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達
2023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也是提出“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10周年,在出訪南非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過程中強調要“攜手推進現代化事業,共創中非美好未來”,為中非合作勾勒出美好藍圖。非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中非合作日益緊密、成果豐碩,成為南南合作的標桿和示范。當前我國正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非洲發展帶來更多“中國機遇”;非洲正在加速推進自由貿易、工業化、數字經濟等領域發展,中非合作空間更為廣闊;2024年雙方將再次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在此背景下,應結合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夯實合作基礎、把握時與勢的變化,推動中非共建“一帶一路”進入共筑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
一、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一)政策對接成效顯著,戰略互信不斷深化
一是“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簽署實現基本“全覆蓋”。截至2023年9月我國已同52個非洲國家和非洲聯盟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占全部非洲國家的98.1%,覆蓋人口約14.2億人,占非洲大陸總人口的99.9%,凸顯非洲各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以及中非將致力于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決心。二是政治互信持續深化。我國視非洲為對外政策的重要基石和長期堅定的戰略選擇,雙方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快速發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有力提升了非洲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社會話語權,在我國的大力支持下,非洲聯盟成為二十國集團正式成員。三是“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則為雙方合作凝聚共識創造基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已寫入聯合國成果文件,表明“一帶一路”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向而行。非洲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點地區,也提出了非盟《2063年議程》和非洲各國發展戰略加速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與非洲實現了發展議程有效對接,雙方戰略共識愈加穩固。
(二)互聯互通釋放潛能,重大項目成果亮眼
非洲大陸資源豐富,但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地形、氣候等影響,互聯互通水平較低,發展潛能得不到釋放。非洲開發銀行估計,非洲大陸基礎設施需求總額為每年1300億—1700億美元,融資缺口為680億—1080億美元。二十國集團(G20)研究發現,考慮到現有基礎設施、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到2040年非洲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缺口每年至少1320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在中國資金、技術的支持下,非洲各國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站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典型項目,非洲疾控中心總部、埃及新行政首都項目、喀麥隆克里比—羅拉貝高速公路、尼日利亞萊基深水港、蒙內鐵路、亞吉鐵路、“齋月十日城”市郊鐵路等不僅為當地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拉動當地經濟發展,還幫助東道國突破基礎設施瓶頸加速實現現代化、帶動長期經濟發展,同時也成為當地的一座“豐碑”,提升了中國和中企的國際聲譽。中國企業建設了非洲一半以上無線站點及高速移動寬帶網絡,累計鋪設超過20萬公里光纖,服務超過9億非洲人民,幫助非洲國家消除“數字鴻溝”,還積極參與非洲國家輸變電項目,幫助當地電網建設。清潔綠色能源項目成為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中國企業建成安哥拉卡古路·卡巴薩水電站、埃塞俄比亞阿達瑪風電場、阿爾及利亞233兆瓦光伏電站等標志性工程,分別是非洲最大的水電、風電、光伏項目,助力非洲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經貿關系加速發展,雙向投資量質齊升
中國連續多年對非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20%,為非洲創造逾百萬個就業機會。貿易方面,中國連續14年保持非洲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2022年對非洲進出口1.87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已與埃及、埃塞俄比亞、贊比亞、尼日利亞、南非、毛里求斯等非洲國家建設了25家經貿合作區,集聚了一批中國及世界各國企業,為東道國稅收和就業作出貢獻。2021年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啟動,通過減少貿易壁壘、促進技術合作等方式,進一步加強中國企業在非洲市場上的機會,為中非經貿合作提供了新平臺。投資方面,2013年,中國對非外商直接投資流量已超過美國,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直接投資者。截至2022年底,中國對非投資存量逾560億美元,比10年前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時翻了一番。從投資結構看,主要集中在基建、礦產和制造業,分別占比37%、22.6%和13.4%;從類型看,92%是綠地投資,8%是購并;從企業主體看,投資主體更趨多元,民營企業投資占比達70%。非洲對華投資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9年實際利用來自非洲地區外資金額為4.7億美元,2021年為10.9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2%。
(四)融資支撐作用凸顯,金融合作穩步前進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項目推進的潤滑劑和血液。非洲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開展項目合作面臨一定的融資問題,中國積極推進對非資金融通工作,支持和保障項目建設運營。一是發起成立中非發展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等專門服務對非項目的基金,同時設立和協助籌建亞投行、絲路基金、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將非洲作為投融資重點關注區域,這些機構秉承商業化運作、互利共贏理念,通過對制造業、高新技術、農業、能源礦產、基礎設施等領域具體項目投入資本金,以市場化方式增強非洲自身發展能力,實現中長期財務可持續。二是主動承擔大國責任,解決非洲債務問題。我國是非洲債務構成和債務救助的重要攸關方,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同19個非洲國家簽署緩債協議或達成緩債共識,是二十國集團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大的國家,還積極參與G20共同框架對乍得、埃塞俄比亞、贊比亞的個案債務處理,在國際社會對非債務救助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三是金融制度安排日益健全。雙方積極擴大本幣結算和互換安排,簽署本幣互換協議,對接市場需求。我國加入非洲開發銀行、東南非貿易與開發銀行和西非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金融機構,同埃及、南非、尼日利亞等7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有42家非洲地區間接參與者,覆蓋19個非洲國家。
(五)民生工程惠及民眾,人文交流蓬勃開展
非洲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民眾生活質量亟待提升,當前極度貧困人口的總量高達3.5億人,大約2.37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處于缺少糧食和饑餓狀態,開展民生工程助力減貧、開展人文交流豐富精神生活十分必要。目前,中非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媒體、智庫、青年、婦女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取得積極成效,幫助非洲國家提高綜合發展水平。在減貧領域,中國積極落實《中國和非洲聯盟加強中非減貧合作綱要》,通過“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發展會議”“中非青年減貧和發展交流項目”等機制傳播減貧的中國經驗,為非洲提供有益借鑒。在教育領域,中國在非洲設有61所孔子學院和48所孔子課堂,為當地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支持30余所非洲大學設立中文系或中文專業,配合埃及、南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為非洲國家提供大量政府獎學金,支持非洲青年學子來華留學,從2011年至2017年,中國接收的非洲留學生增加了258%,僅在2017年就從24個非洲國家接收了74011名非洲學生,有許多非洲國家政要曾遠赴千里來華學習“中國經驗”,如埃塞俄比亞前總統穆拉圖·特肖梅·維爾圖、剛果民主共和國前總統約瑟夫·卡比拉等。在健康領域,在非洲國家開展“光明行”“愛心行”等義診活動,幫助近萬名非洲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助力提升當地人民健康福祉;幫助18個非洲國家建立了20個專科中心,同40個非洲國家45所非方醫院建立對口合作機制,涉及心臟、重癥醫學、創傷、腔鏡等專業。
二、推動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再上新臺階
(一)厚植友好基礎,穩步推進中非合作“三大舉措”實施
《支持非洲工業化倡議》《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中非人才培養合作計劃》三大舉措是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期間舉辦的中非領導人對話會后,中方發布的支持非洲一體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最新措施,這些舉措契合非洲現代化發展需求,彰顯中國幫助非洲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從“三大舉措”看,《支持非洲工業化倡議》強調要將有關合作資源向支持非洲工業化項目傾斜,同非洲國家共同推動建設區域中心示范園區,支持非洲早日實現綠色、協調和可持續的工業化。《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致力于解決非洲缺糧問題,幫助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和自主可持續發展,有效提升非洲糧食安全自主保障能力,幫助非洲實現發展現代農業的有關目標。《中非人才培養合作計劃》則瞄準提升非洲人力資本,共同培養各類人才,以人口紅利助力本國現代化發展。要將“三大舉措”作為下一階段中非合作的重點領域,厚植友好合作基礎,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共贏。
(二)推動共同發展,攜手打造國際產能合作的樣板與標桿
當前我國正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出現產業結構升級、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新變化,紡織、建材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成本優勢和全球競爭力逐漸減弱。非洲大陸資源非常豐富,擁有全球最大的可耕地面積,多達900萬平方千米;勞動力豐富,人口14.3億人,生育率非常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出生率依然保持在4.6;還擁有全球30%的金屬礦產儲量,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8%,天然氣儲量占全球7%,雙方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具備互補性。一是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平臺和保障機制建設,與非洲國家商簽高水平自貿協定,共建國際產能合作園區,爭取東道國在政策、資金等領域優惠政策,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條件。二是積極實施本土化策略,重視與非洲本地有實力的企業、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合作,在咨詢、法律等業務上提升本土化率,能夠增強對產能合作項目的系統分析和評估,降低風險。加強與當地民眾交流,盡可能雇傭當地員工,爭取當地民眾和社會輿論支持。三是創新金融支持模式,提升經濟效益。拓展項目的投融資模式,引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開展產能合作;采用“資源換債務”“環境換債務”等模式,既能充分利用非洲資源礦產豐富的優勢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又能保障東道國償債的可持續性,一舉多得。
(三)拉緊民心紐帶,培育“小而美”項目改善民眾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指出:“‘小而美的項目是直接影響到民眾的,今后要將‘小而美項目作為對外合作的優先事項”。這類“小而美”項目,建設和投資規模較小,建設周期較短、風險較低,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較好,與當地民生息息相關。非洲國家普遍是發展中或欠發達國家,“小而美”項目能夠較快解決當地民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一是有效利用我國援外資源,充分調動共建國家積極性主動性,以相對低廉成本為其提供援助性的項目工程,解決溫飽問題,改善生活條件。二是建設中小型基礎設施,例如水井、分布式光伏、小學、健康中心、體育設施等,解決當地民眾缺水、缺電、交通難、上學難、就醫難、環境惡劣等問題。三是提供手工業、工農業、信息產業等方面的技能培訓,使更多的民眾擁有一技之長,提升謀生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四)密切國際合作,提升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規模和范圍
“一帶一路”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各方只要有合作意愿都可以參與合作。中非雙方合作并不是閉門的,應提升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規模和范圍。一是在戰略層面,與歐盟“全球門戶”計劃等對接,各取所長,共同發展非洲,在國際對非合作機制上形成良性互動,豐富中非合作的重要參與方。二是在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等領域,與歐洲等有技術、有資金同時對非洲有合作基礎的國家加強第三方市場合作,助力非洲可持續發展。三是在安全領域與歐美及沿海國家共同開展反海盜、應對馬里安全危機、南蘇丹沖突等合作,共同維持非洲國家政局穩定和安定團結。四是在衛生健康領域,與相關國家共同開展防治埃博拉疫情、艾滋病等合作,不僅能夠有效保護非洲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同時為全球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五)增加對話渠道,推動政府合作與民間交流相結合
非洲大陸國家眾多,不同國家之間法律、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差異較大,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也有很大不同,不僅要與政府加強溝通交流,同時應發動民間力量開展自發性對接與溝通,通過“政府外交+二軌外交”形式進一步夯實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一是推動民間組織走進非洲。民間組織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更加靈活,更易為所在國民眾感知和理解,因此中非共建“一帶一路”應堅持優勢、補齊短板,規范、支持中國民間社會組織在非洲開展工作。二是加強與非洲經濟研究聯合會等非洲知名智庫交流,通過推動智庫交往宣傳介紹共建“一帶一路”最新理念和進展,引導非洲理解、尊重、認同共建“一帶一路”,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軟環境。三是加強與非洲國家商協會等交流合作,了解當地的真實看法和訴求,為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基礎。四是提升民營企業在非洲影響力。目前民營企業占中國在非洲公司數量的90%,占中國企業在非洲直接投資總額的70%左右,已有一定體量和規模,應在政府層面加強指導和督促,提升民營企業開發項目的能力和質量,使其成為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