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波
摘要:結合基層消防安全治理實踐,針對“三無”小區消防安全基礎薄弱、長期無人管理的難題,提出了“微網實格”的治理新思路、新方法,以期提升“三無”小區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關鍵詞:小區;消防安全;治理
“三無”小區是指無主管部門、無人防技防措施和無物業管理的小區。此類小區大多修建于2000年以前,體量大、分布廣、點多面寬,多為開放式和半開放式小區,人員結構復雜,消防安全基礎薄弱,長期無人管理,火災多發,是城市消防安全治理的難點和痛點。雖然各級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消防救援機構對“三無”小區治理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大多治標不治本,管一時不管長遠,成效不明顯。筆者長期參與屬地政府基層安全治理工作,梳理和歸納了“微網實格”的治理模式,供同行參考。
1 “三無”小區形成的歷史溯源
“三無”小區修建時間早,主要集中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主要由四部分房屋組成:一是機關、事業單位和國營企業修建的住房、集資房、職工宿舍,后經市場化流轉給私人,這類住房一般有較小的合圍院子;二是早期的房地產公司及其他市場主體沿街道兩側修建的住房,這類住房一般為一、二層為商業用房,二層以上為住宅;三是村(居)民修建的聯建房,這類住房一般為獨棟,地理位置較為分散;四是政府修建的安置房,因城市發展需要,為集體土地征用后安置失地村民修建的住房,此類住房一般集中成片修建,道路狹窄,無圍合結構?!叭裏o”小區一般都集中在城市老城區和當時的城鄉接合部,隨著現代住宅小區的出現和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人居環境需求的提高,逐漸成為城市住房的價值洼地和安全洼地。
2 “三無”小區的主要消防安全隱患
2.1? 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
“三無”小區規模小、體量小,有封閉內院的小區只有一個進出口,未設置消防車道,有消防車道的也無回車場,無法滿足消防車進出要求。消防車道距建筑物過近,不能保證救援時消防車輛及駕乘人員安全。沿街建筑以街區道路作為消防車道,僅有通向小區內部的人行通道,發生火災時消防救援車輛沿街停靠,造成成片道路交通堵塞,影響人民群眾出行和其他救援行動。建筑的進深長,消防救援力量需攜帶器材裝備徒步行至救援現場,耽擱救援時間。小區內部建筑和相鄰的其他建筑毗鄰建設,防火間距不足[1],未設置防火墻,門窗洞口相對開設,發生火災極易造成蔓延擴大。
2.2? 建筑耐火等級低
“三無”小區建筑一般為多層建筑,普遍采用磚混墻體加預制樓板結構,并與城市發展遺留下來的棚戶區交錯布置,形成一圈磚混結構建筑圍合一片木質串架棚戶區,相互影響,發生火災若未在第一時間有效處置,在長時間高溫烘烤和消防用水冷熱相互作用下,建筑結構破壞嚴重,對居住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很大。
2.3? 底層商業業態復雜
“三無”小區底層商業受環境和配套影響,以小餐飲、小商店、游戲廳、茶館、美發店、廢舊回收、物資倉儲為主,裝修及分隔材料多為塑料、木工板等價格低廉的易可燃材料,用火用電不規范,隨意性大,火災荷載大。一、二層為商鋪的建筑,疏散樓梯與住宅樓梯貫通,未做防火分隔,不能形成獨立疏散通道,導致商鋪發生火災,住宅的樓梯會被煙火封閉,居民不能及時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帶。商場分隔出租,沒有統一的商管公司,倉儲與經營在一起,疏散通道狹窄,疏散寬度不足,疏散距離超長。
2.4? 電氣線路老化凌亂
“三無”小區受空間的局限,無條件安裝新的變壓及變配電設施。公共區域的電氣線路采取明敷和架空方式布線,強電與弱電線纜相互交織。由于建筑沒有設置強弱電井,電表箱盤多設置在樓梯間內,發生火災受煙囪效應影響,煙熱會迅速充滿整個樓梯間,威脅的人員安全疏散。強弱電線纜沿建筑外墻入戶,廢棄線纜未及時清理拆除,與在用線纜混雜在一起。架空線距地面較低,固定不牢,成束捆扎在一起,容易受外力導致接頭松動、絕緣層破壞。居民戶內線路明敷與暗敷線路交替布置,鋁芯線與銅芯線混搭。明敷線路多采用護套線,垂直敷設線路距地面1.8m、水平敷設距地面2.2m以下均未穿管[2]。因房屋老舊,業主自用較少,只進行局部簡單修繕,電氣線路多年未更換,隨著家用電器增多,用電負荷已超出原設計峰值,且未安裝過載、漏電、短路、斷路等保護裝置。
2.5? 燃氣管道及用具年久失修
“三無”小區燃氣管道埋地敷設,管齡在20年以上,城市燃氣經營公司幾經更替,管道走向等基礎資料缺失,對管道銹蝕受損及連接情況開展核查工作量大,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在建筑施工及地面開挖時屢屢造成管道破壞泄漏,引發事故。居民戶內燃氣引入管設置位置不當,燃氣表、管道被封閉在櫥柜里,不具備通風換氣條件。PVC管、金屬軟管、塑料軟管穿墻、穿吊頂,塑料軟管未采用專用卡箍連接,長度超2m,在軟管上設置支管。燃氣爐灶、熱水器超過使用期限,與電氣線路、可燃壁柜等距離過近,未帶有熄火保護裝置。廚房等用氣部位未安裝燃氣泄漏報警裝置[3]。底層餐飲店為了保證經營不中斷,廚房內天然氣、瓶裝液化石油氣、醇基燃料混合使用,增大了火災風險。
2.6? 居住人群自防自救能力弱
“三無”小區居住環境相對較差,大部分年輕人已搬到新建小區生活,留下的居民多為老年人、承租戶,消防安全整體素質不高,對入戶檢查、排查有較高的抵觸心理,也不愿參加社區組織的消防宣傳及演練。老年人特別是獨居老人、失能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受生理及疾病影響,忘關火源、電源、氣源,引發火災頻率高,導致在火災中傷亡的比例高?!叭裏o”小區房屋租金便宜,業主為增加收入,將房屋分隔出租給不同人群,隨意增設用電、燃氣等設施設備,形成群租房,發生火災易造成一次亡多人的事故。
2.7? 消防設施設備缺失
“三無”小區在建設時,從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到驗收、投入使用等各個環節的法規制度還不完善,執行國家工程建設技術標準、規范不嚴格,未設計消防設施或設計嚴重漏項、缺項,已安裝的消防設施也因缺少維護而損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修建的部分建筑設置有室內消火栓系統,但豎管多為50mm管,僅有SN50型的栓頭,無水槍、水帶等配件[4]。發生火災后,居民不能充分利用建筑固定消防設施滅火,消防車到場后,需要從較遠的市政消火栓串連供水,耽誤滅火的時間。
3 “三無”小區治理的難點
3.1? 責任主體缺位
“三無”小區無統一的管理責任主體,一般由居民按戶分攤出錢聘用本小區年齡較大、無其他工作的1名門衛、1至2名保潔人員負責小區的日常治安、快遞收發和公共區域的衛生。消防工作僅局限于向居民傳達街道、社區最新消防工作要求,張貼消防宣傳單、通告等,無法承接隱患整改、違法行為糾治等實質性的工作。
3.2? 整治資金缺乏
“三無”小區無維修基金或金額很少,與消防安全治理所需資金量存在較大差距。小區業主彼此間缺乏溝通、共識,不愿出錢進行整治,等著政策紅利,等著拆遷,或由政府統一組織實施改造升級。應急管理部門、鎮(街道)雖有一部分隱患整改資金,但預算有限,只能零散整改,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三無”小區的消防安全環境。
3.3? 國土空間局限
“三無”小區受地理位置、建筑基礎、建筑結構、建筑時間的影響,無法對建筑疏散體系進行大的改造,無法增加消防水池(箱)等較重的負荷,也缺少公共空間、地下空間來增設室外疏散樓梯和車輛停放、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停放場地。
3.4? 安全意識薄弱
“三無”小區居住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文化層次不高、租住人員流動大,對自身及小區的消防安全關注度不高,參與意愿不強,對消防安全常識、滅火基本技能有一些了解,但都是被動接受,主觀上不愿去落實,客觀上無法落實。
4 “微網實格”治理的總體思路
“微網實格”是按照“以人為本、就近相連、成片提升、規范管理”的原則,由縣級政府牽頭,根據老舊小區、老舊街區(樓幢)的區域現狀、交通組織、群眾習慣,以城市交通道路和建筑外部合圍為主要邊界,進行“物理隔離、圍合管理”,形成“四界清晰、虛實結合”的小區管理單元。簡單來講,就是將一定地域內的所有小區及單位空間重組,劃分為“小網格”進行實體化運行管理。“微網實格”的關鍵在“實”字,它是“網格化”管理的升級,是針對“三無小區”居住人員管控難而提出的物理封閉措施,后發展成為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消防安全作為基層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微網實格”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使用。
4.1? “微網實格”治理的建設內容
4.1.1? 科學劃分網格
全面摸清“三無”小區房屋樓棟及分布、周邊道路、基礎設施、人員結構和組成,建立工作臺賬,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和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以社區行政區域為邊界,結合人文習慣、管理需要,將相鄰的數個街區、小區劃分為1個大的小區,我們可稱之為“虛擬小區(一級網格)”,再在虛擬小區內部對相鄰數幢建筑進行物理分隔,形成多個相對封閉的治理網格。
4.1.2? 實施改造提升
結合國家“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風貌整治等項目和配套資金,對“微網實格”消防安全基礎進行改造提升,重點包含以下6個方面:一是破墻合院。打破原有小區零散布局,整合空間,修建圍墻、大門形成相對封閉的管理單元。二是改路。將城市道路、小街小巷劃為小區內部道路,配置停車位,設置消防車道,進行劃線標識管理。三是改氣。對公共區域和居民家中的燃氣管道、閥門、燃氣用具進行改造、更換。四是改電。增設變配電設施,公共區域的電氣線路全部下地,進入樓幢的線路全部進橋架。五是改安防。增設市政消火栓、室外消火栓、樓層滅火器、消防器材設施前置點、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應急廣播、室外電動自行車智能充電設施等[5]。六是改環境。清理違章建筑、樓梯間及走道,增設口袋公園、健身器材、文化體驗區域、電梯,提升小區的市場價值,引導居民愛護環境,維護公共設施,養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
4.1.3? 引進物業管理
發動群眾成立業委會或居民自管組織,引導居民自主選擇物業管理公司。對物業管理公司不愿接手的小區,引入以政府主導的國有物業企業進行規范化、專業化管理。采取政府補一點、居民收一點、物業公司讓一點、整合資源籌一點的方式解決管理資金問題,把“虛擬小區”培育成實體小區,解決“三無”小區日常消防安全工作找不到責任主體,無人管、無人抓,無法落地的現實難題。
4.2? “微網實格”治理的組織運轉
4.2.1? 加強黨建示范引領
加強黨組織建設,整合“虛擬小區”內現有黨組織、“兩新”組織等力量,成立網格黨組織,在社區支部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網格黨組織書記,原則上由社區“兩委”、網格長、自管委或業委會主任、物業企業主任擔任。通過黨組織領導、黨員先鋒示范,及時宣傳貫徹國家消防方針政策,落實消防安全措施,化解消防安全風險。
4.2.2? 建強管理服務隊伍
建立“網格長—網格員—樓棟長(單元長)”的扁平化網格管理體系。原則上每個“微網實格”至少配置1名專職網格員,“微網實格”由學校、醫院等單位組成的,由單位負責配置兼職網格員。樓棟長(單元長)由熟悉情況、群眾基礎好的在職黨員、熱心居民擔任。圍繞基層消防安全治理重點,梳理“網格員”消防工作職責清單,照單檢查、考核、問責,形成工作閉環。
4.2.3? 引導居民自治
組建“社區+微網實格”的居民議事機構,建立居民議事廳,完善議事規則和制度建設,制定《居民防火公約》,對涉及消防安全的設施設備添置改造、違章建筑拆除、消防車道、消防通道、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獨居老人及失能人員居家消防安全、智慧社區消防建設、微型消防站等重點事項納入議事內容,引導居民消防安全自治自管,養成良好的消防安全習慣。
4.2.4? 完善周邊配套
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停車難、電動自行車充電難等現實問題,由縣級政府牽頭制定停車場、充電設施建設規劃,在“三無”小區、老舊小區集中的公共地段拆舊建新,以國有平臺公司為主體,修建停車場、地下停車庫、機械式立體停車庫;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電動自行車充電裝置生產經營企業,利用部分公共綠地、人行道,織密智能充電裝置。
4.2.5? 發揮行業牽頭作用
“三無”小區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法、自規、住建、經信、公安、應急、消防、市政園林、城市管理、供水、電力、燃氣等多個行業、領域。政法委主要明確網格員消防安全職責,組織開展網格員集中培訓、評先評優;自規部門牽頭對違章建筑進行認定、拆除;住建部門牽頭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對群租房、燃氣、消防通道進行治理;經信部門牽頭對電力設施進行整治;公安派出所牽頭對流動人口進行排查;應急部門牽頭對違規使用醇基燃料等進行整治;消防機構牽頭消防安全布局、消防工作開展全方位指導;市政園林牽頭布局市政消火栓、電動自行車充電點位;城市管理牽頭對占道經營進行治理。各行業、領域在縣級政府領導下成立工作組或專班,既分工落實,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微網實格”消防安全治理尚處于探索試點階段,其主要困難在于資金投入量大,改造提升周期長,涉及訴求群體多,其可復制性存在一定局限,必須納入當地黨委、政府“一把手”工程,用足、用好國家政策及配套資金,按照“先易后難”“常抓不懈”的原則穩步推廣,全面提升“三無小區”本質消防安全。
參考文獻:
[1]GB 50016—2014(2018年版)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2]GB 51348—2019 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標準[S].
[3]GB 50028—2006(2020修訂版) 城鎮燃氣設計規范[S].
[4]GB 50222—2017 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S].
[5]GB 50947-2014 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S].
Thoughts on solving the difficulty of fire safety governance in "Three Nos" community
Li Jianbo
(Cuiping District Fire and Rescue Section of Yibin, Sichuan Yibin 644000)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grassroots fire safety managemen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weak fire safety foundation and long-term unmanned management in the "Three Nos" community,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of "micro-grid real grid" governance are proposed, hoping to improve the fire safety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Three Nos" community.
Keywords: community; fire safety;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