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藹霞 陳漫漫 凌凱諾 溫珈迎 譚曉彤 張秋
摘要:正確協調統籌人口、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發展關系是新時代建設和諧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戰略思維。以粵北地區典型區域云浮市為例,運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協調度模型和阻礙度模型對云浮市2010-2020年人口、經濟、環境三系統的發展情況進行研究。研究結論為推進云浮市抓住融灣協同發展機遇,推動廣東省高質量均衡全面發展和加快協調“一核一帶一區”新格局的構建提供建議,同時為全國其他發展不均衡區域提供經驗模式參考。
關鍵詞:人口-經濟-環境;耦合協調度;發展阻礙因素;云浮市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近年來,廣東省粵北地區的人口、經濟與環境發展水平整體呈增長態勢,但其進一步協調發展卻面臨著人口基數和素質亟待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較低、環境資源容量不足等問題。對此,廣東省“十四五”明確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引領全省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可見,正確協調統籌人口、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發展關系已成為新時代建設和諧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戰略思維。
作為連接廣東省珠三角和大西南的重要樞紐,粵北地區云浮市的發展平衡性協調性不僅對促進當地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對廣東省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也有重要價值。鑒于既有文獻的研究單元極少涉及廣東省內單個地級市人口、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本文選取云浮市為研究對象,基于耦合協調度模型對云浮市2010-2020年人口、經濟與環境三系統進行耦合協調研究,運用阻礙度模型對其耦合協調狀況進行阻礙因素分析,充分挖掘該市三系統協調發展的障礙和困難。
二、研究區域概況
粵北地區位于廣東省北部,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五個地級市。粵北區域面積占全省的42.9%,2021年粵北地區DGP僅占全省的5.855%。廣東省“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要重點推動粵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云浮市依傍西江,東接珠江三角洲,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肇慶、江門三市,地理環境較為優越,是連接廣東省珠三角和大西南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廣東省重要生態屏障和重要飲用水源涵養地之一。
云浮市“十四五”規劃指出,云浮市要努力實現省委賦予云浮“打造粵北生態建設發展新高地、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標定位。但云浮市作為省內GDP排名靠后的城市,其在社會整體發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人口方面,云浮市人口規模尚小,人口流失較為嚴重,但人口城鎮化率逐年優化。經濟方面,云浮市以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為主,但其 GDP一直徘徊于全省下游,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升級。環境方面, 2020年云浮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高達98.1%,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化。
三、數據來源及指標體系建立
本文以云浮市為研究對象,研究年限為2010-2020年,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廣東省統計年鑒》《云浮市統計年鑒》及相關統計公報。對于個別缺失數據,已采用插值法進行補全。本文擬用31項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熵權法計算各指標權重,詳見表1。
(一)極差標準化法
鑒于本文評價指標眾多且存在計量單位差異,因此需對各項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差異。
(二)熵權法及綜合評價指數模型
熵權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據指標變異性的大小來確定客觀權重。一般來說,若某個指標的信息熵越小,表明在綜合評價中提供的信息量越多。運用熵權法計算各指標權重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計算Xij的比重pij:
第二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第三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
第四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
第五步,各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
式中,令f(x)、g(y)、h(z)分別為云浮市人口、經濟、環境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綜合評價指數越大,說明該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越高。
(三)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度是一種動態關聯關系的數值體現,可反映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程度,取值范圍在[0,1]之間,數值越大表示系統間的關聯度越強:
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C為耦合度,T為人口-經濟-環境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α、β、γ均為待定系數。根據人口、經濟和環境三系統間的發展關系,以及前文學者的研究,本研究將f(x)、g(y)、h(z)3個待定系數擬定為0.2、0.4、0.4。
(四)障礙度模型
本文運用障礙度模型進一步探析影響系統耦合協調水平的阻礙因子,阻礙度公式如下:
其中,Fi為因子貢獻度,Fi=Wi×ωij, Wi為第i個準則層指標權重,ωij為第i個準則層指標所屬的第j個單項指標的權重;Ii為指標偏離度,Ii=1-Xij,Yij為標準化值。
四、結果
(一)云浮市人口-經濟-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分析
見圖 1,云浮市人口-經濟-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D)呈波動上升趨勢,從2010年的0.1290上升到2020年的0.2931,耦合協調類別從嚴重耦合失調類到中度耦合失調類,系統狀態由無序向有序的方向發展。這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云浮市人口、經濟和環境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越來越高,但耦合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等級與實現系統優質協調耦合還有較大的差距。發展初期,由于云浮市處于廣東省的西北部,距離珠三角中心區域較遠,再加上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具有較強的虹吸效應,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且本地沒有強勢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較慢,三系統耦合協調度低。2012年云浮“雙轉移”戰略成效顯著,四大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迅猛發展,對人口素質、生態環境等有較強的推動作用,也讓云浮市三系統耦合協調類型邁向中度失調類別。雖然云浮市承接產業轉移帶來的經濟效益顯著,但工業化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威脅,這也是2016年云浮市三系統耦合協調度呈現下降趨勢的主要原因。
(二)障礙度診斷結果
通過障礙度模型計算,分析阻礙云浮市人口、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因素。本研究發現2010-2020年,云浮市在人口、經濟與環境均存在影響系統耦合協調狀況的阻礙因素,其中主要集中在經濟與人口方面。從障礙度排序的總體情況來看,經濟方面的障礙因素指標主要體現在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層面;人口方面的障礙因素指標則主要體現在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層面。其中,2010-2013年,障礙度排序前三的依次為年末常住人口、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數、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人口方面,2010-2014年期間云浮市常住人口數呈緩慢增長態勢,但人口數量與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2014年至2016年期間,隨著云浮“十二五”的完成、“十三五”規劃的開展,云浮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城市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重點項目規劃建設提速增效,向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云浮的城市吸引力得到了提高。隨著人口規模的逐漸增大,人口密度成為2016-2019年排序第一的障礙度因素。
環境方面,云浮市的平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為12.82m2,低于廣東省的平均水平(15.52m2)。隨著2016年云浮市深入開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云浮市政府加大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力度,城鄉環境逐漸優化,規劃建設的西江新城初見成效,2016年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為19.22m2,城市綠化率的持續提高,為建設現代生態城市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是工業廢氣排放量居于2020年障礙度排序的第一。
經濟方面,2016-2019年,障礙度排序第二由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數變化為第一產業產值占比。除此之外,排序前五的環境指標主要為單位GDP電耗增長速度、工業廢氣排放量;經濟指標主要為GDP增長率、第二產業產值占比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從累積障礙度來看,2010-2020年障礙因子的累積障礙度不斷上升,意味著阻礙云浮市人口-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的因素越來越集中。截至2020年,已有14個指標的障礙度清零。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基于人口、經濟與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使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和障礙度模型對粵北地區云浮市2010-2020年人口、經濟與環境耦合協調發展情況進行的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人口發展優于經濟發展,環境效益相對滯后。十年間云浮市城鎮常住人口數逐年增加,表明云浮市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二是云浮市人口、經濟和環境系統耦合協調類別從嚴重耦合失調類到中度耦合失調類,系統狀態由無序向有序的方向發展。云浮市三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越來越高,但與實現系統優質協調耦合還有較大的差距。三是截至2020年,云浮市已有14個指標的障礙度清零。制約云浮市人口-經濟-環境三系統發展的障礙因子主要集中在人口與經濟方面。
(二)建議
1.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和形態
十年間,云浮市人口規模不斷增大,年末常住人口數不斷增長,人口密度增加,人口結構持續優化。十年來,云浮市政府著力打造“三軸聯三片”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中心城區(縣城)首位度持續提升,城鄉交通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美麗圩鎮建設加快推進,加速了云浮的城鎮化進程。云浮市要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和形態,加快交通、衛生、安全、綠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增多城市就業崗位,促進進城群眾穩就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口集聚能力,引導人口有序向市區、縣城、中心鎮集聚發展。
2. 持續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高級化進程,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云浮市以石材特色產業為主的大部分工業企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市場競爭力較弱。同時高耗能、低效益的傳統粗放發展方式是以損耗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不良經濟發展模式,直接制約總體的耦合協調水平。雖然近些年云浮市已逐步開展綠色經濟的產業結構轉型,但目前粗放式發展的傳統工業體量仍較大。
因此,未來云浮市要不斷深化對產業結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優化升級。在第一產業方面,云浮市要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在第二產業方面,助推產業從“制造”到“智造”,從“粗放式發展”到“低碳循環發展”;政府要給予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綠色科技賦能特色石材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南藥產業。第三產業方面,云浮市要做好接珠三角產業轉移,重點發展商貿、物流等服務業;加快建設商貿物流產業鏈,助力電子商務、智慧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3. 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粵北生態發展新高地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的發布及落實,云浮市逐步重視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互相作用關系、糾正以犧牲生態環境的惡性發展方式。云浮市經濟轉型與環境治理初顯成效,人口-經濟-環境系統各指標發展不斷改善。云浮市要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走好“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協同發展之路,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深度融合、協同推進。產業生態化方面,云浮市要加強“雙碳”循環新格局認知,牢牢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推動產業和消費升級,切實提升在省內“雙碳”循環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態產業化方面,云浮市要繼續堅持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原則,綠水青山生態資源與休閑旅游、文化等產業進行深入互動,把握好城市公園綠地面積的建設,關注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要,厚植綠色生態優勢,顯著提高云浮市綜合發展水平。“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道路云浮市要繼續走深走實,進一步鞏固提升生態環境的核心競爭力,依托生態優勢發展“美麗經濟”,打造粵北生態發展新高地。
4.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機遇,建立健全人口、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機制
目前云浮市仍然存在經濟社會發展訴求與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加劇,人才需求與供給的總量性、結構性不匹配的問題。云浮市“十四五”中明確提出,要持續深化交通互聯、產業共建、生態共濟、民生共建的融灣協同發展,建設綠色共贏新云浮。因此應加快推進“多項融合”的規劃聯系。人口方面,政府要繼續強化人才引育的政策,目前廣東藥科大學云浮校區作為云浮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其承擔著推動云浮市經濟發展、人才儲備的職責,云浮市要繼續強化高校科研機構入駐優惠政策,有效利用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培養優秀人才。經濟方面,云浮市要持續深化科技賦能經濟發展,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環境方面,云浮市要繼續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機遇,深入貫徹落實參與融灣建設,建立健全人口、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機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輻射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云浮市是連接廣東省珠三角和大西南的重要樞紐,作為灣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應把握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機遇。2019年以來,云浮市發布了《云浮市關于加快融灣發展推進“六地”建設實施方案》等持續參與融灣建設的政策規劃。“十四五”時期云浮市將加快融灣發展,推進“六地”建設發展重點。云浮市要強化與珠三角城市的區域聯動,建立健全人口、經濟、環境系統新的協調發展形態。人口方面,不斷加強灣區城市人才的合作及引進,繼續深化“灣區研發,云浮轉化”的合作模式。經濟方面,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鏈外溢轉移,主動參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布局。環境方面,持續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建造灣區生態涵養地。因此,云浮市應在戰略層面上把控、統籌發展全局,不斷健全融灣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產能合作發展新途徑新模式。
參考文獻:
[1]付嬌,黃銀洲,唐菊.甘肅省經濟與人口發展耦合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S1):49-53.
[2]盧俊宇,黃賢金,陳逸,等.基于能源消費的中國省級區域碳足跡時空演變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02):326-336.
[3]Gregory C Unruh. 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00,28(12).
[4]趙立新,吳迪.生態壓力人口研究——兼析中國人口與環境關系的地區差異[J].人口學刊,2015,37(06):25-36.
[5]宋潔.黃河流域人口-經濟-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的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1,37(04):185-188.
[6]姜磊,柏玲,吳玉鳴.中國省域經濟、資源與環境協調分析——兼論三系統耦合公式及其擴展形式[J].自然資源學報,2017(32):788-799.
[7]王宏衛,劉勤,柴春梅,等.新疆渭干河庫車河綠洲人口-經濟-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15,31(03):78-83.
[8]賀三維,邵璽.京津冀地區人口—土地—經濟城鎮化空間集聚及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8,38(01):95-102.
[9]王雯雯,何剛,朱艷娜,等.安徽省人口-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動態演變分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9(02):57-62.
[10]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02):76-82.
[11]馬麗,金鳳君,劉毅.中國經濟與環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業結構解析[J].地理學報,2012,67(10):1299-1307.
[12]孫才志,董璐,鄭德鳳.中國農村水貧困風險評價、障礙因子及阻力類型分析[J].資源科學,2014,36(05):895-905.
*基金項目:云浮市202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綠富雙贏戰略背景下云浮市人口-經濟-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及驅動因素研究”(項目編號:2022云研社【13】號);2022年度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攀登計劃”項目“全域融灣戰略背景下廣東省云浮市人口-經濟-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及阻礙因素分析研究”(項目編號:pdjh2022b0272)。
(作者單位:劉藹霞,廣東藥科大學健康學院;陳漫漫、凌凱諾、溫珈迎、譚曉彤、張秋,廣東藥科大學醫藥商學院。張秋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