衡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2]。通過人體測量儀檢測人體成分含量是否與年齡段相符,可預測或推斷人體健康狀態[3-4]。百色地域屬華南典型的老、少、邊、山、窮、相對不發達地區,本研究分析探討百色市右江區中老年人肌肉和脂肪的含量隨年齡的增長、不同性別的變化規律,為本地區健康指導計劃的制定和地區人類學研究提供基礎研究數據,對改善西南民族地區人群健康狀態具有一定的幫助。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廣西百色市右江區781名常住居民(連續居住時間大于或等于5年)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3名,女448名,研究對象均為年齡40歲及以上,以10歲為一個階段進行分組,即40~<50、50~<60、60~<70歲年齡段組,而大于或等于70歲以上分為一個年齡段組,每個年齡段組又包括男性組及女性組,共 8組。要求調查對象無身體畸形、遺傳性疾病,無心臟、外傷手術史,確保受檢者未安裝心臟起搏器等醫療金屬器械,無代謝性、內分泌、性病史。
1.2方法
1.2.1身高測定 把身高體重秤(身高范圍70~190 cm,稱重范圍0.1~120.0 kg)放在地面平坦面上并緊貼墻壁,受檢者以立正姿勢赤腳站在身高體重秤的底板上,雙眼平視前方,頭頂緊貼身高體重秤的水平板,枕骨、后背、腳跟和骶骨緊靠身高體重秤的測量柱上。待受檢者做好如上步驟,檢查者讀取并記錄身高體重秤上的數據(精確至0.1 cm),相隔30 s后以上述方法重新測量,取2次測量值的平均值為最終測量結果(2次身高誤差不超過0.5 cm),測量身高時間須為同一時間(測量時間為早上8:00-12:00)。
1.2.2腰臀圍的測量 配備最長測量度為2 m(測量工具讀數精確至0.1 cm)的軟尺,測量腰圍時,受檢者身體為直立位,雙上肢處于自然下垂狀態,助手撩起受檢者上身衣物,曝光腹部,測量位置為腋中線肋弓下緣和髂嵴連線中點的水平位置,囑受檢者保持平穩呼吸,測量者在呼氣末讀取結果,相隔30 s后以同樣方法重新測量,最終結果取2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測量臀圍時,讓患者放松,以經過髂恥聯合的臀部最凸出部位為測量切面,緊貼臀部用軟尺圍繞一周即可測出臀圍,相隔30 s后以同樣方法重新測量,取2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為最終測量結果。本研究分析所用的腰臀比公式為:腰臀比=腰圍(cm)/臀圍(cm)。
1.2.3人體成分測定 本次調查研究應用百利達 MC-780MA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受檢者的人體成分,分析儀的工作原理為生物電阻抗測試法(BIA)。測量指標內容包括體重、體重指數(BMI)、體脂肪率、體脂肪量、肌肉量、體水分數、脂肪等級、基礎代謝量等。
囑受檢者在測量前2 h排空膀胱并禁食、禁飲,保持身體處于肌肉松弛自然狀態,減少劇烈運動,去除受檢者身上項鏈、手表、手機等金屬物件及多余的衣物,再次確保受檢者體內無心臟支架、心臟起搏器等醫療器械,受檢者穿著寬松衣物并放松身體,赤足站立于人體成分分析儀電極板上且需緊密接觸,雙手握住握柄,做完以上的準備操作后,啟動分析儀,使電極板釋放無痛低電流通過人體,通過分析儀測定身體各部位對電流的阻抗,從而得出身體成分各項檢測指標。
1.2.4質量控制 本研究經右江民族醫學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倫理審查號:2020040901)。參與調查的人員在實施前由通信作者進行為期1周的技能培訓,挑選合格的研究員參與調查研究工作。調查研究前已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并咨詢同意,囑受檢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調查數據由調查研究員組長錄入匯總,由通信作者進行數據查驗審核。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781名中老年人,其中男333名(42.64%),超重及肥胖45.95%,正常50.66%,偏瘦3.39%;女448名(57.36%),超重及肥胖42.63%,正常53.80%,偏瘦3.57%。隨年齡的增長,40~<50、50~<60、60~<70、≥70歲年齡段組男、女性BM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男性腰臀比呈下降趨勢,女性與之相反。總體上,男性常住居民平均身高比女性高10.51 cm,平均體重比女性重8.68 kg,男性比女性BMI值高0.39 kg/m2,腰臀比相同。不同年齡段組身高、體重、BMI和腰臀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組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2.2不同年齡段組調查對象肌肉量變化 40~<50、50~<60、60~<70、≥70歲年齡段組的男性(右上肢、雙下肢、軀干、總肌肉量)和女性(雙上肢、雙下肢、總肌肉量)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同一年齡段組的男性雙上肢、雙下肢、軀干、總肌肉量和均比女性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不同年齡段組調查對象脂肪量和體脂率變化 隨年齡的增長,40~<50、50~<60、60~<70、≥70歲年齡段組男性雙上肢、雙下肢、軀干和皮下脂肪量和女性的雙上肢、軀干、皮下脂肪量和體脂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女性的雙下肢脂肪量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男性和女性的內臟脂肪量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同一年齡段組中男性脂肪量和體脂率均低于女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組調查對象脂肪量、體脂率的變化
雙能X線吸收法(DXA)具有成本低、精準度高和輻射劑量低等優勢,適用于各個年齡階段人群和體弱者,是臨床研究中評估身體成分的首選方法,但操作不易,不利于推廣[5]。同位素稀釋法雖能大幅度提高檢測精確度,但過程煩瑣且耗材昂貴,僅能在研究中心測量且不方便測量[6]。BIA具備操作簡易、快速且無創等優點,已經成為臨床上普遍認可的臨床檢查方法[7]。本次研究采用的醫療器械是百利達MC-780MA人體成分分析儀,通過儀器作用于人體的無痛低電流,測定受檢者身體各個部位對電流的阻抗,從而得出受檢者身體成分的指標數據,該檢測方法因其便捷性和安全性已被大多數研究人體成分與健康相關性的學者所采納,但本檢測方法容易受檢查前的飲食影響[8]。
本調查結果顯示,同一年齡段組中,男性身體肌肉量均值均高于女性,這種變化規律與于會新等[9]的調查結果大致相同,但也有學者調查研究發現那曲藏族人的軀干肌肉量與年齡呈正相關[10]。不同性別由于雄激素和雌激素比例的變化,影響蛋白質、肌肉的合成,從生理而言,由于激素的影響,男性肌肉較女性更容易合成,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引起脂肪堆積[11]。不同種族的調查結果均不相同,不僅與種族遺傳有關,還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百色市地理位置位處我國與鄰國交接之地,也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域,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占比為85%[12]。劉鑫等[13]對廣西京族進行主成分分析對比后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數量繁多,飲食結構復雜,由于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引起交通不便,經濟增長速度遠低于東部發展地區,物資匱乏,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更容易引起肌肉與脂肪量比例失調[14]。
本調查中,40~<50、50~<60、60~<70、≥70歲年齡段組男、女性的總肌肉量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與宇克莉等[15]和王雅萱等[16]的人體成分研究結果大致相同。可能是由于隨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下降,消化與吸收糖類、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能力不足以滿足機體所需,還可能與百色市右江區的中老年人日常人體活動量較少,導致機體適應性地減少肌肉量的合成與加速脂肪合成。有研究認為,肌肉減少性肥胖是肥胖過度的情況下體重增加的一種情況,肥胖加劇肌肉衰減,增加脂肪向肌肉的滲透,加速肌肉組織分解,導致脂肪與肌肉量比值升高,形成一個正反饋效應[17-18]。其可能為本調查結果中肌肉量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體脂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原因之一,但此猜想仍需大量的研究證實。
本調查中,40~<50、50~<60、60~<70、≥70歲年齡段組男性軀干、雙上肢、內臟、皮下脂肪量和女性軀干、內臟脂肪量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且男性波動幅度比女性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與黃偉業等[19]調查結果類似。本調查中,40~<50、50~<60、60~<70、≥70歲年齡段組男性和女性的體脂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與于冬妮等[20]的調查結果一致,但尚缺乏足夠的證據證實這種變化趨勢與環境無關。百色市由于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晝夜溫差較大,夜間溫度過低,長居此地的居民人體形成保護機制,更傾向于合成脂肪以抵御低溫。于會新等[9]在對比中國東部和西部蒙古族人體成分的差異時也同樣發現類似現象,WELLS[21]的研究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人體一旦經過生長代謝黃金時期后,代謝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為抵御其帶來的影響,機體觸發抗衰老機制,引發脂肪重新分布以維持體溫及重要臟器的正常運行,減少肌肉的合成和能量的利用,減緩由于新陳代謝率的下降所造成的各項機體功能下降,進而延緩衰老[22]。
目前,主流判定肥胖的標準有BMI、腰臀比、體脂率三項指標[11]。同一個體不同指標下的結果都不相同,而采用單一的指標衡量個人的胖瘦程度尚不夠科學與全面,國內已有張麗等[23]和楊興鑫等[24]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進行此類調查研究。以本調查結果為例,以BMI為肥胖的判定標準(《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將BMI>28 kg/m2定義為肥胖)[25],調查結果顯示,百色市右江區40歲以上的居民BMI指數均值位于正常范圍;以腰臀比為判斷標準(男性大于0.90,女性大于0.85),調查結果顯示,百色市右江區的中老年人多為向心性肥胖,脂肪組織分布量隨年齡增長重新排布,粗腰細腿的蘋果型身材(向心型肥胖)的人群患高血壓的風險更高[26];以體脂率為判斷標準(WHO標準:男性大于或等于25%,女性大于或等于35%為肥胖),調查結果顯示,百色市右江區的居民處于非肥胖的狀態。從BMI和體脂率上評估,百色市右江區的常住居民處于非肥胖狀態,以腰臀比指標判定則與前者恰恰相反。也有學者研究認為,男性和女性正常體脂率分別位于15%~18%、25%~28%之間波動才是健康狀態,體脂率過高的人群多數處于一個非健康狀態[27]。本調查中,百色市右江區的中老年人體脂率均高于這個范圍,提示發生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病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可能性更大[28-31]。綜上所述,百色市右江區居民的健康狀態可能為肥胖,但本測定方法受地域、環境、生活質量的各因素綜合影響較大,對本調查結果易造成調查誤差,需進一步開展大樣本、更加全面、設計良好的研究。
盡管減少脂肪攝入已成為大眾對健康飲食的共識[28],但不同性別的身體成分量的不同是生物學差異性造成的,這是先天遺傳因素不可改變的[15],亦不可否認飲食因素、環境問題等各方面因素在人體成分差異中發揮的作用。本調查結果可為改善百色市右江區中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提供科學依據,建議百色市右江區的中老年人加強體能鍛煉抗衰老,養成低脂、低鹽的飲食習慣,保持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