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半p碳”目標指明了產業結構選擇的方向,綠色能源產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政策實施的重點。中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序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力度。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也將“新能源汽車”列入重點專項①。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支撐“雙碳”目標實現的高端新興產業,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以及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發展,已步入產業發展的第二階段,即從政策主導階段進入政策與市場相結合的“準市場階段”。中國對此相應調整和完善了現有政策,從產業前景、政策退坡等方面著手構建了較為系統的新政策體系。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作出最新論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疊加交匯、融合發展的新特征,產業生態正由零部件、整車研發生產及營銷服務企業之間的“鏈式關系”,逐步演變成汽車、能源和信息通信等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基于產業新特征,從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等八個維度發力,以實現到2025 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 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 年,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發展愿景②。《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和《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油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等文件則在財政補貼、外商投資、技術升級等多個領域提出了政策退坡要求。那么,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因素是什么?這些影響因素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制定具有怎樣的參考價值?這是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出發點。
諸多學者從技術創新等方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如梁哲源等(2022)的研究發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作用機制上,財稅政策組合優于單一財稅政策,技術進步優化了新能源汽車產業供需雙側結構,消費者偏好地提升刺激了居民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嚴米等(2020)則發現,在補貼退坡期,研發投入和企業規模推動了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的增長。劉穎琦等(2016)認為,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的技術創新、知識轉移、管理體系建立和標準化等問題進行研究,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上述研究為本文拓寬研究視野提供了有益參考,但缺少聚焦于宏觀經濟影響因素的研究。本文基于宏觀經濟影響因素視角展開分析,補充了現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相關研究。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不斷完善的產業政策的支持下逐步發展壯大,在產銷和出口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績。
從產銷情況看,呈持續增長態勢。2011—2015 年,中國國產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和銷量均在不斷增加,到2015 年分別達到34.0471 萬輛和33.1092 萬輛,如圖1 所示。2021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了354.5 萬輛和352.1 萬輛,連續7 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比均增長1.6 倍,市場占有率均達到13.4%。2022 年1—8 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則分別完成397 萬輛和386 萬輛,同比增長1.2 倍和1.1 倍,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部汽車銷量比重達到22.9%。

圖1 2011—2015年國產新能源汽車產銷情況
從出口情況看,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出口結構逐步調整,出口市場逐漸轉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在2017 年突破10 萬輛達到10.55 萬輛,2019 年突破20 萬輛達到25.45 萬輛,2021 年突破30 萬輛達到31 萬輛。2022 年1—8 月,則出口了34 萬輛,同比增長97.4%③;新能源汽車出口結構從以純電動乘用車為主到混合動力車逐步嶄露頭角。2021 年,純電動乘用車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結構中占有86%的份額,位列第一,插電混合車則占比12%,位列第二。但隨著國際新能源汽車市場趨勢的變化,混合動力車的市場接受度逐步提高,成為新能源汽車出口新的增長點。新能源汽車出口市場則相對集中,以歐亞大陸國家為主。亞洲國家在中國出口市場國家中占據超過60%的份額,位列第一;歐洲國家占比約為31%,位列第二;美洲、非洲、大洋洲國家則占比約為10%。但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出口市場份額呈現出亞洲國家整體占比下降,西方發達國家占比上升的趨勢。2021 年,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占比達到71%,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較大出口市場[1]。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從政策主導階段發展到政策與市場相結合的“準市場階段”,中國對此構建了較為系統的新政策體系。除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作出的最新論斷外,《商務部等17 部門關于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則指出通過加大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政策力度等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車購買使用,以更好進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
政策退坡在財政補貼、外商投資、技術升級等多個領域均有所體現。2009 年以來,中國對生產和銷售新型節能汽車的制造商提供巨額補貼,但從2013 年4 月開始,逐步降低補貼金額。如從2019 年起,不再對續航里程小于250km 的電動汽車(Electric Vehicle,EV)進行補貼;2021 年起,PHEV 的測試周期從第五階段的燃油法規開始,將從常規NEDC轉為WLTP模式,表明中國正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補貼型產業逐步轉型成市場型產業。2018 年7 月,商務部公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取消了對外國投資商參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限制,以鼓勵國內制造商持續提高其產品開發能力。2019 年起,中國開始采用由《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油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設定的雙重積分法則,以促進技術創新,提升節能水平[2]。
中國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體系正日趨嚴格和系統,符合產業現階段發展方向。但仍需要通過考察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狀況可以看出,與產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產業政策能有效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明晰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又有助于產業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與能源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密不可分,本文通過汽油產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三方面的宏觀經濟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其影響機理。
(1)汽油產量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機理
未來一段時間,化石能源仍持續保有世界能源主體的地位,需要通過石油產量的穩定增長來保障能源安全[3]。當前,石油產量雖然呈增長態勢,但仍需大量進口彌補需求缺口,對外依存度較高,不利于能源安全的可持續。解決此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節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通過挖掘能源和汽車組合優勢,有效發揮了節能作用[4]。石油產量的增長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共同保障了能源安全。
(2)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機理
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的提升,帶來了季節性電力緊缺等問題。新能源汽車具有即刻響應發用電特性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特性,能夠一定程度地緩解電力緊缺[5]。并且,用電量的提升,對國家電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電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增長,體現出國家電氣化水平的提升[6]。新能源汽車在居民生活領域具有現實需求。
(3)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機理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能夠體現消費者消費水平和消費意愿強度[7]。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時,通常表現為消費品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消費者偏好減弱。消費者偏好提升作為產業發展重要路徑之一,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具有促進作用[8]。消費者偏好的減弱,減少了新能源汽車的需求。
為了從宏觀層面探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影響因素,本文選擇全國范圍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相關指標及宏觀經濟影響因素作為研究對象,選取2012—2016 年的月度數據作為研究樣本。
(1)被解釋變量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采用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乘用車總銷量的比重所得到的新車比(ratio)表示,并進行了對數化處理。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和乘用車總銷量的數據分別來源于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官網和國泰安數據庫,并進行了手工整理。
(2)解釋變量
宏觀經濟影響因素:汽油產量(gas)、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electricity)、以上年同月為基期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均進行對數化處理。其中,汽油產量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數據來源于EPS 數據庫,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均通過手工整理得到。

表1 變量解釋與說明
從宏觀視角,考察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因素。為此,本文建立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ratio 是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乘用車總銷量的比重所得到的新車比,為被解釋變量;gas、electricity、cpi 分別代表汽油產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和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均為解釋變量;u 為隨機擾動項。
根據新車比、汽油產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正態性分析,以及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均是宏觀經濟變量,對式(1)兩側進行取對數分析,建立如下對數化的多元回歸模型:
基于式(2),進行最小二乘OLS 估計,并對估計結果進行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性的檢驗和克服。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 所示。

表2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式(1)的散點圖。汽油產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新車比間的關系分別如圖2、圖3、圖4所示,從直觀上看出汽油產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與新車比間呈正相關關系,而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新車比間呈負相關關系。

圖2 gas與ratio關系圖

圖3 electricity與ratio關系圖

圖4 cpi與ratio關系圖
主要變量的相關系數如表3 所示,可知cpi 和electricity間的相關系數不顯著,其他大部分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可以進一步作多元回歸分析。
采用Shapiro-Wilk 檢驗法,得到主要變量的正態性檢驗結果如表4 所示,可知ratio、gas、electricity、cpi 的正態性檢驗P 值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即為非正態分布。對以上變量進行log 形式變換,以更符合正態分布特征。

表4 主要變量的正態性檢驗結果
為了更好反映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進行標準化線性回歸分析,得到OLS 回歸結果如表5 所示,可知lngas 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其余變量均不顯著,需要作進一步的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性檢驗,找出回歸系數不顯著的原因并予以解決。

表5 OLS回歸結果
(1)異方差檢驗
采用懷特檢驗法,得到懷特檢驗結果如表6 所示。通過P值可知在1%水平上顯著,存在異方差。

表6 懷特檢驗結果
(2)克服異方差
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WLS 對異方差進行修正,權重取殘差平方的倒數,得到WLS 回歸結果如表7 所示,可知lngas 和lnelectricity 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lncpi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相比原標準化線性回歸模型,使用WLS 估計后擬合優度更好,統計指標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表7 WLS回歸結果
采用方差膨脹因子法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8 所示,根據各變量的VIF 值可知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表8 方差膨脹因子檢驗結果
(1)殘差正態性分析
采用Shapiro-Wilk 檢驗法進行殘差正態性檢驗,得到檢驗結果如表9 所示,可知P 值不顯著,殘差符合正態分布特征。

表9 殘差的正態性檢驗結果
(2)殘差自相關性分析
對殘差進行自相關檢驗,得到檢驗結果如圖5 所示,可以看出殘差的波動趨勢總體較為平穩,認為殘差不存在自相關性。

圖5 殘差自相關檢驗
綜上所述,汽油產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均顯著影響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具體為:汽油產量的增加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正向影響,汽油產量每變動1%,新車比變動8.908%;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的增加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具有正向影響,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每變動1%,新車比變動0.374%;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負向影響,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每變動1%,新車比變動14.449%。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與產業政策的動態調整和完善密切相關,產業政策的合理制定則需要深入考察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為探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本文在梳理現有研究成果、政策背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基于宏觀經濟影響因素視角,利用手工整理后的2012—2016 年的月度數據,實證考察了汽油產量、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以上三個宏觀經濟變量與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乘用車總銷量的比重所得到的新車比有著顯著關系,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該結論在經過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性檢驗后,依然成立?;谏鲜鲅芯拷Y論,本文提出以下產業政策優化建議,以更好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和“雙碳”目標的高質量實現。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除了聚焦于新能源領域發展外,還需要關注與化石能源等其他能源的聯系與融合,以保障能源安全可持續的同時,拓寬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范圍,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綜合實力水平??梢酝ㄟ^探索能源耦合優化技術,構建以油氣與新能源為支柱的互補、耦合的現代化清潔能源系統。通過各類能源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實現能源間的優勢互補,提高能源系統的智能化利用水平,如有效發揮汽油產量和新能源汽車銷量對能源安全的雙重保障效應。此外,還應積極探索能源系統促使電氣化水平提升的作用路徑,以更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促進新能源汽車的廣泛推行。
一是完善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構建充電基礎設施網絡??梢酝ㄟ^對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一定補貼,促進公共區域內充電樁等與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相匹配的充電基礎設施的廣泛安置,為新能源汽車使用者提供最大便利。其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梢岳眯履茉雌嚨闹悄軕瞄_發實力,同步建立線上與線下共同推進的售后服務體系,確保消費者的問題第一時間得到解決。
二是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影響力。首先,加強品牌建設。新能源汽車企業與研究機構可以聯合開展消費者購買行為等方面的研究,考察包括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產品特性、車輛價格、購買渠道等在內的消費特征。根據研究結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針對性調整,以贏得消費者的品牌認可。其次,全方位宣傳新能源汽車相關知識??梢酝ㄟ^媒體傳播等宣傳方式,培養消費者綠色環保的生態文明觀念。例如聯動交通等部門,將新能源汽車納入駕照考核等環節,以增強消費者自主選擇新能源汽車的意識。
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體系。首先,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圍繞汽車整車、動力電池和充電設施等各個領域,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可以參考國際最新的行業標準規則,制定更為嚴苛的節材和節能等方面的行業技術標準,以適度提高產業進入門檻,實現產能集中的大企業體制。此外,還要配套構建質量監測體系,加強對新能源汽車技術達標情況的日常監測和評估。其次,政策體系一體化??梢試L試編制政策匯編,統一各層面、各地區、各領域政策規定的同時,對政策進行分類整理后再納入匯編,方便新能源汽車企業和消費者查詢,使車企的發展方向和消費者的選擇方向更加明晰。
二是提升新能源汽車核心關鍵技術水平。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瓶頸,歸根結底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而技術研發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做法。以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指標和安全指數為中心,逐個進行技術攻關,比如在汽車動力電池上,研發高安全電池、高比能量電池和長壽命動力電池的同時,通過電池原材料等方面的技術提升,增加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其次,對接數字經濟的時代要求,促進智能網聯等新數字技術應用,以形成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的融合發展,塑造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新動能和新優勢。
三是實施多元化財政補貼策略。首先,財政補貼方式、對象、環節的多元化。在方式上,除了采取支付寶發放“消費券”等金額補貼,還可以采取一線城市拍牌優先和縮短上牌周期等“路權優先”及“上牌優惠”等政策;在對象上,除了給予車企和消費者補貼,參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高校和社會團體等都可以享受補貼政策;在環節上,是一種涉及研發環節、生產環節、消費環節的全產業鏈視角的補貼。其次,財政補貼機制的多元化??梢越⒓钆c懲罰相結合機制,刺激發展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實現行為有效約束,如對技術不達標的車企進行一定額度的罰款。
四是加強國際化合作。首先,開拓多元化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可以進一步開拓多方市場,破除地理維度上出口市場較為集中的局面。例如:持續鞏固亞洲市場,鼓勵車企通過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等方式加大對當地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開拓力度;繼續提升歐美市場占有率,對標特斯拉等國際品牌新能源汽車企業,全方位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質量的同時,實行深耕細分市場的差異化競爭;打開南美、澳洲和非洲新市場,通過強化與當地政府的合作伙伴關系,更好享受當地優惠政策,打破當地技術壁壘限制,保障市場安全。其次,適當加大外商間接投資力度。當前的市場準入階段,需要對應的適度漸進放開政策。例如可以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法、細化負面清單制度和行業準入條件,加大外商間接投資力度的同時考慮將部分核心關鍵技術的公開納入準入條件。
注釋:
①陸婭楠.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構建:“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N].人民日報,2022-09-23(2).
②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的通知[EB/OL].(2022-09-11)[2023-10-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02/content_5556716.htm.
③王政.前8 月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4.8% 和1.7%[EB/OL].(2022-09-11)[2023-10-12].http://www.gov.cn/xinwen/2022-09/11/content_5709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