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宇婷 馬曉琪 周躍華,2*
近年來,近視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同時患者趨向低齡化[1]。預計2050年,全球約有一半人口受近視困擾,甚有9.3億人會最終發展成高度近視[2]。高度近視會導致一系列眼部并發癥:青光眼、白內障、玻璃體混濁、視網膜脫離等,最嚴重者存在致盲風險[3]。多項研究顯示,角膜塑形鏡是目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4]。但對角膜塑形鏡防控近視的原理的討論眾說紛紜[5],近年來,有研究報道佩戴角膜塑形鏡后ChT增加的現象[6]。脈絡膜作為一種高度血管化的組織,可滋養周邊組織,有研究證實脈絡膜變薄與兒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發生密切相關[7]。基于以上,本次研究擬通過Meta分析的方式來探究佩戴ok鏡后的脈絡膜黃斑中心凹下厚度變化,進一步探討角膜塑形鏡防控近視的機制。
1.1.1文獻檢索 在 PubMed、Embase、WanFang Data、VIP和CNKI等數據庫采用主題詞聯合自由詞的檢索方式圍繞角膜塑形鏡、兒童青少年、近視、脈絡膜等中文關鍵詞;Orthokeratology、Myopia、Choroid等英文關鍵詞檢索自建庫以來至2023年5月的相關文獻,同時通過回顧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等途徑進行文獻補充。
檢索式:
PubMed:Search: ((((ok lens[Title/Abstract]) OR (orthokeratology[Title/Abstract])) OR (contact lens[Title/Abstract])) AND (myopia[MeSH Terms])) AND (choroid[MeSH Terms])
Embase:Query(’contact lens’:ab,ti OR ’ok lens’:ab,ti OR ’orthokeratology’:ab,ti) AND choroid:ab,ti AND myopia:ab,ti
萬方:(中英文擴展&主題詞擴展): 主題:(近視) and 主題:(脈絡膜) and 主題:(角膜塑形鏡)
維普:題名或關鍵詞=角膜塑形鏡 AND 題名或關鍵詞=近視+myopia AND 題名或關鍵詞=脈絡膜
知網:(主題:角膜塑形鏡 + 夜戴型角膜塑形鏡 + OK(精確))AND (主題: 脈絡膜(精確)) AND (主題: 近視 + 屈光不正(精確))
1.1.2文獻納入標準 (1)研究類型:6~18歲的兒童青少年佩戴ok鏡防控近視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前瞻性隊列研究等。(2)結局指標: 戴鏡后各時間點的黃斑中心凹下脈絡膜厚度。
1.1.3文獻排除標準 (1)研究對象不符合納入要求。(2)納入的結局指標數據不完整、隨訪時間不符合或無法提取的文獻。(3)重復發表、使用數據的論文。
文獻篩選:由兩位成員進行檢索及篩選文獻,再進行整理,最后兩位成員將結果進行比對復核,經討論,刪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獻,再對納入文獻進行閱讀,決定納入最終文獻。
數據提取:提取文獻中的作者信息、年份、樣本量、隨訪時間點、檢查設備、基線屈光度、脈絡膜厚度等數據,采用Cochrane風險偏倚工具進、NOS量表進行質量評價。
統計學分析: Meta分析軟件:Review manager 5.3;異質性檢驗方法:卡方檢驗;效應值指標:本文結局變量脈絡膜厚度為連續變量,采用均數差MD和95%置信區間(95%CI)進行統計分析;效應值合并方法:(1)研究結果不存在異質性(出現P≥0.1及I2<50%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2)研究結果存在異質性(出現P<0.1或I2≥50%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文章的發表偏倚通過漏斗圖與Egger檢驗進行分析。
數據庫檢索共獲得88個相關文獻,經篩選與復核,最終納入Meta分析的文獻共10個[8-18],其中包含649個樣本。文獻篩選過程及納入研究結果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過程及納入研究結果
納入文獻的特征及文獻質量評估結果見表1、表2、表3。

表1 納入文獻的特征及文獻質量評估

表2 隊列研究的文獻質量評估

表3 對照研究的文獻質量評估
2.3.1戴鏡前后ChT比較
2.3.1.1佩戴OK鏡1w后相較戴鏡前的ChT變化的分析 共納入4項研究[8、10-12],異質性檢驗:P=0.99,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開展合并分析。最終統計量的檢驗Z=6.60,P<0.0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佩戴OK鏡1 w后相較戴鏡前ChT增加。[MD=10.81, 95%CI(7.60~14.02),P<0.00001]。相關結果見圖2。

圖2 戴鏡后1wk VS戴鏡前
2.3.1.2佩戴OK鏡1 m后相較佩戴OK鏡1w后的ChT變化的分析 共納入3項研究[10-12],異質性檢驗:P=0.88,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開展合并分析。最終統計量的檢驗Z=6.35,P<0.0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佩戴OK鏡1M后相較佩戴OK鏡后1W ChT增加。[MD=10.84, 95%CI(7.49~14.19),P<0.00001]。相關結果見圖3。

圖3 戴鏡后1mVS戴鏡后1wk
2.3.1.3佩戴OK鏡3 m后相較佩戴OK鏡1 m后的ChT變化的分析 共納入7項研究[9-12,16-18],異質性檢驗:P=0.75,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開展合并分析。最終統計量的檢驗Z=1.45,P=0.1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佩戴OK鏡3M后相較佩戴OK鏡后1M ChT增加無明顯變化。[MD=2.43, 95%CI(-0.85~5.72),P=0.15]。相關結果見圖4。

圖4 戴鏡后3mVS戴鏡后1 m
2.3.1.4佩戴OK鏡6 m后相較佩戴OK鏡后ChT變化的分析 共納入7項研究[9,11-13,16-18],異質性檢驗:P=0.99,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開展合并分析。最終統計量的檢驗Z=0.88,P=0.3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佩戴OK鏡6M后相較佩戴OK鏡后3M ChT增加無明顯變化。[MD=1.53, 95%CI(-1.88~4.94),P=0.38]。相關結果見圖5。

圖5 戴鏡后6mVS戴鏡后3 m
2.3.1.5佩戴OK鏡1y后相較佩戴OK鏡6 m后ChT變化的分析 共納入4項研究[11-12,15,18],異質性檢驗:P=0.31,I2=16%,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開展合并分析。最終統計量的檢驗Z=0.41,P=0.6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佩戴OK鏡1y后相較佩戴OK鏡后6M ChT增加無明顯變化。[MD=0.71, 95%CI(-2.70~4.12),P=0.68]。相關結果見圖6。

圖6 戴鏡后1y VS戴鏡后6 m
樣本屈光度基本隸屬低度近視范疇,采用檢查設備不同,無法開展亞組分析。
Meta分析的漏斗圖(圖7)較對稱,表明發表偏倚低風險。Egger’s回歸檢驗也表明發表偏倚低風險(P均>0.10)。

圖7 漏斗圖A:戴鏡前vs戴鏡后1 wk;B:戴鏡后1 wk vs 戴鏡后1 m;C:戴鏡后1 m vs戴鏡后3 m;D:戴鏡后3 m vs戴鏡后6 m;E:戴鏡后6 m vs戴鏡后1 y
近年研究發現隨屈光不正程度的加深,脈絡膜厚度變薄,近視眼相較正視眼脈絡膜厚度明顯變薄[19]。與此同時,關于脈絡膜厚度變化與近視防控的研究成為熱點話題。近年來,多項研究報道,佩戴角膜塑形鏡后脈絡膜厚度呈現增長趨勢[8-9,11]。但在最新文獻中,陳穎等[20]發現在佩戴角膜塑形鏡后脈絡膜厚度在3~6月有上升趨勢,在6~12月趨于穩定,而在戴鏡12月后又出現下降趨勢。由于各項研究結果的差異,本次研究綜合多篇文章探究佩戴角膜塑形鏡后脈絡膜厚度的變化趨勢,得出結論:在佩戴角膜塑形鏡后1 m內脈絡膜厚度呈上升趨勢,在戴鏡后1~12 m內脈絡膜厚度穩定,變化無統計學差異。
在近視發病機制研究中,離焦學說受到學術界廣泛認可。[21]當正常視覺受到遠視離焦信號干擾時,眼球會為了適應異常視覺而發生結構上的微小改變,如脈絡膜厚度改變,而脈絡膜厚度的改變也可能會對近視發生發展產生影響[22]。基于離焦技術設計的角膜塑形鏡可有效控制近視進展,主要體現在控制眼軸與等效球鏡度的增長[23],同時伴隨脈絡膜厚度增加。脈絡膜由三層血管結構組成:、毛細血管層、Sattler層(中小血管層)、Haller(大血管層),生理上具有一定范圍的可調節性,同時也受日夜節律而出現微小波動[24]。Wang等對兒童進行短期周邊近視離焦后觀察發現,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降低,提出光學矯正所致的遠視或近視離焦引起的脈絡膜厚度變化為可逆的[25]。故本研究著眼于探究通過佩戴角膜塑形鏡防控近視后而產生的脈絡膜厚度變化,來判斷脈絡膜厚度是否參與角膜塑形鏡防控近視。
本研究通過對角膜塑形鏡佩戴后不同時間點的脈絡膜厚度進行Meta分析,得出佩戴后相較佩戴前脈絡膜厚度增加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并脈絡膜厚度在佩戴后1 m內呈現上升趨勢,佩戴后1 m~1 y內相對穩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通過佩戴角膜塑形鏡防控近視后隨訪的1年時間內,脈絡膜厚度呈現先增加后穩定的趨勢,參與角膜塑形鏡防控近視發展。本次研究納入的隨機對照實驗較少,文獻質量普遍不高,隨訪周期較短,且樣本量較少;部分文獻未對近視程度分組;測量設備未達到完全一致,這些因素均會對本次研究結果有一定影響性,未來仍需要更多高質量大樣本的研究來探討脈絡膜厚度對角膜塑形鏡防控近視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