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彬
(貴州財經大學)
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力,適應市場變化的重要手段。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市場和消費者,才能提高企業的利潤率和市場占有率。具體體現為創新可以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同時,還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利潤率。此外,企業創新還可以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通過創新,企業可以帶動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從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總之,企業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力、適應市場變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企業應將創新作為重要戰略,不斷加強創新能力,以適應市場競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高管作為企業的主要管理者,在企業日常運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研究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行為,對提高企業的創新活動,加快轉型增強長遠發展后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中,受任期限制、激勵機制等影響,管理層短視現象時有發生,管理者為了滿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實施的企業決策,往往會抑制企業的創新活動,進而影響企業價值。已有研究普遍將管理層短視特征作為中介變量,本文將其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進行直接研究,對豐富管理者短視與企業創新的研究體系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幫助企業抑制管理層短視主義,加強創新活動,從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管理層短視的研究
管理者短視行為起源于公司的委托代理理論(Berle&Means,1932),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函數不一致[1],管理者往往更傾向于選擇短期投資,從而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市場上活躍的投資者也更加傾向于夸大對短期業績的關注[2](Lundstmm,2002),從而加劇了管理者短視行為的發生。如何緩解管理者短視行為對企業長期發展的不利影響,已成為企業所有者和投資者密切關注的話題。已有研究主要是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來討論:從企業內部角度出發,機構投資者持股、薪酬激勵以及獨立董事的監管均顯示出對管理者短視的有效治療與緩解[3][4][5][6](Bushee,1998;C heng,2004;Osma,2008; 范海峰等,2013); 從企業外部來看,主要是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通過各種宏觀政策進行調控,鼓勵企業進行長投。
2.企業創新相關文獻
企業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對于企業的發展和競爭優勢的獲得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創新受到企業層面、市場層面和宏觀制度層面等[7](賀劼等,2018)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層面的因素包括企業所有制、高管特征和治理結構等[8][9][10](Lin et al,2010;張圣利等,2021;鄭毅等,2016);市場層面影響創新的因素主要包括分析師關注、銀行業競爭以及風險投資等[11][12][13](秦建文等,2022;段超穎等,2022;李西文等,2022);宏觀制度層面影響創新的因素主要從政府實行政策的跨度和穩定性、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等外部政策著手研究[14][15](曲麗娜等,2022;劉洋,2021)。總之,企業的創新活動受企業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分析有關企業創新的問題時,應進行更多元化、細致化的研究。
根據高階梯隊理論,管理者的認知能力、價值觀均會影響企業策略的制定,從而影響企業的價值和未來發展。管理層短視主義源于社會心理學的時間導向理論,即管理者以短期時間為導向,傾向于關注眼前利益,反映其對短期盈余的偏好。由于管理層決策視域較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更偏好于選擇短期內即可獲取較大利潤的投資項目、縮減長期項目的投入資金,進而在短時間內達到財務績效最大化的目標。而長期投資活動的周期長、不確定性較高,并不能使企業在短時間內獲得較高的盈利績效。相反,前期投入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反而增加了折舊以及攤銷費用,反映在報表項目上會使得企業的盈利水平降低。企業創新是一個需要持續資金投入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以維持研發活動。因此,短視的管理者會利用其管理地位,使得企業的投資決策傾向于其偏好,縮減企業的長期投資資本,進而抑制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此外,管理層短視還可能來源于外部壓力,即投資者短視。短期投資者決策行為偏好于較短的持股時間,也就是短期盈余,管理層可能會通過制定短期決策以迎合投資者的短期利益,從而損害了所有者權益并影響了公司的長遠發展。這類現象的產生,主要源于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導致的信息不對稱,處于信息劣勢方的所有者無法有效地預知和觀察經營者所做出的決策行為,從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遭受了利益損失,企業的所有者以及委托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理成本以解決這類問題。但是,由于管理層短視的存在,不僅沒能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反而還激化了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使得雙方之間的利益沖突更進一層,最終進一步約束了企業的創新發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H1:管理層短視會抑制企業的創新活動。
本文以2013—2022 年所有A 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為使研究結果更加準確,本文對原始數據進行了如下處理:剔除了金融保險類及ST 類上市公司的數據;剔除缺失核心變量數據的公司樣本。經處理后最終得到3675 家公司的連續十年的數據,共22 761 個觀測樣本。另外,為了避免界限值對實證結果的不良影響,本文對連續變量進行了1%及99%的縮尾處理。本文所使用的全部數據均源于CSMAR 數據庫,并用 Excel 和Stata17.0進行數據處理和實證分析。
1.管理者短視的衡量
參考李倩茹等(2022)的研究,對上市公司年度報表中管理層討論與分析(MD&A)的內容進行“短期視域”種子詞集的詞頻統計,將統計得到的詞頻總數除以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總詞頻數的比例乘以100,得到管理層短視的指標數據[16]。該指標值越大,說明管理層的短視程度越高。
2.企業創新的衡量
創新投入源于領導層的決策,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所以,本文以創新投入作為衡量企業創新的指標,將研發支出除以營業收入,得到企業創新指標數據。
3.長期投入
企業長期投入主要是資本投入,指的是企業不準備隨時變現,持有或使用時間超過一年(不含一年)的資產。本文以企業購入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的支出總計取對數來衡量企業的長期投入程度。
4.控制變量
綜合以往企業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本文選擇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固定資產占比、企業現金流、產權性質、企業年齡、獨董比例等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此外本文還控制了年度和行業固定效應,表1列出了變量具體界定。

表1 變量的具體界定
為分析管理層短視(Myopia)對企業創新(RD)的影響,構建實證模型(1)如下:
上式中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創新,解釋變量為管理層短視,模型中增加了行業和統計年度固定效應,回歸在企業層面進行了聚類。
對實證模型中有關核心變量和控制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所得結果如表2 所示:
在所有變量中,創新投入(RD)和長期投入(LTC)的標準差較高,表明上市公司之間對創新的重視程度、創新戰略、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和執行存在較大差異,且企業在長期資本投入上存在較大的差異;管理層短視指標(Myopia)的最大值為3.332,最小值為0.521,均值為2.221,表明受市場競爭環境、績效考核體系、投資者壓力、管理層個人特質、企業文化等的影響,管理層短視主義現象較為明顯,偏好投資于短期項目。此外,企業規模(Size)的標準差為1.258,表明上市公司在規模上存在較大差異。
根據本文主要的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基準模型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模型(1)結果如表3 的列(1)所示,得到管理層短視對企業創新的回歸系數為-0.450,并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管理層短視確實會顯著抑制企業的創新活動,假設H1 得以驗證。
為了使研究結論更加可靠,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對上述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
1.更換被解釋變量
為檢驗基準回歸模型結果的可靠性,采取更換被解釋變量的方法重新度量企業創新程度,借鑒胡國柳、趙陽等的研究成果,以企業創新支出總額與期末總資產之比來衡量創新投入(RORD)[17],結果如表4 列(1)顯示,回歸系數為-0.004,并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原回歸模型結果可靠。

表4 穩健性檢驗
2.個體固定效應
運用個體固定效應對模型是否存在遺漏變量問題進行檢驗,結果如表5 列(1)顯示,回歸得到管理層短視(Myopia)的回歸系數為-0.931,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原回歸模型不存在遺漏變量偏誤的內生性問題。

表5 穩健性檢驗
3.考慮被解釋變量截斷點特征
由前文表2 描述性統計可知,創新投入取值區間在[0.020,38.020]之間,考慮到普通回歸無法準確估計截斷點或極值附近的因變量取值而產生偏誤和不穩健的結果,因而通過Tobit 回歸模型對因變量進行截尾處理,來使研究結果更加穩健。結果如表6 列(1)顯示,回歸得到管理層短視(Myopia)的回歸系數為-1.268,具有1%的顯著性水平,實證結果得到進一步檢驗。

表6 穩健性檢驗
由于管理層短視而過于追求短期效益,會對企業的長期投入決策產生不良影響,從而使得管理者更傾向于投資周期短、利潤高的項目,減少對于不確定性高的長期性項目的投入,尤其是會削減風險性大的研發性投入,最終抑制了企業的創新性活動,對企業的競爭力以及未來發展潛力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針對“管理層短視——長期投入減少——抑制企業創新投入”的傳播路徑,在主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模型(2)如下:
上式中,核心被解釋變量為長期投入(LTC),解釋變量為管理層短視,同樣,模型中也增加了行業和統計年度固定效應。結果如表7 列(1)顯示,管理層短視對長期投入的影響系數為-0.315,具有1%的顯著性水平,表明管理層短視對長期投入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表7 機制檢驗
本研究圍繞管理層短視與企業創新的主題,以2013—2022 年A 股剔除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有關數據為樣本,對管理層短視影響企業創新及其作用機制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管理層短視會抑制企業的長期資本投入,進而對企業的創新活動產生不利影響。管理層的短視主義使得企業資金更多投資于短期項目,并且縮減對期限長、不確定性高的資金項目的投入,包括企業的長期投入,這是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必要條件,從而會抑制企業創新。
經過上述分析可知,管理層短視主義會抑制企業的創新。因此,企業所有者需要密切關注管理層短視主義對企業創新造成的不利影響,盡可能降低管理層短視對企業長遠發展帶來的損害。
第一,企業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層薪酬激勵方案。管理層往往由于自利性而不愿投資于長期項目而抑制企業創新,企業需要不斷完善薪酬激勵機制,從而有效抑制管理層的短視行為。若管理層能獲得較高的報酬以作為對企業創新的激勵時,其與股東之間會產生利益趨同,即都以實現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價值最大化為目標。這樣的股權激勵機制能夠有效緩解委托代理問題,提高管理層投資于長期項目的意愿,進而促進企業創新,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企業要健全內部監督機制。一方面,要完善董事會結構并發揮獨立董事作用,從而提高其對管理層的監督作用。另一方面,要保持監事會的獨立性,建立監事會、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三方相互制約的內部治理機制,阻斷三方之間的利益鏈條,最大限度發揮三方的監督效力,進而有效遏制管理層短視主義,最終優化企業的投資決策,提高企業研發等長期投入。
第三,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提高企業創新的積極主動性。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創新能力,各企業也順應國家政策,紛紛加大了創新投入,但隨之而來的與專利權相關的爭議或沖突以及搭便車等現象逐漸增多,這嚴重打擊了企業投入創新的主動性。因此,國家要依據當前我國國情,健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強化監督管理環節,使之有法可依,從而有效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增強對專利權等研發成果的保護,提升企業的研發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