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為民/文

1970年5月,湖南江濱在湖南省溆浦縣仲夏鄉金龍沖開山鑿石建廠
湖南江濱機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退休職工韋莉是個標準的“兵工二代”。最近,筆者采訪了韋莉,追尋了她記憶中湖南江濱的發展歷程。
當年,年幼的韋莉跟隨父母來到紅陽機械廠。她的父母和其他建設者一起懷著“準備打仗、誓死衛國”的赤誠之心,按照“三年任務一年半完成”的要求,投入工廠建設。他們沒有白天黑夜之分,也沒有節假日可言,更沒有加班工資和獎金津貼,喝的是“泥巴水”,住的是茅草棚,用的工具是鋼釬鐵鍬、扁擔撮箕……
在韋莉的記憶中,無論是工廠的哪個發展階段,父輩們都以通宵達旦、挑燈夜戰的忘我精神,以任勞任怨、焚膏繼晷的工作作風,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積極投身艱苦的工廠建設。
工廠的一位員工在施工中不幸犧牲,他的父母不僅未向組織提出任何補償要求,而且還將小兒子送到建設工地,完成哥哥未竟的事業。
在工廠緩建階段,工人們積極響應“廠緩心不緩,自力更生爭貢獻”的號召,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工程建設、廠房改造、新產品試制與生產。當時,108名干部、工人和家屬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人拉肩扛,以螞蟻搬家的辦法,用了整整56天時間,硬是把停放在溆浦火車站重達65噸的模鍛錘座安全地拖運回工廠,創造了工廠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17年的時間里,大家把一個個荒山變成一座座廠房,把一個技術單一的鑄鍛專業廠建設成為具有較強鑄鍛能力和相應機加能力的發動機配件廠。
20世紀80年代初,工廠為適應改革開放需要,克服地處湘西大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經廣泛調查研究,決定與地處湘潭市的江濱機器廠合并。1986年5月,紅陽機械廠遷入江濱機器廠,并更名為國營江濱機器廠,實行人、財、物、產、供、銷統一領導、規劃、核算、管理。之后,新建成的國營江濱機器廠開始了軍轉民的艱難探索。
韋莉的父親是湖南江濱的研發人員。在她的記憶里,無論是節假日,還是星期天,家中很少見到父親的身影。那時候,父親要么堅守在生產現場測試數據,要么在研發中心修改設計圖紙,優化產品設計方案,要么奔波在市場營銷一線,與客戶溝通產品技術解決方案……
那些年,湖南江濱憑借對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緊跟國家排放升級和行業轉型升級步伐,一直保持著每三天就有一個新產品問世的紀錄。
2000年,湖南江濱一舉甩掉了虧損多年的帽子,實現了扭虧為盈。
2002年9月28日,湖南江濱活塞產量首次超過100萬只。
2010年,湖南江濱營業收入首次突破5億元,并連續三年保持穩定增長。
“十三五”期間,公司順利實現國IV、國V、國VI 產品升級切換,累計完成新品開發665項,新產品產值占比連續增長,產品結構持續優化,中高端產品占比穩定在98.5%以上;通過積極推進“智造強企”,有效促進減員增效,“十三五”期間,公司先后建成鑄造自動澆筑單元7個,全自動機加生產線2條,自動機加生產線6條,從業人員人數下降了272人,公司被認定為湖南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車間”。
2022年,公司榮獲中國商用車后市場排行榜“百強品牌”,湘潭市第三屆市長質量獎以及主機客戶“優秀供應商”等榮譽,公司企業形象和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韋莉說,她經歷了湖南江濱連續20年盈利的快速穩定發展,目睹了鑄造工人的敲“模子”“手搖把子”生產方式變為機器人的智能制造;目睹了辦公室工作由原來的機械打字、油印到電腦打字、復印,再到現在的無紙化辦公……她表示,和父親比,她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在數十年的企業變遷中,湖南江濱生產區環境通過“五化”(加強綠化、提升文化、管理規范化、廁所清潔化、建筑亮化)規整升級,建成了花開四季、綠遍四周、鳥鳴林間的花園式工廠。如今,湖南江濱已成功躋身國內活塞行業第一陣營,成為集團公司創新類企業和湘潭市優勢企業。
2021年以來,湖南江濱描繪了“十四五”發展藍圖,開啟了第三次創業,實施“136”規模效益倍增轉型發展新戰略,新產品正加速向高端高檔、高附加值、高性價比轉型,新業務項目正加速向“新四化”轉型發展。新一代江濱人將繼承老一輩的奉獻、奮斗精神,在打造技術領先、世界一流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和服務商,建設文化江濱、綠色江濱、法治江濱、精美江濱和幸福江濱的過程中奮勇前行,再創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