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茂
(天津市津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0350)
水稻生產常發生的病害包括稻瘟病、稻曲病、胡麻葉斑病、惡苗病等,其中稻瘟病是水稻種植的第一大真菌性病害,以葉瘟、穗頸瘟影響最大,根據發病輕重不同,可造成減產10%~50%,甚至顆粒無收。
稻瘟病的病原菌屬于半知菌類叢梗孢科,菌絲發育的溫度為8~37 ℃,最適宜的溫度為26~28 ℃。水稻的發病原因主要為品種感病、持續陰雨天氣及氮、磷施用過量。一旦發生稻瘟病需要立即進行藥劑防治。在天津市水稻種植過程中,防治稻瘟病噴藥工作一般分2 次進行,第1 次在破口前5~7 d,第2 次在齊穗期。
天津市津南區是小站稻的發源地,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小站稻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1]。近年來,天津主栽水稻品種有津原89、津原U99、金稻919 和津育粳22 號等,其中津育粳22 號近2年陸續發生稻瘟病,主要為穗頸瘟和枝梗瘟,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產生不利影響。為篩選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高效藥劑,開展了不同藥劑防治小站稻稻瘟病的藥效試驗,以期為小站稻生產應用提供依據。
供試藥劑:6%春雷霉素水劑,浙江省桐廬匯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0%三環唑懸浮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生產;30%苯甲·嘧菌酯可濕性粉劑,上海惠光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生產;75%肟菌·戊唑醇WG,湖南農大海特農化有限公司生產。
供試作物:津育粳22 號水稻品種,天津市農作物研究所選育。
試驗共設5 個處理,隨機區組排列,3 次重復,小區面積44.5 m2,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藥劑試驗設計表
試驗于2021年在天津市津南區咸水沽鎮趙北村進行。試驗地常年種植水稻,為水稻稻瘟病常發田塊。土壤有機質15.3 g/kg,全氮含量1.24 g/kg,有效磷含量47.4 mg/kg,速效鉀含量145 mg/kg,pH值8.4。
試驗于2021年8月6日和8月20日按設計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噴霧施藥,其他管理同一般生產田。抽穗期調查水稻穗頸瘟病發生情況。
1.4.1 安全性調查
藥后隨機觀察各處理對水稻生長的影響,評估對水稻的安全性。
1.4.2 藥效調查
8月5日調查試驗區施藥前的病情指數,在第2 次施藥后15 d(9月4日),待水稻稻瘟病基本穩定后進行防效調查。調查方法為用4 根1 m 長的PVC 管連接成1 m2的圍框,在各處理區隨機套取3 個樣點,記錄水稻總穗數、病穗數、病級數,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病指防效。
水稻稻瘟病分級標準為:0 級,無病;1 級,零星發生白穗,全田損失率<5%;3 級,全田損失率5%~25%(不含25%);5 級,全田損失率25%~50%(不含50%);7 級,全田損失率50%~75%(不含75%);9 級,全田損失率≥75%[2]。計算公式如下。
1.4.3 產量調查
收獲時各小區單收單曬,統計小區產量,按下列公式計算保產率。
利用EXCEL 2010 進行數據整理,采用DPS 7.05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經試驗觀察,各藥劑處理對水稻均無藥害癥狀發生,說明參試藥劑在本試驗劑量下均對水稻生長安全。
由表2 可知,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穗頸瘟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處理2(20%三環唑懸浮劑)防治效果最好,平均發病穗數為10.67 穗,發病率僅為4.19%,顯著低于其他藥劑處理和清水對照(CK);在對水稻穗頸瘟病病穗的防效上,處理2 的防效為75.19%,顯著高于其他藥劑處理清水對照(CK);處理2 的病情指數為1.11,病指防效為82.65%,顯著優于其他藥劑處理和清水對照(CK)。處理1、處理3、處理4 在病情指數和病指防效上無顯著性差異,但處理3 的病指防效相對較高。

表2 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稻瘟病的影響
由表3 產量數據和表4、表5 方差分析結果可知,各藥劑處理的水稻產量均高于清水對照(CK),與對照形成顯著性差異,說明參試藥劑能有效降低稻瘟病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其中,處理2 的水稻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藥劑處理和清水對照(CK)的產量;其次是處理3,處理1 與處理4 的產量間無顯著性差異,分別比對照增產961.09、926.36 kg/hm2。在保產率指標上,處理2 的水稻保產率為18.21%,為各處理中最高。

表3 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產量構成的影響

表4 方差分析結果

表5 不同藥劑處理產量多重比較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4 種參試藥劑對水稻稻瘟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處理2(20%三環唑懸浮劑1 200 mL/hm2)的防治效果最好,病指防效為82.65%,保產率為18.21%,在生產上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本試驗主要體現對穗頸瘟的防治,由于對照(CK)沒有用藥,其病穗率為17.89%,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同時受病害影響,平均穗粒數僅為109.43 個,明顯少于各處理,這是造成水稻產量最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生產中水稻稻瘟病仍以藥劑防治為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策略。通過選擇抗病品種,提高種植水平,增強水稻對病害的抵抗力,必要時選擇合適農藥進行防治[3-4]。在本試驗中,處理1 的6%春雷霉素水劑為生物農藥,按正常用量750 mL/hm2進行田間噴施,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雖然低于其他藥劑處理,但其末次藥后15 d的防效達到60.02%,保產率為11.75%。鑒于生物農藥對環境和產品的安全性高等特點,建議將6%春雷霉素水劑與其他藥劑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