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豐富德育內容和形式,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探討了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包括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禮儀習俗等方面的精華。它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責任和使命,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應有之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強調道德倫理的重要性,注重品德修養,崇尚誠信、正直、仁愛、忠誠等優秀品質;二是注重家庭教育和社會關系,強調家庭的重要作用,強調教育的家庭化,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倡導孝順、睦鄰、友善等傳統道德觀念;三是倡導以禮為本,注重人際交往的禮儀和規范,強調社會秩序和公共道德。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道德與法治的促進作用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道德與法治教育具有重要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提供理論支持和現實指導。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和倫理觀念的學習,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提供有效的路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個體與社會、個體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增強學生尊重規則、遵守法律的自覺性。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傳統故事的融入
教師要用生動的語言為學生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以此啟發學生的思考,豐富其情感體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主要圍繞“孝敬父母”這一主題展開,教師可以選取傳統文化故事展開教學,如講解《百孝圖》中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結合故事情節設計相關的討論活動,讓學生思考,如果遇到父母需要幫助和照顧的情況,自己該如何去做,并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日常言行與故事中的行為進行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學會關心和尊重自己的家人。
(二)傳統節日的利用
教師可以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家鄉的地理、文化特色,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使他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我們當地的風俗”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傳統節日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如讓學生分享他們在傳統節日期間要做的事情,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不同傳統節日的來歷和各地風俗。針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詢問家人等方式,了解節日習俗,如買年貨、貼對聯、舞龍舞獅、賞花燈、逛廟會等,讓學生感受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底蘊。除了增進學生對傳統節日及風俗的了解,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風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它們需要被淘汰或加以變革。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應不應該禁止放鞭炮”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并說出理由,引導學生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傳統價值觀的引導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等形成了統一的評價標準,有著鮮明的價值取向。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要教導學生知足常樂的生活智慧,引導學生誦讀關于節儉的經典古文和詩句,如“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等,讓學生認識到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反對浪費,提倡節儉”為主題設計宣傳畫或宣傳標語,幫助學生理解勤儉節約的意義。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連接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選擇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開展教學,采取熱點分析、情境體驗、模擬活動等方式,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傳統美德。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多樣的交通和通信”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授交通和安全規則時可以采取引入案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交通事故的危害性,教導學生珍惜生命,并引導學生踐行文明禮讓、互相尊重、助人為樂等道德準則。文明禮讓不是哪一方的責任,而是對每一個交通參與者的共同要求,它彰顯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理解;而互相尊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準則,也是現代社會交通安全的基本要求。同時,教師在教授通信技術與規范時要注重培育學生言行謙和、推己及人的價值觀。教師可以提出“生活中,應該怎樣文明地接打電話、收發郵件呢?”這一問題,告訴學生在享受通信帶來的便利時,應遵守道德規范,注意通信禮儀。
三、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角色與能力要求
(一)擔當文化弘揚使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價值和意義,將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而教師只有了解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點,才將其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才能夠準確地將其傳達給學生。為此,教師需要通過系統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相關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二)具備教學設計能力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相結合,設計全面、系統的教學活動,整合資源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此外,教師應具備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關注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設計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學設計并非一成不變的,教師應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掌握豐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教師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故事講解、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發展其創新思維,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能力水平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潛力。
(四)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和自我提升
知識更新是指教師不斷學習和更新相關領域的知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規,以便能夠準確地教授給學生;教師應該采用參加專業培訓、研讀相關文獻和參與學術討論等方式,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準確、全面的教育。
自我提升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技巧。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教學評估,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策略;教師還可以與同行進行交流和合作,借鑒其他教師的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還應該關注教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在知識更新和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保持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主動把握學習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同時,教師還應該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和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案。
結語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為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積極思考,善于在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星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