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遼南皮影是一種融合了遼南民族風情、宗教信仰及道德觀念的綜合藝術和文化表達方式,通過數字化保存使其特有的藝術價值重現輝煌與活力成為該領域的一個重大研究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文化雙創格局,為皮影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指引。
遼南皮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戲劇表演形式之一,因其表演需要用燈光照射獸皮產生剪影,伴隨著音樂和演唱講述故事,也被稱為“影子戲”或“燈影戲”。皮影戲可以看作電影或者動畫的前身,但現在皮影藝術逐漸走向衰落,面臨受眾群體單一、表現形式局限、傳播途徑老套、作品普遍缺乏保護、皮影形象與現代審美相悖、傳承方式單一等嚴重問題,這也是如今皮影戲想要適應快節奏的社會面臨的最大障礙。
皮影藝術發展現狀
1.皮影戲本身不適應現代社會
制作皮影需要雕刻和繪畫,制作過程煩瑣、時間較長且成品不易保存。由于遷徙或者保管不善等原因,許多珍貴史料已經丟失。此外,皮影戲是平面藝術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太適合人多的場合,其在古代多用于祈福拜神等宗教活動,表演曲目和內容多與神靈有關,不適合現代社會。
2.皮影市場的衰敗與民眾思維的開化
在古代社會,人們主要通過戲劇和皮影戲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然而在新媒體時代,電影與短視頻的普及使人們的娛樂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互聯網將觀影人群分流,留下的皮影戲受眾群體變成了年邁的老人,而年輕群體忙于工作和學習,休閑活動也趨于緊張,更喜歡體驗方便、快捷、高效的事物。現代科技催生的電影和電視利用視覺影像和鏡頭組接,在銀幕上創造出聲畫合一的藝術形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逼真的特效迅速吸引了觀眾的視線,而內容陳舊、節奏緩慢、劇目老套的皮影藝術逐漸被大眾遺忘。
3.受眾群體單一
當前,接觸皮影戲的人主要是皮影藝人、皮影戲傳承人以及業余愛好者,很多年輕的傳承人不得不面臨現實的生存問題,從而難以長時間從事皮影創作,表演皮影的專業劇團更是寥寥無幾,導致皮影戲出現了傳承困局。脫離時代的發展也使皮影戲的青年觀眾越來越少,受眾群體的單一導致很多人不熟悉它。遼南皮影在市場中存在區域性特征,難以吸引新的受眾群體。
4.表現形式單一
近年來,遼南皮影的創新方式主要集中在劇目的選擇以及皮影造型的演變和分化上,但表演形式仍以實景演出為主,演出環境和演出時間有一定的限制。
皮影藝術的保護傳承現狀
在數字化和技術共存的時代,遼南皮影的傳承仍然采用師徒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的傳統方法,而遼南皮影有上百種,想要全部傳承下來非常困難,因此后繼者少之又少。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應用錄像、文字、多媒體等數字化形式介入,對非遺進行系統化、制度化的建檔與記錄。這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成為保護我國文化瑰寶的重要一環,同時催生了中國非遺數字博物館、中國非遺網等平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非遺的保護,各項工作開展得都很深入細致,不斷增強了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皮影戲也在不斷嘗試與其他藝術形式或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例如與國內外民歌、古腔戲劇相結合,或者將皮影表演與動畫相結合搬到大熒幕中,給觀眾帶來了新奇的視覺體驗。
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由皮影衍生的文創產品,如皮影造型的書簽,以皮影角色為基礎的插畫、筆記本、臺燈等,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皮影藝術的發展,但業內普遍缺乏數字化傳承意識,大量皮影家族的后人對新技術的應用認識不足,在影像史料中很少有皮影完整制作方式的記錄,造成一定程度的失傳現象,更不用說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與宣傳,所以皮影文化的數字化傳承之旅任重而道遠。
遼南皮影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
首先,要對皮影藝術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和比較,發掘其豐富的文化意蘊與藝術表達方式,為傳承打好根基。在繼承傳統技藝與表演技巧的前提下,實現數字化革新與發展,具體包括對傳統工藝的革新,將皮影演出融入數字產業,豐富其文化價值和傳承方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在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新語境下,只有利用數字化手段,多維度地對遼南皮影進行保護和創新,才能使遼南文化的這一瑰寶真正“活”起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數字化保護成為當前最成熟的新型技術手段。
數字化傳承路徑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數字化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中國的影像史料記載方式興盛于改革開放之后,當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技藝和藝術的保存方式大多是傳統影像記載或者師徒相傳,這種形式在當代社會面臨諸多問題,無論是皮影藝術還是其他民間藝術,藝術載體和表現形式都比較單一,傳承人和從業人員也與現有的市場割裂開來。但是,現在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在市場上成功轉化并享有良好聲譽,主要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傳承,公眾可通過互聯網上的展示和傳播手段觀賞這些非物質文化和技術,而傳統技能、聲音、圖像、電影、音樂、視頻和文本也正利用數字手段和創新設計進行數字化整合、編目、存檔、展示和傳承,從而減少對傳統文化和技能的破壞。這將降低傳承和保存成本,同時增加可獲取性和傳播手段。
遼南皮影的數字化傳承過程分為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兩個部分。針對實物史料部分,要對各個時期的皮影形象紋樣、道具、樂器等進行信息采集,形成影像等資料錄,分門別類保存建檔,同時利用數字技術修復破損的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可以通過音頻記錄下來。數字化傳承可以讓傳統皮影藝術重新活過來,與時代接軌,利用現代科技保護和傳承,以互聯網為平臺豐富數字媒體,在虛擬空間中不斷挖掘藝術品的時空延展性。
皮影藝術與新媒體的融合
由于地域特征和獨特的藝術形式,遼南皮影的傳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今天,皮影表演能運用多種高技術將影劇的“前世今生”呈現給人們。例如,《霸王別姬》通過對皮影的重新創造,將項羽與虞姬的深情愛戀呈現在熒幕上,令觀眾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悲傷情境之中。
在新媒體時代,遼南皮影要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運用新媒介,以互聯網語言構建全新的虛擬文化空間,通過在線博物館等寓教于樂的形式突破交流屏障,通過短視頻平臺使人們仿佛親臨其境,感受皮影的風采。
遼南皮影藝術的創新性發展路徑
1.表演方式的創新
傳統皮影戲是指演員站在白幕后面,通過光線控制影子,伴隨著樂器演奏講述故事,惟妙惟肖,但是其觀演距離非常有限,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有必要在傳統演出劇目的基礎上,將皮影的演出技巧和現代燈光技術、多媒體技術相結合,豐富皮影戲的現代表達方式,增強皮影戲的影響力。
2.皮影形象的創新
皮影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其人物形象具有平面化、戲劇化、地域化的特征,展現出一定的時代審美意識,我們要將這種審美意識的時代特性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相融合,對其形象進行再設計。
3.皮影保存方式的創新
我國傳統的皮影制作材質通常是豬皮、牛皮、羊皮等,其中,牛皮是市場上使用最廣泛的材質。皮影制作工藝煩瑣,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雕刻等復雜的工藝過程,在傳播過程中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但是,新派皮影戲匠人會使用一些顏色鮮艷的塑料紙來代替原先的動物皮,雖然透光性變好了,但皮影戲失去了獨特的味道,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都會大打折扣。針對這樣的情況,建議對傳統皮影制作流程進行攝像記錄保存,并在后期進行數字化編輯。此外,皮影戲的表演劇目花樣繁多,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劇目已經面臨失傳,需要用數字化技術對其進行記錄保存,保障皮影戲劇目的完整性。
4.推廣平臺的創新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短視頻平臺(如抖音)蓬勃發展,已逐漸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學習之中。將皮影劇目進行數字記錄或制成動畫并在短視頻平臺上流傳,打破了傳統的皮影表演模式,使觀眾能在任何地方、任何地點看到皮影表演,進而更加喜愛“影子戲”,同時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
結 語
遼南皮影是東北人民共同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人文內涵,也是廣大東北民眾的精神財富。遼南皮影是東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文化,它特有的藝術價值也不應該在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中被埋沒,我們要在提倡藝術和科學相互融合的新情境下,給它灌注新的技巧和美學含義,讓它再次獲得生機。
作者簡介:嚴銀娟,女,漢族,湖北孝感人,湖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