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凸顯與遮蔽——數字人文視角下文學批評的新變

2023-12-05 17:33:44李陽
關東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可視化

[摘 要]當下數字人文的影響已經滲入到各個學科的研究中,而文學批評作為人文學科重要的研究部分同樣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計算轉型、遠距離閱讀和可視化的凸顯,三者分別對應著社會性轉變、批評距離的轉變以及批評結果呈現方式的轉變。其中,計算轉型可以看作寬泛的背景因素,也可以看作一股促進文學批評改變的動因;批評的距離兼顧了近視角的“文本細讀”和遠視角的“遠距離閱讀”。批評結果呈現方式的轉變則是從“話語表現”轉變為“圖像表現”,并進一步將“圖像”二字拆解,強調“象”的多維塑造和“形”的數據揭示。從闡釋學的角度來說,這些轉變顯示出闡釋的基本質料從敘事轉變成語料庫,從對情節和人物的抽取轉變成詞頻的計算,從文字變成圖像與文字共同承擔闡釋的結果,也形成了新的數字遮蔽和圖像遮蔽。

[關鍵詞]數字人文;計算轉型;遠距離閱讀;可視化

[基金項目]2023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朱迪斯·巴特勒‘命運共同體’建構策略與路徑研究”(L23CWW002)。

[作者簡介]李陽(1990-),女,文學博士,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沈陽 110034)。

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人文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它的興盛促使了數字科技與人文社科、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經驗與闡釋進行深度的交叉融合。與此同時,“‘數字化’是一種人性化、以人為本的科技形式與力量,是對人的功能的合成、主體的系統表達”【黃水清:《人文計算與數字人文:概念、問題、范式及關鍵環節》,《圖書館建設》2019年第5期。】,因此它也對主體存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發展的淵源來看,數字人文是對“人文計算”傳統的繼承和延續,而“人文計算”更迭為當下的“數字人文”更能“突顯其學科范圍的擴展和研究活動的數字化烙印。”【柯平、宮平:《數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徑與熱點領域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年第6期。】目前,數字人文的研究遵循了兩個路徑:“數字的人文性”研究和“人文的數字性”研究。“數字的人文性”研究是對數字科技經驗的總結,從中挖掘其人文屬性的一面,數字科技為主,人文研究為輔。“人文的數字性”研究是以人與文化為研究主體,以計算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人文為主,數字科技為輔。如艾倫·劉(Alan Liu)所說:“人文性來源于數字人文研究者通過對數字技術富有創造性的使用來豐富人文研究”【Alan,Liu.Where Is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http://dadebates.gc.cuny.edu/debates/text/20,2013年9月21日。】。綜合來看,兩條路徑都在遵循人文研究中以“人”為中心,探尋人的本質,總結人文研究的模式與方法的傳統,也均“具有高度技術化的內涵與本質,它必須依托于數字系統建設、程序代碼編寫或者其他手段來實現研究過程或呈現研究成果”【大衛·M.貝里、安德斯·費格約德:《數字人文:數字時代的知識與批判》,王曉光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 年,第129頁。】,二者結合來儲存人文數據、還原人文現場、探索人文研究走向。從范圍來看,數字人文波及了歷史、檔案學、文學、數字、技術、哲學、媒介等多個領域,其兼容并包說明數字人文既能構成一個時代背景,可以從廣義層面考察諸多人文學科與數字技術之間的跨學科碰撞,也可以將其看作一股技術性驅動因素,從細微之處分析數字技術為人文學科提供的革新性力量。

按照其研究路徑的不同,西方數字人文的發展也可以立足于數字和人文的兩面來總結。數字科技的推陳出新以2004年的臉書(Facebook)和谷歌圖書(Google Books)、2005年的谷歌地圖(Googles Maps)、2006-2007年蘋果(iPhone)智能手機出現等為一系列標志性事件。人文性研究成果以布萊克維爾(Blackwell)2005年出版的《數字人文的陪伴》(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莫萊蒂(Franco Moretti)的《遠讀》(Distant Reading】)等為代表作,以美國現代語言協會(MLA)在2009年將數字人文定義為“下一個大事件”(the next big thing)為重要里程碑。而文學批評作為人文研究內部的一個子部分,則以羅伯特·布薩(Roberto Busa)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合作對神學文獻編制索引為計算機主導的文學量性批評的起源。總體來看,數字人文下的文學批評屬于“應用型詮釋方式”,它依賴實踐、背靠經驗,以詮釋數字的方法對文學進行研究。一些研究者認為,“計算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協助文學研究,其中一些方式比其他方式更成功。”【Susan Hockey,Electronic Texts in the Humaniti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Oxford:Oxford UP,2000,p.66.】當然,也有學者對數字人文下的文學批評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認為所謂數字人文不過是膚淺且幼稚的,其計算式的文學批評只停留在通過對數據庫中的文本事實進行分析與驗證,不僅沒有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和省略,也沒有對文本背后意義和價值進行判斷。爭議引發爭鳴,也引發了對數字人文視域下文學批評新變的識別及其反思性批判。

一、“大數據”下的計算轉型

科技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也對人文科學產生重要的影響。其中大數據下的計算轉型成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即“大數據”產業和觀念的形成作用于傳統的人文科學,進而牽引人文領域和文學批評發生計算轉型。三者之間相互關聯,彼此制約。其一,大數據產業和觀念的形成。從科技發展的歷程來看,自第三次工業革命直至今日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電腦、數字化的出現就代表著“計算轉型”的大趨勢,趨勢所暗含的應有之義是從信息時代到互聯網時代,以電腦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為主要發展特點的工業、商業和社交體系的建立。體系的建立則是基于結構或非結構化的“巨量資料”(大數據)的搜集、運用、管理和處理,并形成了以大數據為主的產業鏈和企業集群。從觀念上也衍生出了大數據意識,如大數據的價值意識、管理意識、技術意識、決策意識、數字意識等。

其二,人文科學中的“計算轉型”。相較于直接可觀的“大數據”產業和意識的形成,“計算轉型”在人文領域的發展進程就稍顯遲滯。遲滯的原因在于既往的人文科學研究中已經包含了基于數據抽取進行“計算”的研究范式,也在于人文科學對“人”作為研究對象的聚焦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人文科學的研究并沒有將“計算”看作是全新的方式給予關注。首先,計算范式已經出現在各個研究領域中,如檔案學研究中對文獻的計數、編碼以及管理。其次,人文學科(拉丁文:Humanitas)實際是對“人”聚焦而產生的研究,它的發展歷程可以看作基于“人”的“一種寬泛的傾向、一個思想與信念的維度,以及一場持續性辯論”。【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董樂山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年,第2頁。】因此,人文主義視域下人的地位高于技術,人應該是技術發展的終極目的和價值所在。由此可見,人文科學某種程度上并不將計算看作是能帶來新奇結果的研究范式。但時至當下,人文科學也確實在經歷著計算轉型,其變化的強動因在于:1.人文學科數據庫的建立;2.在文本數據的運用上,從對數據的隨機抽樣轉換成對數據的全面分析;3.可視化系統的形成。在以上強動因的驅使下,進一步衍生出若干人文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和世界觀的問題。其中對方法論相關的考量是對數字人文技術和方法的探索。鑒于當下正處于對人文資料的數字化記錄與存儲階段,如何將海量的原始數據轉換成“可計算對象”是要持續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其次,當數字代替文本成為語料的首要表現形式,成為計算的潛在對象,那么如何用計算后的數據闡釋人文資料,同樣是需要在方法論上進行突破的。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項目中所建立的數據庫就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它將人文資料轉換成可計算數據,使用者則可以對中國不同朝代的歷史人物進行搜索。在闡釋的導向上,以數據闡釋人文資料更凸顯了關系網絡研究、統計分析研究、地理空間分析和社會文化脈絡研究。世界觀的相關考量是對主體性、意識形態等方面進行探索。更具體地包括數字與人文,數字教化/異化、數字生存、數字化創作、批判性反思等問題。正如斯蒂文·E.瓊斯(Steven E.Jones)發問,數字化使人變得更加整體還是更加分裂,多梅尼科·菲奧蒙特(Domenico Fiormonte)提出數字人文研究中霸權的問題。

文學批評上的計算轉型,即計算主體從人到計算機的轉變。文學研究中的“計

算”主體可以簡單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人作為計算的主體,對文本中的數據進行

“隨機取樣”,并對闡釋的結果負責。如文學批評中“主題”解讀,既要挖掘文本中的隱藏意象,也要對其出現的位置、次數進行分析以敲定文本想要傳達的隱藏含義。像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火”出現的位置和數量均具有特殊性,其內涵就構成了象征男女之間感情的表達意象。第二類是以計算機的運算為主體功能,對文本中某一目標詞進行“全面計量”,人負責對計算結果進一步闡釋。此類別可以分為小數據階段至大數據階段。小數據階段:如意大利耶穌會羅伯特·布薩(Roberto Busa)與計算機公司IBM對圣徒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cquinas)多達1100多萬拉丁文的《托馬斯著作索引》編制的索引;再如1960年代,出現了葉芝詩歌的語料庫,這是一種通過語言對作者身份進行的研究。1970年代英國R.韋斯比和J.史密斯倡議成立了“文學與語言計算機學會”(ALLC),以促進文學和計算機的跨學科研究。20世紀80年代,約翰·布羅斯(John Burrows)在《計算進入批評:簡·奧斯汀小說研究及其方法實驗》(Computation into Criticism:A study of Jane Austen’s Novels and an Experiment in Method】)中,通過計算作者在指涉自身和人物時“I”的使用量不相同,反映出不同的主體意識。此階段對數據的應用已經從對目標詞的粗略計算變成全面計算,但是受限于數據存儲量的水平,仍然處于小數據階段。“大數據”階段包括:其一,文學類數據庫的進一步建立,其存儲力、決策力和優化能力也在不斷加強以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文本數據。如意大利中古詩歌及但丁數字研究項目、詩經數據庫、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的數字化、現代漢譯文學期刊史料的編年考錄及其數據庫、“吾與點”古籍智能整理系統,以及大量在建的與文學相關的數據庫。其二,處理文本數據的可視化能力增強。如宋元學案知識圖譜可視化系統、基于知識圖譜的《論語》可視化系統、朱子年譜可視化系統、基于學案體文獻的儒家學術史可視化分析等。從小數據階段到大數據階段,數據處理量級和速率有了質的提升。

以上提到文學批評研究的轉型暗含著:1.批評視角的轉變;2.批評范式的突破;3.批評職責的分裂;4.空間元素的凸顯。批評視角的轉變是將文學文本看作語料庫或者數據庫;批評范式的突破指的是將文本數據化,并以詞語抽取、句法計算來進行文學批評實踐,研究的目標則基于計算語言的量性關系而對作品、作者和文化進行研究;批評職能的分裂在于人難以插手到海量計算的過程,與計算機共同負責文學批評的結果;空間元素凸顯在數據模型和空間模型的建立,從文學元素上更強調空間、文化、地圖、史學的研究。如“湍流中的穩態:東晉門閥貴族的社會網絡”“日本傳統文化數字地圖”“中華帝國晚期黃河中下游勝景的空間格局與文化意義”等都是通過數字計算來對空間中的文化進行研究。

二、批評的距離:遠近的互補之勢

西方文學理論中,文本細讀被看作是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從語義學的角度對文學文本進行分析。文本細讀強調以近距離對文學文本的詞匯、段落、上下文之間聯系、語境、內部組織結構等進行分析,體現出一種以文本為中心的批評方法。而對批評距離的拉遠則體現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以“新批評”為代表批評方法的衰落和以“文化研究”為代表的批評方法的崛起,這一過程隱喻著批評距離的拉遠;第二種是當下數字人文研究中,通過對詞頻的計算拉遠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第一種方法:盛極一時并作為結構主義先驅的“新批評”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落寞,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研究逐漸占據文學批評的主流地位。距離被拉遠的核心表現是批評者不再局限于對詞句、段落、語境和文本結構的分析,而是基于“言意象”之間的深刻關系,以詞句為起點,通過串聯諸多意象進而挖掘文本背后價值意義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現象。這一過程也將作品、世界、作家、讀者四要素連接。如以威廉斯、斯圖亞特、霍爾等為代表的文化研究者;再如性別研究、后殖民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也廣泛地涉及對文化的闡釋和分析。

第二種拉遠距離的方法。當下數字人文研究中,“遠距離”經歷了幾個內涵上的變遷。首先,較早提出“遠距離閱讀”這個概念并引發討論的是弗朗科·莫萊蒂(Franco Moretti),但是莫萊蒂語境中存在兩個對“遠距離閱讀”的解讀。其一,在對“遠讀”論述過程中,莫萊蒂拋出了馬克·布洛克(Marc Block)提出的“數年的分析為了某一天的綜合”的言論(years of analysis for a day of synthesis),這種研究指的是從別人的文學分析(analysis)(也是一種文學研究的二手材料)中合成(synth)自己的研究。其中的“遠讀”指的是無直接的文本閱讀(without a single direct textual reading),是與文本之間的遠距離(to the distance from text)。此時莫萊蒂對馬克的遠距離是持有負面評價的,因為綜合他人的研究成果而缺乏自己的文本細讀是缺失和不足的。其二,莫萊蒂“遠讀”方法的提出,是在其文學歷史研究者的身份下,在文學地圖(literary geography)、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世界系統分析(world-system analysis)、文學進化論(literary evolution)的研究視域下,與“文本細讀”形成對比的方法。莫萊蒂關注的研究范圍并非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位作家,而是以世界文學/歐洲文學為研究范圍,以分析經典作品的方式研究世界文學和文化的格局、歐洲階級文化歷史(European bourgeois culture)和歐洲文化的變遷。就世界文學格局來說,莫萊蒂更加提倡以史學宏觀(historical macrosociology)的角度去研究世界文學系統(world systems analysis),并將世界文學格局從結構上分為核心(core)、半邊緣(semi-peripheral)和邊緣(peripheral)三種類型。以上均是對文學格局的邏各斯中心模式和譜系化的文化傳播過程的分析,這需要以遠視角來獲得總體性和整體性的知識。因此,莫萊蒂基于美國文學研究中“文本細讀”的傳統反駁到,文本細讀無法讓研究者“獲得超越性視角”(look beyond the canon)。也就是說,如果要從宏觀角度將文學文本整理成某種概念,形成某些知識體系,那么舍棄一些細節,或者某種程度上舍棄細讀后的結果則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文學文本成為文學知識和文學史,現實成為概念性知識的必然過程,同時代表著“由多到少”變成“少即為多”的美學轉變。但莫萊蒂并不是徹底舍棄文本細讀,而是將文本細讀的中心地位挪轉成前置性工作,強調從遠距離形成概念性知識以搭建更大的模型和框架。由此,莫萊蒂對遠讀的基本主張是:“遠距離閱讀:讓我重復一遍,距離是知識的一個條件:它允許你專注于比文本小得多或大得多的單位:策略,主題,比喻,或流派和系統。”【Franco Moretti,Distant Reading,】London&New York:Verso,2013,p.48.】

其次,當下數字人文研究中的遠讀也發生了變化。數字人文研究中的“遠讀”

既繼承了莫萊蒂的精神內核,同時也將自己剝離了莫萊蒂原有闡述語境的束縛,

延續并開拓了既有和新的研究領域。主要體現在:數字人文繼承了莫萊蒂“遠讀”

面積式研究范圍、量化計算、建模的精神內核,延續了對作者、作品、文學史、

文學格局的研究目標。與此同時,數字人文研究也將“遠讀”拉回了文本的研究范疇內,兼并了文本細讀與遠讀兩種距離。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就建立了一個提供“文本細讀”和“遠距離”關系網絡圖的數據庫。總體來說,莫萊蒂更強調遠讀,也更強調以遠讀橫掃文學研究的面積。而數字人文則是強調點和面結合的研究方式,文本細讀和遠讀的價值受到同等重視。最終以“文本計量和內容分析的方法以建立文本結構之間的聯系,建立概念的層次結構,并提供文本新的闡釋框架和結構。文本關聯結構、概念層次的建構也進一步提供了文本檢索和探索的新方法”【大衛·M.貝里、安德斯·費格約德:《數字人文:數字時代的知識與批判》,王曉光譯,第134頁。】。

綜上所述,“新批評”到“文化研究”的轉變中隱喻著批評視距的拉遠,其

核心是“延伸”,批評者通過對詞的研究延伸到文化、意識形態、審美體驗等方面的分析,延伸中的諸多元素彼此相互支撐,構成一個文學活動的整體性系統,獲得了遠距離帶來的視角上的長度和廣度,增加了文本批評的維度和深度。而無論是早期莫萊蒂提到的“遠距離閱讀”“人文計算”還是當下的“數字人文”,批評距離拉遠的內核則是對目標詞進行“抽取”,并對其數量進行全面計算,增加了數據層級以待闡釋。批評距離拉遠的整個簡約機制是將文學文本看作語料庫,從語料庫中“抽取”某一目標詞,通過計算詞頻得到一組或若干組數據。批評者不直接面對文本進行闡釋,而是對“數據”的量進行分析,間接拉遠了批評距離。“延伸”和“抽取”的區別在于,“延伸”的過程可以自成一套文學語義系統,更強調基于一套語言符號內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而“抽取”是在原有的文學語義系統之外,出現了另一套獨立的數字符號系統。數字符號本身強調數量而不具有文字本身的“意象”。它強化了數量作為獨立研究元素的重要性,而數據與數據之間構成了彼此依賴、相互協調的獨立系統。

三、呈現新變:可視化

數字人文給文學批評帶來另一個重要的加持是可視化系統的建立。在區分可

視化類型的時候,要辨別可視化和圖像化之間的差別。無論在圖像研究(iconography)和圖像學(iconology),還是在媒介研究、藝術形象的研究范圍內,圖像化都更為傾向“形象”的呈現和分析。如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就以《圣經》中耶穌和十二門徒的最后一次晚餐為題,在米蘭圣瑪利亞感恩教堂墻壁上創作了《最后的晚餐》。這就是通過塑造“形象”來將文本中的情節、人物、細節等進行視覺化藝術創作。如文本圖像學在區分現實圖像和思想圖像時,“我們在語言表達中發現的‘圖像’,無論是形式還是語義的,都不被直接地理解為圖像或視覺景觀。它們只是相像于真正的畫或視覺形象——被雙重稀釋的‘形象的形象’”【W.J.T.米歇爾:《圖像理論》,陳勇國、胡文征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98頁。】。盡管現實圖像與人頭腦中的圖像確實存在差異,但都是以“具化”的方式呈現“形象”。對于“形象文本”,德勒茲(Gilles Deleuze)說:“詞語和形象的二律背反是一種歷史上先驗的東西”【Gilles Deleuze,Foucault,】Mi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p.60.】,其含義也是以“具化”的方式塑造形象,與抽象文本之間形成了二律背反的關系。比較而言,可視化的指涉范圍相對來說更大,文字、圖像、圖譜、視頻等都可以劃做可視的范疇內,這是對人類視角主義下可見之物范圍的描述。然而,數字人文語境中“從文本分析應用程序生成的圖表到古代建筑的虛擬現實模型,這些方法統稱為數字可視化”【Martyn Jessop,“Digital Visualization as a Scholarly Activity”,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vol.23,no.2,2008,pp.281-293.】,其可視化含義特指為:以計算機技術將人文質料盡可能地轉換成可見之“形象”和“圖形”,既包含文本相關“形象”的多維建立,也包含計算后以“圖形”呈現數據。又鑒于“多年來,使用表格和圖形的可視化技術在文本分析中一直很普遍”【

Martyn Jessop,“Digital Visualization as a Scholarly Activity”,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vol.23,no.2(2008),pp.281-293.】,因此,“圖形”呈現數據又具有更大的實用性,亦如海德格爾之言,以圖形揭示數據(Graphics reveal data)。

就具體實踐的例子而言,數字人文范圍下,文本“形象”的多維建立包括:利用計算機的圖像處理技術和圖形學知識,基于文本進行視覺化創作,重點在于對“人”或“物”的形象塑造。其一,對文學形象的直接呈現多集中在文學的影視化領域,如科幻文學《三體》的影視化翻拍,再如當代作家喬治·馬丁的小說《冰與火之歌》的影視化創作,都是依靠計算機的可視化特效技術對環境、人物、情節的塑造進行加持。依靠計算機的3D建模和VR技術,也可以將年代久遠的資料作為母本對古代文明進行情境重現。其二,對文本形象的二維建立則包括插畫、漫畫等形式。實際上,數字人文范疇內文本形象的多維建立游離于圖像研究和文學研究之間,更加凸顯的是基于文學文本的二次創作,而以“圖形”呈現文本數據更具有特異性和創新性,更能體現數字人文對文學批評的影響力。“圖形”呈現文本數據的含義是對單一或多個文學元素進行計算后,再以“圖形”來呈現,計算結果的表現形式往往是聚類樹狀圖、地圖、柱狀圖等形式。在早期,莫萊蒂在對《歐洲小說地圖集》(Map-oriented Atlas of the European Novel】)(1998)的解讀中建立了地理圖形,并說到“之后實際上是整個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看著地圖及思考。你看一個特定的配置——那些通往托萊多和塞維利亞的道路;那些山脈,離倫敦這么遠;那些生活在塞納河對岸的男人和女人——你觀看并試圖理解這些模式。”【Franco Moretti,Graphs,Maps,Trees:Abstract Models for a Literary History,】New York:Verso,2005,p.30.】地理圖形和文學批評之間可以起到相互引證、互為支撐的作用。在計算機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階段,“文本情感分析”以及“情感圖譜繪制”則是一個新型但頗具潛力的文學批評手段,被廣泛運用于分析文本所產生的數據。從定義來說,“文本情感分析又稱意見挖掘,簡單而言,是對帶有情感色彩的主觀性文本進行分析、處理、歸納和推理的過程。”【趙妍妍、秦兵、劉挺:《文本情感分析》,《軟件學報》2010年第8期。】從具體的批評過程而言,通過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可視化技術,對文本中帶有情感色彩的詞語進行語義歸納和分析,最終以圖形呈現出文本人物、作者在某些話題上的兩極觀點態度。如圖1【劉翠娟、劉箴、柴艷杰、方昊、劉良平:《基于微博文本數據分析的社會群體情感可視計算方法研究》,《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第1期。】是通過對情感詞進行標注,分析社會性文本中大眾對不同事件的情感強度和類型。

圖1 社會性文本中大眾對不同事件的情感強度和類型

在以上不同的數字可視化類別中,有三個問題值得思考。1.無論是多維“形象”的建立還是以“圖形”呈現文本的量性和結構性關系,都已經是一種基于文本的闡釋,闡釋的機制是通過計算機把計算數據變為直觀的圖形圖像。它不是對文本的原生把握,而是頗具主觀性的解釋轉換。2.經計算機可視化后的圖形或圖像呈現在研究者面前時,它們繼續承擔被批評者觀察、解讀和整合的任務。從這一角度來說,文學批評的過程還未停止,批評者仍然需要進行進一步釋意。3.圖形的繪制可以反映批評者的可視化認知水平(visual epistemology),反之亦然,它也潛在地影響了文學批評的水平。

在文學批評的層面上,這兩種可視化的方式均具有突破壁壘的意義,突破之處在于:(1)文本內容的可視化進一步打破了文學研究中文字居上、圖像居下的二元對立地位,也打破了傳統文學閱讀的統治地位,進而將基于語義生發的文學批評的機制打破。數字人文下的文學研究中,批評者不再局限于閱讀文本,而是通過“文本細讀”的“讀詞”和可視化系統生成的“讀數—圖”,凝聚闡釋結論。文字符號不再獨自對闡釋結果負責,而是文字和圖像共同承擔此任務。(2)可視化打破了“物—詞—圖”之間的深刻關系。從索緒爾、維特根斯坦等語言學家的研究開始,“詞與詞”的關系研究逐漸替代了經典“詞與物”的關系研究,使得“詞”成為哲學、文學、文學批評的主要角色。而可視化所代表的視覺文化正在打破“詞與圖”之間的關系,促使批評者從話語意識聚焦向圖像意識聚焦轉變。(3)可視化也進一步打破了文學批評中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轉向到以視覺為中心的感性模式和以數據為中心的科學模式并存,科學模式何嘗不是新批評和結構主義精神的當代變形。但打破的另一面也反映了文字逐漸在成為數字和圖像的附著,從地位上進一步形成了數字和圖像的霸權。傳統文學批評與可視化下的計算批評相比,其機制也存在著不同。首先,傳統文學批評是將文本看作敘事,批評者將錯綜復雜的文本內容和其背后的文化現象簡化成某一種闡釋模式。如生態批評作為文學批評方法之一是將復雜的矛盾歸化成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這是基于同一種符號范圍內,從文本的敘事模式“化約”到另一種批評的闡釋模式。其次,按照數字人文可視化的站位來說,它則將文本看作是語料庫中的語料,通過對某些關鍵詞進行抽取和量化計算,多以圖形圖像揭示數據來批評實踐。這是基于字、數、圖三套符號范圍內,從文字主導的批評模式轉變為“數據、圖、字”共同主導的批評模式。其中,以數據進行的可視化批評確實具有打破視域的功能。正如約翰·圖基(John Tukey)所強調的“基于數據探索的圖片應該會把它們的信息強加給我們。圖片最大的價值是它迫使我們注意到我們從未期望看到的東西”【Jonh W.Tukey,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MA:Addision-Wesley,1977,p.vi.】。而未期望看到的東西也對抗了批評者作為閱讀主體對文本的期待與認知視域。然而,圖形和數據也成為新的柏拉圖式的“洞穴”,在闡釋學的意義上也形成了數字和圖像的雙重遮蔽。其一,文字、圖片、媒介直至當下數字人文在本質上都是一種限定性的闡釋框架。一旦出現了限制個體闡釋的框架,就出現了對意義的遮蔽。在文學創作中,作家的主觀性限制了闡釋范圍,文本空間進一步構成了讀者的闡釋限度。對于圖像而言,蘇珊·桑塔格曾說道:“即便是如攝影般接近事物的繪畫,也不過是提供了某種闡釋而已。而攝影作品不僅僅是反光,其中也包括了攝影主角的物質遺產”【Susan Sontag,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3,p.154.】,圖像也并非是事件的全貌,而是本雅明所說的“閃現”。以上都可以看作是闡釋的框架,對讀者的認知能力和情感水平進行限制,確實在發揮“框架的框定作用”【朱迪斯·巴特勒:《戰爭的框架》,何磊等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44頁。】。因此,我們可以推論,數據庫、計算和可視化的層層加碼,也意味著框架的疊加,造成意義的進一步遮蔽。其二,可視化數據的有序性和文本多維無常和雜亂之間的對抗,是促進闡釋意義趨于統一還是加深了遮蔽與分歧?正如哈代小說的兩個極點是“命運的無常”和“一切皆為混亂”,石黑一雄小說中時間的非線性和情節的無序和雜亂,菲茨杰拉德小說中對繁華物質的濃墨重彩和精神虛無的輕描淡寫如何通過計算后的圖形呈現,數字和圖像是否會將原本的文本精髓遮蔽皆有待研究。因此,鑒于當下數字技術的發展水平,計算批評和可視化的尚未完全成熟,研究者不僅需要文本細讀,也要“對計算機成像(computational imaginaries)的隱含意義進行思考”【大衛·M.貝里、安德斯·費格約德:《數字人文:數字時代的知識與批判》,王曉光譯,第178頁。】。這就需要對經典批評方法與計算批評、圖像化與計算可視化、文本細讀與遠距離閱讀的兼顧。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我們對基本的文本證據進行了巧妙而有主見的重塑。另一方面,我們有一個數據自己說話”【Jesse Rosenthal,“Introduction:Narrative Against Data”,Genre,】vol.50.no.1,2017,pp.1-18.】,讓批評和數據計算可以合力發揮作用。

結語

數字人文中,計算既是一套離散的方法和技能,也是一種思維模式,它“可能會完全改變人們對知識和觀點的思考方式。計算思維具有創造計算認識論的能力”【大衛·M.貝里、安德斯·費格約德:《數字人文:數字時代的知識與批判》,王曉光譯,第74頁。】。數字人文對文學批評的賦能不僅僅體現在方法、呈現方式的革新上,數字人文更能激發我們對知識、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重新思索。與此同時,“通過計算機技術可以批判性地審視21世紀知識如何通過軟件轉變成信息”【David Berry,“The Computational Turn:Thinking About the Digital Humanities”,Culture Machine】,vol.12,2011,pp.1-22.】,文學批評的研究也可以利用這一視角,以數字技術將信息生成、文本知識、思想形態納入研究范疇,進而觀測數字如何間接地影響文學批評意識。最后,將傳統文學批評研究方法和數字驅動的批評方法并置,兼顧以“量”來對事物客觀描述,也通過闡釋連接文學傳統。批評者更要對數字化過程中造成的遮蔽進行解蔽,解放文本,擺脫數據束縛。

猜你喜歡
可視化
無錫市“三項舉措”探索執法可視化新路徑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視化分析
自然資源可視化決策系統
北京測繪(2022年6期)2022-08-01 09:19:06
三維可視化信息管理系統在選煤生產中的應用
選煤技術(2022年2期)2022-06-06 09:13:12
思維可視化
師道·教研(2022年1期)2022-03-12 05:46:47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運行動態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54
自然資源可視化決策系統
北京測繪(2021年7期)2021-07-28 07:01:18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維可視化
可視化閱讀: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可視化新趨勢
“融評”:黨媒評論的可視化創新
傳媒評論(2019年4期)2019-07-13 05:4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成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亚洲天堂2014|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69综合网| 久久美女精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精品99在线观看| 日韩区欧美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丁香| 91热爆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久草性视频|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就去色综合| 四虎成人精品|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人妻21p大胆|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欧美一级在线看|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午夜小视频| 日本国产在线|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女人18毛片久久| 青青青草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9999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2021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理论一区|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亚洲欧美天堂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