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震



隨著秋風的吹拂,紫金山麓的林木仿佛遵從一道口令,漸漸褪去渾然一體的綠色,顯露出不同的色彩。梧桐樹闊大的葉子由青綠轉為橙黃,陵園大道和美齡宮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
進入初冬,層林盡染,季節為梧桐樹葉再次加重油彩。紫金山胸前,由陵園大道和美齡宮組成的金色項鏈愈發美艷,讓人不由得驚嘆:好一條碩大的項鏈!好一枚美麗的綠寶石!好一座精美的美齡宮!
當年為孫中山從北京歸葬南京舉行奉安大典而修筑的陵園大道,走向恰如紫金山胸前的項鏈,而美齡宮則是項鏈掛墜上那顆瑰麗的寶石。大道兩旁和美齡宮周邊栽植的法桐賦予這枚項鏈鮮活的生命,使之隨著季節的變化變換著不同的色彩。近一個世紀過去,當年幼小的梧桐已成為參天大樹,與周邊其他雜樹形成鮮明的對比。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航拍技術的普及,人們以鳥的視角背負青天俯瞰大地的美麗。因此,由陵園大道和美齡宮構成的紫金山項鏈,一到秋天總是年復一年地驚艷著網絡。
前不久,我的老戰友、江蘇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范欽堯先生發在朋友圈的一組美齡宮航拍照,又一次贏得網友的圍觀,也促成了我再訪美齡宮。
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先生曾稱贊宋美齡為“亂世美人”。被司徒雷登譽為“遠東第一別墅”、承載這位美人傳奇故事的美齡宮,又何嘗不是一位歷經亂世滄桑的“美人”呢!
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全國多地住過很多別墅,獨獨坐落在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旁的美齡宮是他們的最愛。
作為南京最具影響力的民國建筑之一,美齡宮并不屬于宋美齡所有,產權是民國政府的。1931年,別墅動工興建時,原定為“國民政府主席官邸”。因1934年落成時,蔣介石已經不再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便依地名改稱“小紅山官邸”,作為國民政府高級官員晉謁中山陵時的休息處所。蔣氏夫婦入住后,民間便稱之為“美齡宮”。后來,民間賦予的這一稱謂蓋過了官方的正式名稱,以至于正式名稱反倒鮮為人知。
為何稱這座別墅為“美齡宮”呢?難道只是因為宋美齡住過嗎?如果這樣認為,似乎有些說不通。因為宋美齡住過的別墅多著呢,僅在南京,就還有兩處。一處是抗戰前日常住宿的黃埔路憩廬,一處是用于休閑度假的湯山溫泉別墅。這兩處及其他地方的別墅都沒被稱作“美齡宮”。
有民國建筑研究專家認為,這座別墅蘊含著蔣介石對宋美齡的一番深情。
1929年,宋美齡與蔣介石參加孫中山奉安大典,途經小紅山一帶時,見環境清幽、地勢甚佳,便提議在這里建造別墅,供謁陵休息之用。夫妻二人心有靈犀,蔣介石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在孫中山安葬妥當的次年秋,蔣介石便向陵園管理委員會提出此議。1931年春,趙志游開始設計主席官邸。是年冬,建設工程全面鋪開。
建成后的別墅是一座處處體現女性特征的“鳳宮”。環繞琉璃瓦屋頂的一千多個勾頭滴水上,都雕有一只展翅的鳳凰。屋檐下的柱頭上,是一排鮮艷奪目的鳳翎圖案。二層名曰“觀鳳臺”的南陽臺,每一根漢白玉欄桿都雕刻著形態生動的鳳凰。這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
不僅如此,觀鳳臺周圍的漢白玉欄桿為34根,環繞別墅的燈柱也是34根。這個數字正暗合宋美齡的芳齡。1897年3月5日,宋美齡在上海出生。1931年動工建造別墅時,宋美齡的芳齡正是34歲。
樓內的功能分布,也以女主人為尊。如主臥室按照宋美齡的風格布設,而次臥室才體現蔣介石的特色。再如,女主人的貼身女秘書在二樓有帶獨立衛生間的專屬秘書室,這超高待遇也是有別于通常秘書住地下室秘書間的安排。
從空中俯瞰,陵園大道與別墅周邊的梧桐樹圖案形如一串碩大的項鏈,覆蓋著綠色琉璃瓦的別墅,恰如項鏈上精美的掛墜。
別墅由宋美齡提議修建,布設體現了以女主人為尊,細節運用了宋美齡個人元素,陵園大道與別墅周邊的梧桐樹又構成碩大的項鏈。由此,我猜想:這幢別墅是蔣介石送給宋美齡的禮物,稱之為“美齡宮”再恰當不過了。
聳立在小紅山山頂臺地的美齡宮,是一座采用中國傳統大屋頂的三層重檐山式宮殿,在極富民族氣韻的同時,也頗具歐美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耐火磚外墻、大面積落地鋼窗,既富麗堂皇,又奢華低調。
美齡宮上千平方米的彩繪中,有的出自名家之手,這在眾多民國建筑中絕無僅有。工筆大師陳之佛不僅為美齡宮內部裝飾出謀獻策,還親自動手。經確認,別墅南部裙檐天花板的綠底云雀瓊花圖案,就出自陳之佛之手,被視為美齡宮建筑設計的精髓。
對美齡宮的設計與建設,當局可謂高度重視。著名建筑師、時任南京工務局局長趙志游親自出馬設計。據說,趙志游是蔣介石的遠親。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從歐美留學歸國的建筑師將傳統建筑形式和新興建筑材料結合,開創了中國建筑史上獨樹一幟的民國建筑一派,典型特征就是“穿西裝戴瓜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代表了民國建筑的最高成就,美齡宮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完美作品。
美齡宮是南京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的別墅。建筑四周林木蔥蘢,終年百花飄香。無論是從建筑規模還是精美程度,又或是從所處位置來看,司徒雷登譽其為“遠東第一別墅”都不算過譽。
美齡宮主樓共四層。地面第一層主要為配套服務用房。
第二層主要是會客室、起居室,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臥室就設在這層每天迎接朝霞的東側。穿過大廳,直達的“凸”字形平臺就是著名的觀鳳臺,如今是游人茶飲小憩、欣賞自然景觀的絕佳之處。
第三層設有陳設考究的會客廳。為表達親近之意,蔣介石喜歡在三樓的私人用餐室宴請高級軍政要員。三樓會客廳后來改為祈禱室,謂之“基督凱歌堂”。所謂“凱歌”,一是指讀《圣經》的聲音悅耳動聽,二是慶賀抗戰勝利,還都南京。如今,蔣介石1947年11月親題的“基督凱歌堂”匾額還掛在三樓原來的地方。凱歌堂曾出現在很多名人的回憶中。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就清晰地記得,幼時曾隨母親來參加過禮拜。
游覽美齡宮,最不能錯過的是地下室,因為這里真實而完整地呈現了“大人物身邊小人物們”的世界?,F今的警衛室、秘書辦公室等,都是按照1931年的設計平面圖還原的。
作為孫中山陵寢所在地的紫金山,是當年民國首都的一塊風水寶地。欲與中山先生為鄰的當然不唯蔣宋夫婦。這一時期,美齡宮不遠處還建有一個達官貴人的別墅區,叫陵園新村。汪精衛、張學良、何應欽、張治中、陳果夫等,都在其中有別墅。可惜,后來全部被日軍炸毀,只有美齡宮得以幸存。現在的美齡宮已被列為“國?!眴挝?。
作為一座知名的民國建筑,滄桑歲月不可避免地為其打上時代的印記。特殊時期,為避諱宋美齡的名字,一度將其改稱“梅嶺宮”。
前些年,臺灣作家白先勇游覽美齡宮,憶起當年宋美齡的綽約風姿,對比眼前人去樓空的景象,不禁感慨“宮花寂寞紅”。
如今,宋美齡的座駕—一輛別克轎車還靜靜地停在別墅門前,仿佛它的主人剛剛外出歸來。但是,它的主人永遠不會再來了。人們只能從“宋美齡與美齡宮文物史料陳列館”中想象一代美人的風姿了。
美齡宮,好一幅人與樹木合作繪就的美麗畫卷,時時展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如果沒有法桐的襯托,美齡宮的樣子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系江蘇省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