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楠 孟羽嘉 孫 麗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產業發展規劃院,北京 100010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指導下,我國諸多學者相繼開展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修復、土地資源管理等相關問題研究[1-4]。劉威爾等[2]探索提出了景觀生態學理論基礎上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生態保護修復思想。王波等[3]針對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方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這些研究均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觀以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目標,要求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且應綜合考慮整個生態系統中各個生態要素之間的聯系。
鄉村振興需要根植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持續釋放鄉村發展活力。農村地區開展自然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需要結合農村土地優化利用、鄉村風貌提升、鄉村文化保護、鄉村產業發展,進行同步實施、統籌治理。然而,農村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涉及范圍廣,工程措施多,特別是偏遠山區還面臨資金有限的問題。因此,如何在節約資金情況下,全面實現治理目標,同時改善鄉村風貌,是我國當下農村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的難點問題。筆者以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農村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為例,嘗試探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觀在我國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中的應用路徑。
近年來,贛州市一直積極落實“兩山”理論,科學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探索科學創新生態修復之路,并入選第一批“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贛縣區始終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觀,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切實遵循“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的治理要求,積極推進生態清潔型、生態經濟型、生態安全型及生態旅游型等多樣化小流域建設,讓農村地區逐步實現了生態秀麗、產業興旺、人民富裕。
土地整治區域所在的小流域屬于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的贛江流域,位于江西省贛縣區北部的三溪鄉,涉及寨九坳村、下濃村兩個建制村,治理總面積為331.99 hm2。土地整治區域的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層巒疊嶂,迂回起伏;地面坡度在25°~35°,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自然肥力較低,酸性偏強;土層厚度為70~90 cm,土壤腐殖質厚度為5~10 cm,植物生長所需營養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398.0 mm,多年平均氣溫為19.8 ℃,多年平均蒸發量1 573.8 mm,年無霜期285 d。
按照《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 190—2007)中全國土壤侵蝕類型區范圍,土地整治區域所在的小流域地處南方紅壤丘陵區,屬贛南山地保土區,土壤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寨九坳村內河道兩岸水土流失較嚴重,局部河段河面較窄,駁岸坡度較大,地表裸露,灌木地被層植被稀少,易受到沖刷。下濃村周邊山體坡面水土流失較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為227.94 hm2。
土地整治區域的村莊污水主要來源于養殖等生產污水,以及廚余、洗滌等生活污水。村莊污水經過三級式化糞池處理后,經過排水溝渠直接排入小溪河,污水中的氨氮、磷等污染物降低了河流水質。村內雖有香樟等大喬木,但是野生雜灌草長勢旺盛且雜亂,且局部地表裸露,“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綠化、彩化不足。
緊密結合區域水土流失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全面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治理方針,加強預防保護和監督管理,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整體保護水土資源和林草植被。
針對兩個村莊不同的生態環境現狀,堅持系統保護,分區制定生態治理目標與對策(見圖1)。因地制宜地提出點面結合的治理模式,“對癥”解決問題,明確建設重點,有效節約資金。

圖1 治理工程內容框架
農村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主要結合多樣化小流域建設進行[5],打破傳統的“復綠”治理模式,引進“美化、亮化”“彩化、財化”多元化治理模式,多要素統籌、多措并舉,探索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態經濟功能的小流域改革治理路徑。
點治理方面,通過對村莊內河道駁岸進行生態改造與修復,對村莊“四旁”進行綠化提升,并實施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和入江口河道濕地恢復工程,不僅達到了凈水、蓄水、保土的生態治理效果,而且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生態基礎。面治理方面,通過采用現狀因子疊加分析、劃分風貌片區和特征小班的技術路徑,充分貫徹“綠化、美化、色彩化、珍貴化”的綠化方針要求,打造多彩的山體植物風貌,大幅度改善鄉村環境。
為保護鄉村文化,展現鄉村本土魅力,挖掘地域景觀生態特色,因地制宜地采用低干擾、低成本、近自然的生態修復技術,科學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針對水土流失的不同區域,確定受損程度和受損階段,將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生態修復工程串聯成一個彼此聯系、互為依托的整體,精準確定工程實施范圍、重點建設內容。
針對寨九坳村河道駁岸的生態恢復,結合周邊自然風貌,采用近自然生態駁岸類型,整治陡坡裸土駁岸,并在局部河段合理增加河寬,降低流速,減少沖刷,構建合理的駁岸生態系統。保留村莊內現狀喬木,通過增加觀賞灌木、地被植物來營造喬灌草復合群落,打造多彩植物景觀風貌,豐富生物多樣性,提升水土保持能力。針對下濃村的水土治理,通過分析不同地塊的水土流失程度,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輕度水土流失的喬灌木林地,實施封禁管護。對中度和強烈水土流失的喬灌木林地,在實施封禁管護的同時,采取補植補種措施,改造樹種單一的林相結構。對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的疏林地,采取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營造水土保持林,以快速恢復植被覆蓋。對現狀經果林中因管護不到位而苗木長勢較差、部分植株枯死的地塊,進行補植改造。在溝底比降較大、溝底下切劇烈的溝道,應修筑谷坊,以攔蓄泥沙、穩定溝坡。對產沙量較大、對下游危害嚴重的崩崗應實施綜合治理,以控制和減少泥沙對下游的危害。對水土流失強度較輕、植被較好、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塊,不采取治理措施。
贛縣區通過實施河道及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和崩崗治理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保護了平江及贛江流域水土生態安全,美化、亮化了鄉村環境。
3.1.1 生態護岸工程
對駁岸開展生態修復,可以有效保育水土,減少水土流失,并恢復河流的自然水循環,營造豐富延續的自然生境。當地通過美化原有硬質駁岸,整治陡坡駁岸、裸土駁岸,構建合理的駁岸生態系統。在局部河段合理增加河寬,降低流速,減少沖刷。
3.1.2 河道濕地恢復工程
在小溪河入平江口處設計建造一座2.67 hm2的自然型兼性生態塘,既可以調蓄雨洪,又可以深度凈化小溪河水質,保證進入平江的河水質量。生態塘有效水深為2.0 m,水力停留時間為15.5 d。生態塘采用1∶6的草坡駁岸進行護坡,同時種植香蒲、千屈菜、黃菖蒲、馬藺等植物,以豐富濕地生境,有效凈化水質,提升生態塘的植被恢復能力。
3.1.3 河道綠化工程
在河道綠化工程中,保留現狀喬木層,通過增加灌木、花草地被來營造喬灌草復合群落,豐富生物多樣性,提升水土保持能力。為了貫徹“綠化、美化、色彩化、珍貴化”的綠化方針要求,合理構建喬灌草混交群落結構,在河道兩岸增加紫葉李等色葉喬木,灌木層種植有紅葉石楠等可以修剪為球狀造型的觀葉樹種,以及鳶尾、金娃娃萱草、紅花酢漿草等草花地被。河道綠化主要包括駁岸綠化和4 處河道節點綠化。根據駁岸類型和寬度,設計不同的綠化模式。
3.1.4 生活污水處理工程
根據寨九坳村莊污水的處理需求,選用表流濕地方式處理村莊污水,建設多個表流濕地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將其排入河道后再隨河水一同進入兼性塘處理。表流濕地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
3.1.5 村貌整治工程
該項目主要針對寨九坳村主要道路兩側7 處重要節點進行植物景觀提升,充分利用現有自然條件,突出自然、經濟、鄉土、多樣化的特點,大力推進涉“四旁”綠化和以村口、公共活動空間為關鍵的“節點綠化、色彩化”。在現有大喬木的基礎上,配植如紫葉李等彩葉喬木或者紅葉石楠、紅花檵木等灌木球,以及野趣十足的花卉植物,增加植被層次,打造鄉村自然景觀。此外,增加藤本植物遮蓋一些擋墻,如爬山虎、薔薇等,或者種植絲瓜、葫蘆等作物。保留現有農田(如油菜花田),充分利用和規整農作物種植,路邊搭配種植倒掛金鐘、向日葵等季節性較強的花卉植物,形成鄉土氣息濃厚的路旁綠化景觀。
3.1.6 崩崗治理工程
針對小流域崩崗的特點與發展規律,采取預防與治理并重的方針,對可能產生崩崗的荒坡,采取預防保護措施;對已產生的崩崗,采取綜合治理措施(見圖2)。針對崩崗,主要采取“上截、中削、下攔”的措施進行綜合治理。針對崩口上游匯水區,根據不同的地形和坡度,采取截排水措施,阻止坡面徑流進入崩口;針對崩口內的崩壁,削坡修階,穩定邊坡,再種樹種草,鞏固崩壁;針對崩崗底部,從上到下布設谷坊群,以攔截洪水泥沙。
3.2.1 封育治理
針對原有樹草較好,植被恢復較快的地區,實行季節封育。實行季節封育的區域,于春、夏、秋生長季節封育,晚秋和冬季開放,并在林木稀疏或分布不均勻的地塊進行補植。以全年封育為主,通過林草結合的混合栽植模式改變林相結構,促進植被迅速恢復。定期檢查樹木生長情況,注意護林防火,加強病蟲害防治。
3.2.2 林草栽植
對于林草種類的選擇要堅持尊重自然、適地適樹的原則,一方面可以選擇對當地生長環境具有很強適應性和抗逆性,特別對極端低溫或高溫的適應能力比較強、栽植容易、成活率高、能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特性且滿足綠化效果的優良鄉土樹種;另一方面可以選擇經多年栽培、適應性較強的引進樹種混交種植。當地充分貫徹“綠化、美化、色彩化、珍貴化”的綠化方針要求,盡量選擇色葉樹種,打造多彩的植物風貌。針對立地條件嚴重惡化的馬尾松或杉木純林區,遵循“以草起步、草灌先行”的原則,選擇適宜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栽植,輔以定期澆水、施肥等撫育措施。針對立地條件一般的純林區,應通過補植合適的闊葉樹種,營造針闊混交林,以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土壤養分循環,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進而有效恢復退化林生態系統。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觀,農村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應充分發揮農村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生態特色,遵循少干擾、低成本的原則,切實尊重不同治理區域的現狀差異。各地應以多要素組成的環境服務功能提升作為指導方向,采取適合當地發展的創新型水土流失治理方式,通過科學的近自然、經濟適用的生態修復技術,統籌布局、分區治理、精準實施河道及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和水土治理及水土保持林工程,從簡單“還綠”到“致富求美”,以保證農村地區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打造“生命共同體”。同時,各地應通過農村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趨于合理,使鄉村活力得到釋放,農民人均純收入穩定增長,從而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提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