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萬珍,蘇 婷,江 瑤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1331)
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及學習壓力增大,過度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長時伏案學習及錯誤坐姿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頸肩部疼痛、酸脹等不適癥狀[1]。據統計,國外青少年頸肩疼痛發生率為18%~32%[2-4],國內石家莊、上海地區青少年頸肩疼痛發生率高達61%~77%[5-6]。頸肩疼痛不適不僅影響青少年生活與學習,還嚴重威脅其身心健康發展。為探索重慶地區青少年頸肩健康現狀,以及為后續科學干預青少年頸肩健康提供理論依據,研究小組于2019年5-9月對重慶市4所中學1 160名青少年進行頸肩健康現狀調查。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1.1.1研究對象 按照以往調查得出的頸肩疼痛發生率約為60%[5-6],規定允許誤差為3%,置信度為95%,假設調查對象無應答率為10%,問卷有效率為90%,計算樣本量至少應有1 020例。采用分層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重慶市4所中學(重慶市永川區北山中學、重慶市永川區衛星湖中學、重慶市永川區永川中學、重慶市永川區中山中學),根據學校規模采取等比例隨機抽樣,4所中學分別抽取600、250、200、150名共計1 200名學生;根據各中學班級學生人數,4所中學分別抽取10、4、3、3個班級共計20個班級;最后根據每所學校各年級的班級數量采取等比例隨機抽樣法確定每個年級抽取的班級數量及具體班級。隨機抽樣法均采用隨機數字表法。
1.1.2納入標準 (1)被調查者無器質性疾病;(2)知情同意并配合本調查。
1.1.3排除標準 (1)已經診斷為頸椎病理性改變(如頸部創傷、手術、勞損、腫瘤等引起的病理性改變);(2)本人愿意參加但家長不同意參與本調查;(3)愿意參與卻不配合本調查。本研究通過單位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問卷的制作 檢索國內外相關文獻[3-5,7],明確頸肩健康的評估內容,經專家論證并不斷修正,最終形成正式版“青少年頸肩健康狀態評估量表”。問卷主要包括基本資料、頸肩健康狀況自我評價及頸肩健康影響因素調查3個部分。(1)基本資料:學校、年級、性別、年齡等;(2)頸肩健康狀況自我評價內容:是否出現疲勞、疼痛等頸肩不適癥狀,以及頸肩不適癥狀是否影響睡眠等;(3)頸肩健康影響因素調查:書包重量、午睡姿勢、使用電子產品的頭頸姿勢、休息時間、學習負擔等。問卷內容效度指數S-CVI為0.959,Cronbach′s α=0.804,Kappa指數為0.796,問卷的信效度良好。
1.2.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課題組工作人員征得各學校負責人同意,與各抽樣班級的班主任聯系,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將調查問卷分發給學生,并詳細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與問卷內容。調查問卷發給學生后,班主任負責督促填寫,學生在1周內填寫完成,調查組成員統一回收。最終發放問卷1 200份,回收1 170份,回收率為97.50%。有效問卷納入標準:(1)問卷前后答案無邏輯矛盾;(2)問卷中問題回答率超過90%。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問卷10份,有效調查問卷為1 160份,有效回收率為99.15%。
1.2.3觀察指標 (1)頸肩健康總體情況:頸肩出現疲勞、疼痛及伴隨癥狀情況,以及頸肩不適是否影響睡眠及程度。頸肩疲勞程度分級:每月數次為“輕度”,每周數次為“中度”,持續出現為“重度”;頸部疼痛程度分級:頸肩疼痛評分為1~10分,1~3分為“輕度疼痛”,4~7分為“中度疼痛”,8~10分為“重度疼痛”;頸肩不適影響入睡程度分級:每月出現數次為“輕度”,每周出現數次為“中度”,持續出現為“重度”。(2)頸肩疼痛影響因素。
1.3統計學處理 將問卷內容錄入Excel 2010,由課題組2個成員分別進行錄入及核對工作,并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描述性分析采用頻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頸肩疼痛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重慶地區青少年頸肩健康整體情況 共調查1 160名青少年,年齡12~17歲,其中初中組570名,高中組590名。926名(79.82%)青少年出現頸肩疲勞,以輕度為主(67.07%);811名(69.91%)青少年出現頸肩疼痛,以左右兩邊均出現疼痛(44.22%)、疼痛程度以中度(39.09%)為主;頸肩疼痛的常見伴隨癥狀為上肢疼痛(26.47%)、頭暈(18.79%)等;342名(29.48%)青少年出現因頸肩不適影響睡眠。見表1。

表1 重慶地區青少年頸肩健康整體情況(n=1 160)
2.2影響青少年頸肩疼痛的單因素分析 自覺書包超重、習慣低頭玩手機等電子產品、休息時間不足、作業負擔沉重、有貪涼習慣的青少年頸肩疼痛發生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青少年頸肩疼痛的單因素分析
2.3影響青少年頸肩疼痛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感覺頸肩疼痛為因變量,書包重量、習慣低頭玩手機等電子產品、休息時間等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構建多元logistic回歸方程,賦值表見表3。習慣低頭玩手機等電子產品、休息時間不足及作業負擔沉重是頸肩疼痛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青少年頸肩疼痛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頸椎生物力學平衡是維系頸椎的正常生理功能與形態的保障。頸椎生物力學平衡包括頸椎三柱結構(即骨、椎間盤和韌帶組織)穩定的靜力性平衡和頸椎周圍肌肉作用于頸椎的動力性平衡。頸椎三柱結構及周圍神經肌肉組織受損,頸椎生物力學平衡被打破,則可能出現頸肩酸脹、疼痛等癥狀[8]。青少年正處于身體二次發育時期,其頸部三柱結構及周圍肌肉未發育完善,穩定性較差,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頸椎失穩是青少年出現頸肩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9]。本次調查數據顯示,重慶地區青少年頸肩疼痛發生率為69.91%,高于張明才等[6]的調查結果,但低于趙保禮等[5]的調查結果。本調查中頸肩疼痛以左右雙邊為主,疼痛程度以中、輕度為主,部分青少年睡眠質量受到影響,并出現上肢疼痛、頭暈、上肢麻木等伴隨癥狀,均提示重慶地區青少年頸肩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嚴重干擾了青少年的正常學習與生活。有研究表明,頸肩疼痛的學生在頸肩活動范圍、頸肩肌肉功能、本體感受和感覺閾值上與未發生頸肩疼痛的學生存在差異,頸肩疼痛還與學生焦慮、抑郁的發生密切相關[10]。但需要指出的是,頸肩疼痛青少年的頸椎普遍尚未出現退行性病變,但若未對其進行早期干預,其患頸椎病的風險將大大增加,繼而引起殘疾等嚴重并發癥,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會生產力水平,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據統計,頸肩疼痛在全球致殘病因中位列第4位,在疾病總體負擔方面排名第20位[11]。因此,重視青少年頸椎健康,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積極改善青少年頸椎健康狀況,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加及電子設備的普及,青少年的學習及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青少年的頸肩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本調查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自覺書包超重、習慣低頭玩手機等電子產品、休息時間不足、作業負擔沉重、有貪涼習慣的青少年頸肩疼痛發生率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習慣低頭玩手機等電子產品、休息時間不足及作業負擔沉重是頸肩疼痛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習慣低頭玩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青少年其頸椎長時處于過屈或旋轉狀態。有研究表明,當頸椎處于過屈等非生理狀態時,椎間盤受到的壓力較正常位時增大,頸椎周圍肌肉需代償維持頸椎力學平衡,長此以往,頸椎三柱結構及其周圍神經肌肉發生慢性勞損,頸椎生物力學失衡而引起頸肩部酸脹、疼痛等不適[12]。因此,糾正青少年不良姿勢是促進青少年頸肩健康的重要舉措。自覺作業負擔沉重、休息時間不夠青少年更易發生頸部疼痛,主要因為當其長時伏案學習時,由于缺乏放松時間,頸肩部神經肌肉疲勞未得到適當的緩解與修復,從而進一步加劇頸肩損傷,促進頸肩疼痛發生,提示在長時間伏案學習后,應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身體放松,適當活動頸椎,避免頸椎三柱結構及周圍神經肌肉長時處于緊繃狀態而發生慢性勞損。
以往研究表明,青少年嚴重缺乏與自身成長相關健康知識,部分家長過分重視青少年學業與物質方面需求,忽視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13],促進青少年健康工作者解決相關問題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提示應從青少年自身、家長及社會等多方面進行評估及干預,及時改善青少年頸肩健康情況,整體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養。首先,可通過媒體、學校等多種途徑普及頸椎健康相關知識,滿足青少年健康知識需求,也使其形成主動防病、愛護頸椎健康的意識;其次,家長還需干預青少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關注學生連續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及糾正不良姿勢,如低頭玩手機等,促使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14];再次,學校還應適度減少青少年作業負擔,給予其更多休息時間,同時還可開展課間頸椎保健操活動并督促他們認真完成。以期通過全社會多方位的干預和配合,形成促進其健康的良好氛圍,最終達到保護青少年頸椎健康,提高其健康素養的目的。
綜上所述,頸椎是人體健康的生命線,人人都應該保護好頸椎這條“健康要道”。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其身心健康值得全社會重點關注。當前,青少年頸肩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且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不但嚴重干擾了青少年的正常學習與生活,還嚴重威脅其身心健康發展。
本次調查的不足之處在于調查對象僅為重慶市4所中學的學生,樣本數量有待于進一步擴大;問卷中大量問題為調查對象自我評價,缺乏具體量化指標,使研究結論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在今后的進一步調查研究中,應擴大調查對象數量,增加可量化的指標,使調查結論及干預措施更具科學性。另外,本研究只針對青少年的頸肩健康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其實,當前兒童的頸肩健康更應引起關注和重視,期望今后學者能調研兒童頸肩健康狀況,從如何預防兒童頸肩健康問題多下功夫,更好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呼吁全社會高度關注并重視兒童及青少年頸椎健康,通過法規、制度、科普等普及和約束,讓大家了解頸椎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危害等,盡量減少“低頭族”帶來的危害,推廣頸椎病防治適宜技術,進一步促進人人享有健康,助推健康中國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