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時

我的母校河北大學,特別是文學院,歷來都涌動著一種濃厚的詩歌文脈。早期的顧隨老先生,他講古典詩詞,自己也寫古體詩歌,并帶出了詩詞大家葉嘉瑩。后又有詹瑛先生專攻《文心雕龍》的研究,在學術界自成一家學派,帶出了學者、詩人詹福端。黃綺先生的學問,是古文字、書法、篆刻,也寫詩。就連教授外國文學的雷石榆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也曾出版過新詩詩集和發表過大量抗戰詩歌。幾十年的薪火相傳,教澤綿延,河北大學出現了一系列的詩人:如堯山壁、浪波,聰聰、旭宇、韓文戈等。
我是1960年考入河北大學中文系的。一步入校園,就被那詩的時代、詩的氣息和氛圍所包圍,所浸染。在寫詩的高年級學生影響下,我把專業方向確定為:哲學詩學和詩歌創作。從此,開啟了我生命成長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
我與詩人李瑛的緣結,正是在大學期間。那時候,學中文需要閱讀大量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閱讀中,不知為什么,我對李瑛的新軍旅詩,格外喜愛和情有獨鐘。它不是古代邊塞詩的金戈鐵馬、狼煙烽火、關塞苦寒,而是在戰爭與和平年代,以歷史進擊的姿影,在一個新生的奮起的時代,打開戰斗的理想風采。也許正是這種無形感召,把我青春的生命與李瑛的詩歌閱讀交集在一起。李瑛每出一部詩集,我都要設法買到,幾十年間,幾乎累積了他所有的詩歌作品。大學畢業后我不寫詩了,改從事詩歌評論寫作。在我諸多的中國現代詩人研究中,李瑛也是我著力較多的一個。
我和李瑛第一次見面,是2002年。那年5月,在北京的首都師范大學舉辦“李瑛詩歌創作研究會”。那次會上,我提交了論文《赤誠情愫綻放的藝術枝條——李瑛論》。會后,我與張同吾、王燕山等人發表了《藝術的自覺與靈魂的自由——專家學者熱評推薦著名詩人李瑛60年詩歌精品》。聚餐時,我與謝冕、楊匡漢、吳思敬、李瑛同坐一桌,李瑛坐正座。吳思敬給我和李瑛做了介紹。李瑛是河北豐潤人,我也是河北豐潤人。老鄉相見,別有一番相逢恨晚的感動。他給我留下了灑脫、沉穩的深刻印象。自此以后,我們之間常有書信往來。2010年他的新時期詩集《河流穿過歷史》出版后,寄贈我一冊,并附短函。2014年《李瑛詩文總集》十四卷出版,他郵寄我一箱。我在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工作時也曾請他的女兒詩人李小雨來校給學生們開詩歌講座,并讓她代為向她父親問好。
或許,由于對北方這塊恒凝、溫厚的熱土的鄉土情結,可以使生在同一土地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命脈容易勾連和融通起來,加深彼此生命的同情與理解。還鄉河,從境內流過,不是向東,而是向西。原名浭水。傳說,宋代,宋帝趙佶被金俘獲。途經于此,仰天嘆曰:“吾安得似此水還鄉乎?”從此,浭水改名為還鄉河。還鄉河啊,千百年來,掀動起多少歷史的波浪。故國情懷、家國守衛,作為一個文化鄉愁的原型母題,始終流淌在我們民族精神的血液中。那無數的愛國志士、風流人物、作家、詩人,像夜空漫天的星斗,顆顆都映現在還鄉河水。李瑛的出現,是整個中華大地的驕傲,也是我們家鄉風土難以掩抑的自豪。
因此,長期以來,我心中一直深藏著一個意愿;一定要更深入地研究李瑛,打開他靈魂深處的生命密碼,穿越時代風云,還原他的人生命運,開掘出他還鄉河所養育的人格的高貴和人性的光芒。我決心,在我有生之年,實現這個愿望。為此,我重讀李瑛所有的詩歌作品,多方尋找和搜集他的生平資料,并擬構和草起了《李瑛的詩和詩中的李瑛》編著大綱。同時,發表了《從大學生詩人到戰士詩人——李瑛詩歌創作道路的轉變》。但,離最終成果還很遠。
一個偶然的機緣,卻成全了此事。2021年冬的某一天,作家李婍來家里看望我。她是1986年廊坊師范學院中文系“作家班”的畢業學員,我教過她,她是我的學生。畢業后,她調來廊坊工作,但長期堅持文學創作。她一直致力于女性文學寫作,以現代女性意識,觀照從古至今的女性生存命運和對尊嚴、自由的吁求。十幾年間,她出版了十幾部女性傳記性著作,特別有《蕭紅》《張愛玲》《丁玲》等傳記作品。她不僅寫女性,也寫男性。這次,她來我家,給我帶來的就是一部《納蘭容若傳》的詩傳。寫傳記,有其特定的文體規范和書寫方式。這是傳記作者一般都要遵循的。但李婍的傳記寫作,卻突破了范式,拓展和創造了一種新的樣態和新的話語修辭。從而,形成了另一種的藝術風范。這就是還原真切、生動的歷史細節,重回人物的過往的在場,作家與傳記對象,在人生命運的演變波折中,共進退,相互打量,然后抽身返照,以現代文明意識,對其進行同情與對話的評說滲透。這就使她的傳記寫作既有生氣貫注的歷史的真實性,又葆有作家自我的生命高致。交談中,談起《李瑛評傳》的構想,我向她敘說了李瑛人生歷程、創作的道路和重要的經典作品,并告訴她我和李瑛是同鄉。她聽得很認真,頗為感動地說:“老師,我可以幫助您做些什么?”我沉思了一會,詢問說:“咱們師生可否共同完成這個項目?”她當即回答:“好,我愿意為此竭盡全力!”于是,我們商定了《李瑛評傳》的基本內容和章節設計。
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李婍看作品,查資料,上網頁,讀書籍。俯首案頭,仰望星空,感悟人生之浩渺,游弋生命之詩意。緊張書寫,敲擊鍵盤,生命進入自由創造的昂奮狀態。她的手很快,寫一章發我一章,發我一章我改定一章。章章節節,篇篇頁頁,不到半年,就完成了《李瑛評詩》的初稿。
這是一次極為愉快的合作,是師生兩個生命、兩個靈魂的交響和弦,從而為詩人李瑛共同演奏了一部詩史樂章。
在此,我們首先要感謝廊坊師范學院許振東教授,他主動負責向出版社聯系出版事宜,更應感謝花山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郝建國先生的審批與成全。特別要感謝北京大學謝冕老先生,他尚在醫院中療養,不顧九十歲的高齡,為該書寫下了完全認可和評價極高的序言。
李瑛,永遠屬于祖國,屬于戰士,屬于藝術。
感恩祖國,感恩人民,感恩詩歌!
歲月更選,逝水流波。李瑛詩歌的豐碑必將在中華文化的史冊上標示出中國現代精神所能企及的高度。
(作者系著名詩歌評論家,廊坊師范學院教授,河北詩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