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鄉土教育資源對幼兒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鄉土教育資源可以幫助幼兒提升對自然的感知能力。在鄉村地區,自然環境更為豐富多樣,有很多豐富的自然景觀,還包含地區民俗文化等社會性鄉土資源。鄉土資源與幼兒日常教育活動的有效融合,可使幼兒更直觀地了解自然的奧妙,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探索精神和對自然的熱愛。另一方面,鄉土教育資源還可以解放幼兒的天性,使他們能夠更自由地發展。在自然環境與充滿人文氣息的社會環境下,幼兒可以親近大自然,以筆者所在地區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為例,該縣位于中國的西北地區,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鄉土教育資源,如別具特色的農耕文化,以黃河濕地為代表的地質景觀,特色的甘谷土豆、漿水面等食物,以及以剪紙、皮影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這樣的環境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不受約束地自由探索、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天性。此外,鄉土教育資源還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三觀。鄉村地方文化和傳統價值觀具有獨特的特點,通過接觸和了解這些鄉土文化,幼兒可以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應合理利用鄉土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教育內容。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利用鄉土教育資源,設計具有鄉土特色的活動和教學內容。
1 鄉土教育資源概述
在幼兒園教育中,鄉土教育資源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首先,鄉土教育資源能夠讓幼兒深入了解和感知自己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幼兒可以增強對地方特色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對自然和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其次,鄉土教育資源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民俗習慣和傳統文化方面,可以組織幼兒參觀當地的廟會、民俗活動,了解傳統節日的歷史和意義。通過幼兒積極參與和親身體驗地方民俗文化來培養幼兒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通過與他人合作參與鄉土教育資源的探索和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1.1 拓展幼兒教育內容,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教育需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緊密配合,做好幼小銜接,整合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幼兒全面發展塑造良好環境。鄉土教育資源對于地處農村的幼兒園來說,是彌補城鄉教育資源差距的重要依托。對幼兒來說,鄉土教育資源是幼兒成長路上寶貴的財富。不同地區擁有各自豐富的鄉土資源,鄉土資源充實且表現出明顯差異化。幼兒教師充分挖掘區域鄉土教育資源,并將其與幼兒日常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可拓展幼兒日常教育內容,豐富幼兒見聞,發展幼兒綜合素養。
1.2 打造特色幼兒教育體系,發展園本課程
現階段幼兒園課程依托國家有關規定及政策扶持而打造,基于幼兒所處環境及地區教育資源來綜合擬定,需要考量幼兒發展實際訴求,兼顧家長、教師、社區、幼兒等多方主體。自從教育部下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后,國內大部分地區幼兒園課程向著鄉土化發展,鄉土教育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鄉土教育資源成為現階段幼兒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要載體。由此來看,鄉土教育資源對幼兒園教育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顯著推動園本課程的創新發展。
1.3 助力幼兒了解家鄉文化,激發文化自豪感
幼兒從出生到成長,在家鄉度過寶貴時光,受限于自身認知水平,幼兒對家鄉的民俗文化、風景名勝等感知不夠深刻。幼兒教師需要引入鄉土教育資源打造優質幼兒日常教育活動,為幼兒創設生活情境,開展多樣化教學與實踐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幼兒參與,親身實踐感知家鄉文化。教師還可舉辦鄉土教育教學類活動,與日常教學內容緊密銜接,在幫助幼兒增長見聞的同時,促進幼兒對知識遷移應用的能力。
2 運用鄉土教育資源開展幼兒教育的路徑
2.1 融入鄉土元素
利用鄉土教育資源進行幼兒活動環境設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鄉土教育資源豐富多樣,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將幼兒園的教學活動與當地的文化、風俗緊密聯系起來。幼兒可以更加主動地融入環境中進行探究和體驗,在思考中獲得知識,培養他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時,需要注重課程與環境的融合,創設“鄉土化”的學習環境。為幼兒營造一種鄉土感,讓他們更容易融入學習氛圍。教師應結合當地的鄉土特色,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可結合甘谷縣的特色彩陶文化、紅色文化等,塑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學習氛圍。在活動環境的設置中,教師可提供具有鄉土特點的材料,如高粱稈、木頭、沙子、刨花等。這些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探索和學習。通過與這些具有鄉土特色的材料互動,幼兒能更好地了解和體驗家鄉文化,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驗。
2.2 結合鄉土資源設計活動主題
教師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時,應充分結合當地的鄉土特點進行主題活動的策劃和設計。通過利用多樣化的場地和實物資源,如甘谷漿水面、剪紙、皮影、紅軍長征紀念館等,與幼兒園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舉辦各種創新主題活動,開拓幼兒眼界,使幼兒在活動中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并對鄉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認知。如漿水面體驗活動,教師為幼兒介紹漿水面,讓幼兒了解其歷史和制作過程,幼兒可以動手參與,體驗制作的樂趣;提供剪紙紙張、剪子和模板,引導幼兒根據模板進行剪紙創作。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個性化創作,展示他們的剪紙作品;組織幼兒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了解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和紅軍在甘谷縣的重要地位。在參觀過程中,教師積極與幼兒互動,善用鄉土紅色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參觀后,可以組織幼兒進行簡單的繪畫或手工藝活動,表達對紅軍的敬意。
2.3 依據鄉土資源設計主題區域
教師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應靈活組合教育內容,設計具有特點的區域背景,充分結合鄉土教育資源。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民間藝術等元素,豐富幼兒藝術課程內容,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設計主題區域環境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進行合理布局。例如,設置自然、動植物、地理、民俗等方面的展示和活動區域,讓幼兒在各個區域中感受當地的鄉土特色。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主動運用所學知識,積極動手動腦,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各種活動。如自然探索區、歷史文化區、民間藝術區、傳統節日區、地方特色區等,打造各種別樣的主題區域,將幼兒一日教育活動同這些主題區域緊密結合,豐富幼兒教育活動內容。以自然探索區為例,可將其命名為“家鄉的春天”,對該區域進行主題環境設計,旨在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和體驗當地的春天景色、植物生長和家鄉特色。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和教學安排,教師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和自然環境的關注。在該區域的設計中,教師帶領幼兒共同設計一個自然角,利用植物、花卉、昆蟲、模型等道具,模擬出家鄉春天的自然景觀。教師引導幼兒進行討論,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還可以安排幼兒到戶外活動感受家鄉的春天,觀察植物、動物等,并收集素材,用于自然角的布置,親身體驗春天的美麗,促進幼兒從小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
3 利用鄉土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的策略
3.1 深度挖掘鄉土教育資源,提升資源利用率
鄉土資源包括豐富的內容和生活實際,如自然環境、民間文化、地方傳統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有效地培養幼兒的探知興趣和認知水平,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大自然環境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季節變化帶幼兒感受自然環境,如春天的花開、夏天的綠意、秋天的豐收、冬天的雪景等。在這些活動中,幼兒能夠親身體驗大自然的魅力,觀察生態系統的運行,了解植物和動物的生長和變化。這既有助于促進幼兒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融合,也能激發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常規地方鄉土資源蘊含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包括建筑風格、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等。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文化元素,貫穿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
以甘谷縣鄉土教育資源為例,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當地的鄉土教育資源,提升資源利用率。在幼兒園的教室或活動區域,設立一個彩陶文化主題墻面,展示彩陶的歷史、技藝、樣式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圖片、文字、模型等形式,使幼兒能夠直觀地了解彩陶文化。組織幼兒參加彩陶制作體驗活動,邀請當地的彩陶藝人或老師親自指導,教授幼兒制作彩陶的基本技巧,讓幼兒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彩陶作品,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等。
3.2 活用鄉土教育資源,滲透德育教育
鄉土資源不僅包括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還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精神,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教師應整合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將鄉土文化資源引入日常教育活動,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并通過這些鄉土教育資源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蛘咄ㄟ^問答、討論等方式,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和表達,培養他們的歷史意識和文化素養。其次,教師可以挖掘當地的民間藝術、民間傳說、傳統節慶等民族文化資源,整合成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
以甘谷縣擁有的鄉土教育資源為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在手工課或者戶外活動課上選擇一個或者多個本土教育資源,圍繞這些鄉土教育資源對幼兒開展日常教育活動,滲透德育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如在手工課上教師可以甘谷縣特色剪紙為切入點,活動目標為培養幼兒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教師向幼兒介紹甘谷縣特色剪紙的背景和歷史,并展示相關的圖片、視頻或實物,激發幼兒的興趣;與幼兒一起觀察剪紙的特點,如線條、圖案、顏色等。教師向幼兒展示一些簡單的甘谷縣特色剪紙樣板或模板,解釋剪紙的基本技巧和步驟,引導幼兒學習如何使用剪刀剪出不同形狀的圖案。在實踐環節,教師將幼兒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分發剪紙工具和彩色紙張,并提供甘谷縣特色剪紙的模板或樣板供幼兒選擇,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每個小組完成剪紙作品后,教師組織幼兒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可以給予幼兒一些貼紙或小獎品作為激勵,鼓勵他們繼續學習和嘗試剪紙藝術。
3.3 引入鄉土教育資源,拓展課內外教學內容
鄉土教育資源是地方特色文化、歷史、自然等方面的有形和無形資源,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善用鄉土教育資源,將其融入幼兒園教育,可用于拓展課內教學內容,提高教育質量。鄉土教育資源豐富、趣味性十足,相比課內教材更貼近幼兒生活。通過引入這些資源,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同樣以手工課為例,教師可引入甘谷皮影作為拓展教學資源,既能豐富幼兒手工課教學內容,又能引導幼兒動手實踐來親身體驗鄉土特色。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它可以通過一個有趣和引人入勝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藝術鑒賞能力以及劇本創作和表演的技巧。以下是一個基于甘谷縣特色皮影戲的日常教學活動的設計,活動名稱為“從影子中學藝術:甘谷皮影戲體驗”。教師通過視頻或者實物展示向幼兒介紹皮影戲的歷史和甘谷縣皮影戲的特色,展示一些基本的皮影戲表演技巧,比如操縱皮影人物、調整光源等。在實踐環節,教師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要求每組學生選擇一個中國傳統故事或者他們自己創作的故事,然后根據故事內容設計和制作皮影戲的角色和場景。最后要求每組學生用他們制作的皮影人物和場景,表演他們選擇的故事。
3.4 拓展幼兒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層次
利用鄉土教育資源,改變一成不變的幼兒教育形式,可以讓幼兒在充滿趣味性和地方特色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教師應注重激發幼兒參與日常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使幼兒成為這些教育活動的主角,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基于甘肅甘谷鄉土教育資源,可有效拓展幼兒教育形式,如舉辦主題活動,根據甘谷的鄉土文化特點,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主題活動,依托甘谷紅軍長征紀念館及對應的革命故事,在建軍節前后開展紅色文化周活動。
教師講述簡化的紅軍長征故事,讓孩子們了解這段歷史。故事的內容要符合孩子們的認知水平,語言表述要生動有趣。在園內組織“小紅軍的長征”細化活動,設計小游戲,模擬長征過程中的一些環節,比如翻雪山、過草地,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體驗困難,培養他們的毅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持續為學生灌輸與甘谷縣紅軍長征紀念館相關的史實,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教師在手工課上指導孩子們制作紅星帽子、紅領巾等具有紅軍元素的手工藝品,讓孩子們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加深對紅軍的印象;學唱一些紅軍歌曲,比如《紅星閃閃》《我是一個紅軍戰士》,通過歌曲表達對紅軍的敬仰和懷念。
3.5 巧妙設計材料,打造特色園本課程
相比室內活動,幼兒更喜歡各種戶外自主游戲。鄉土資源可以為幼兒的戶外活動提供豐富的游戲素材,將鄉土資源作為游戲素材應用于幼兒戶外自主游戲中,既豐富幼兒游戲的形式,又能夠使他們更快地進入游戲狀態。教師可充分利用甘谷鄉土教育資源,為幼兒巧妙設計材料,打造特色園本課程。
如教師可利用甘谷社火,打造名為“甘谷社火:歡樂的民間藝術之旅”的特色園本課程。第一周教師主要通過故事引導、視頻播放、圖片展示等方式,向幼兒介紹甘谷社火,使幼兒直觀地感受社火的歡樂氣氛和豐富多樣的形式。在接下來的四周時間內,教師帶著幼兒學習社火的各種形式。第一,學舞龍燈。制作簡易的龍燈模型,教幼兒舞龍的基本步伐,培養他們的節奏感。第二,學踩高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幼兒體驗踩高蹺的樂趣,提高他們的平衡能力。第三,學跑旱船。組織幼兒模擬跑旱船的活動,讓他們在合作中體驗集體的力量。第四,學扭秧歌。學習簡單的秧歌舞步,讓幼兒在跳舞中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這個課程結合了甘谷民間藝術的元素和幼兒園的教學需求,讓幼兒在參與和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4 結語
將鄉土教育資源融入幼兒日常教育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同時傳承地方文化,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教師需在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和利用鄉土教育資源,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創設地方特色的學習環境、開展實地考察和社區合作等方式,讓幼兒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自然地接觸和了解鄉土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幼兒提供一個全面、有趣、貼近生活的教育體驗,為幼兒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鄉土教育資源在農村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1270。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