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貞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學生擁有了更多自主權和選擇權,生涯規劃教育成為大眾關注的教育熱點。然而,不少從事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自身都沒有做過生涯規劃,部分教師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邊接受著師資培訓,一邊給學生開課指導。開展生涯規劃教育要求教師擁有專業的教育背景、探究的動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教師需要不斷嘗試生涯規劃教育的方法與技術,并與其他教師溝通交流、互通資源,在智慧碰撞中進步,在探索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從而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輔導與幫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2014年9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自此,各校開始如火如荼地開展生涯規劃教育。但是筆者調查發現,在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時,部分學生在課程剛開始時充滿熱情,但在課后并沒有落實自己的規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發揮自身的專業能力。
筆者認為,如果把生涯規劃教育比作年夜飯,將教師比作掌勺廚師的話,一場“烹飪”不僅考驗了“廚師”的廚藝,更鍛煉了“廚師”的能力。在“烹飪”這頓大餐時,以下五個因素是“廚師”必須細致斟酌的。
一、“食客”——學生
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生涯的發展目標,這是生涯規劃教育的主旨,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诖?,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每名學生也都是這世上獨特而神奇的存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有八種智能,每種智能地位均等,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沒有孰優孰劣。而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主要智能或優勢智能,擁有不同優勢智能的人,最適合走的道路也不盡相同,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人人皆可成良才。
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體差異,明確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發掘自己的潛能,并通過開展科學的生涯規劃教育來幫助他們,使他們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并最終取得成功。
二、“食材”——主題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與生涯規劃教育有關的指導綱要。在沒有形成系統的課程設置體系,沒有權威教材的情況下,如何設定課程教學主題成為一個難點。筆者認為,在生涯規劃課程主題的設計上,需要投其所好、投其所需,這里的“其”指“食客”,也就是學生。
具體來說,首先,生涯規劃課程的主題要契合學生現階段發展的需要。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他們已經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使其形成對未來生涯的積極態度,引導他們深度剖析自我,深度思考未來大學專業和職業的選擇等問題。其次,主題要與學生的整體培養目標相契合,與各個學科建立連接,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其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最后,主題要符合社會的現實需求。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生涯規劃課程跟上時代的步伐,也要求教師注重外部探索,即幫助學生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大學與專業等。為此,教師需要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向學生介紹世界形勢與社會最新發展趨勢,幫助他們更好地確立未來發展方向。
三、“煮法”——手段
(一)開展體驗式教學
在生涯規劃教育中,部分教師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只向學生講授有關生涯規劃的理論。如果教師長期采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學生勢必會失去興趣和信心,也無法真正做好生涯規劃。
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開展體驗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專業的學習內容和不同行業的工作內容,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明確發展目標。在體驗式課堂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學生的需求比較多元化,他們可能會提出各式各樣、出其不意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良好的應變管理能力,并在課前做好調查和準備。
(二)實施心理測評
在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和探索自我,教師可以運用一些評估工具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如SWOT分析法、360度評估法、職業氣質型測量、霍蘭德職業類型測試、MBTI測試和職業錨調查。要想使這些工具發揮最大功效,教師就要深入了解這些工具的使用條件、使用方法及結果解釋。與此同時,教師要謹慎使用這些評估工具,提醒學生不能盲目相信評估結果,防止學生以評估結果為準繩。例如,霍蘭德職業類型測試普遍適用于興趣探索這一主題,它能夠提供一些參考信息,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具體來說,它的測試結果往往只是描述性的,學生很難理解;它更關注的是職業選擇,而不是職業發展;它的職業建議種類也不夠靈活,無法滿足當下社會的需求。當學生對測試結果產生困惑時,教師需要及時給予正確的解釋與引導。
(三)提供心理輔導
在確立、實施生涯規劃時,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挑戰,如果無法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應對問題,就可能會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心理問題。首先,由于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部分學生缺乏清晰客觀的自我認知,對自身的興趣和優勢缺乏一定的了解,無法將其與自身的生涯發展相結合,這使得他們在面對職業選擇時感到無措。其次,部分學生不愿意正視自身的缺點,他們雖然知道自身的劣勢與不足,但卻常常選擇逃避,在面對矛盾性和批判性的問題時,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最后,部分學生無法適應緊張的學習節奏,沒有樹立堅定的信念,輕視了學習任務的重要性,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為了幫助學生應對心理危機,教師需要加強心理學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將心理學與生涯規劃教育相結合。尤其是針對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巧妙引導他們,從心理層面上激發他們的積極情緒,培養他們的積極心理,鼓勵他們勇敢面對挑戰。教師要不斷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引導他們以負責任的態度作出選擇,鼓勵他們自信迎接未來,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確立科學的生涯規劃。
(四)運用信息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生涯規劃教育知識的有力工具。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與生涯規劃有關的知識,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并借助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平臺等,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和溝通,向學生推送與生涯規劃有關的優質文章。教師可以進行線上授課,打破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將線下和線上的生涯規劃教育有機融合,進一步提高生涯規劃指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對學生開展職業興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測評,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
四、“佐料”——資源
在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時,教師要善于挖掘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注重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除了借鑒《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等文件,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關于不同專業的評價數據和前景分析。但筆者發現,一些網站內的信息明顯自相矛盾,如在冷、熱門專業的“紅黑榜”上同時有某個專業。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辨析能力,仔細斟酌研究,引導學生正確分辨相關信息,避免將模棱兩可的資料推送給學生。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的資源,向家長、校友、社會賢達人士征集個人成長故事,特別是關于大學學習、工作閱歷、生涯規劃探索等內容的故事,讓學生在進行生涯規劃時能有更多的參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讓他們體驗不同工作崗位的內容,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和挑戰中更加了解社會,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做好規劃和準備。
五、“擺盤”——評價
在生涯規劃教育中,教師應該與時俱進,采取全面的、客觀的、科學的、動態的評價方法,將學生的生涯規劃探索過程也納入評價體系,而不只是把眼光放在規劃結果的考核上。同時,針對生涯規劃課程中的小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評價,參照課外任務分配情況等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通過綜合多方評價,如教師觀察、同伴互評和學生自評,教師不僅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能力及發展情況,也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生涯規劃完善程度有更清晰的認識。
教師還可以建立學生專屬檔案,做到一生一檔,將學生的學業表現、個人愛好、榮譽獎項和其他相關信息匯總到學生個人檔案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更高效地完成生涯規劃決策。
結語
教師要重視生涯規劃教育,學習生涯規劃教育的相關教學方法與技巧,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與其他教師相互交流溝通。普通高中學校要盡可能地利用高校資源和社會資源,組織學生訪學,或開展職業體驗活動,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優質的生涯規劃教育。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