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云,劉一浩,薛春紀,王 瑞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a.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b.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3)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便十分重視地質事業,從1950年2月開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發出了“開發礦業”的號召[1],至今我國發展地質教學育人事業已有70余年的歷史。但如何培養能夠擺脫我國礦業“卡脖子”困境的地質人才,仍是新時代全國地質院校共同面臨的難題,也是黨中央向全國地質院校提出的要求和希望。要想破題就必須追本溯源,回到探索如何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課題中去。野外實踐是地質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2017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中國地質大學周口店實習基地時便向地質野外教育提出了殷切希望。近年來關于思政教育的探索往往聚焦室內課堂理論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結合[2-4],但針對野外地質實踐過程中如何有機融入思政教育還缺乏探索和實踐。本文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博研究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野外實踐為實際案例,從專業素質培養、民族文化調研、生態文明建設三個角度深度探索和剖析地質學野外實踐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見表1),以期為野外實踐思政育人提供有益借鑒。
表1 新疆野外實踐育人素材一覽表
地質學作為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主要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與其他理工類學科不同,地質學更注重將課堂搬到自然中去,野外實踐是該學科必要的教學環節,不僅是學生提升技能的重要途徑,還是突破地質學思政建設瓶頸的有效切入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5]若僅是在野外實踐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內容,則很容易造成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難以形成育人合力。因此,如何使野外實踐與“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向同行是地質學教學育人領域中最核心的命題[6]。
我國西部的發展事關國家發展整體水平,事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2020年7月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118名畢業生回信,充分肯定了他們扎根邊疆基層工作的人生選擇,為地質能源類畢業生服務國家能源戰略需求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調。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供給地,是“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最后一站,也是同中亞地區國家交流的重要門戶。在自然資源方面,新疆天山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金屬礦產資源產地,能源資源和金屬資源在全國占有較大的比重。有色金屬礦產位居全國前列,主要有銅、鎳、鉛、鋅、鋁等,主要特點是分布廣、規模大、伴生礦多,具有較高的綜合開發潛力和經濟價值。在民族文化方面,新疆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地,目前共生活著56個民族,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等民族。各民族主要使用10種語言和文字[7],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征,是研究我國多民族文化起源和發展的理想場所。因此,優渥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使新疆成為探索地質學野外實踐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途徑的理想場所。
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地質學人才是地質院校的首要任務。然而,近年來高等教育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常各行其是,因諸多因素導致思政育人內容枯燥,難以激起學生真正興趣,無法真正起到引領作用。將地質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地結合,實現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充分調動和發揮專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這不僅是新時代對地質學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地質學野外實踐的艱苦工作環境,是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品質的有利場所,相對匱乏的物質條件能褪去學生的稚氣,打磨學生的銳氣,提升學生的勇氣。野外實踐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野外場景是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技能的天然書本,是開展野外認知實踐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在野外實踐過程中,有機地融入思政育人的內容,用地質現象授理論,用典型事跡講精神,用實際成長談蛻變,將理想信念和使命擔當從抽象的“天邊”拉回到具體的“身邊”。在專業教學的同時有機地融合思政育人內容,思政育人不但不會擠占專業教學的時間,反而能成為野外實踐中的“點睛之筆”,真正做到“專業不減量,育人提質量”[8]。
要想提高野外實踐育人的質量,就必須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成立臨時黨支部是實施野外實踐育人的重要切入點,也是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黨基本理論的立足點。臨時黨支部由帶隊教師牽頭擔任黨支部書記,高年級研究生黨員擔任支部委員,共青團員作為黨支部入黨積極分子。將“兩學一做”常態化育人融入其中,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在野外堅持分組進行專業素質培養,定期集中開展“三會一課”,采取“集中學習+分組實踐”的學習實踐模式,對黨最新的理論成果,重大會議講話材料及黨章黨史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同時,組織支部成員重溫入黨誓詞,不斷加強成員個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暑期野外實踐期間,可充分利用七一建黨節和八一建軍節等重大時間節點,在支部內開展“我與黨旗合影”“我在黨旗下宣誓”等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主題黨日活動,讓鮮紅的黨旗飄揚在祖國的每一片土地上。此外,注重對實踐隊伍中非黨員的考察和選拔,為黨組織吸收優秀的發展對象奠定良好基礎。
1.在新疆開展野外實踐育人活動有利于樹立多民族自豪感。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9]。民族團結、共同繁榮是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大我”“小我”和“共同性”及“差異性”的關系,在野外實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是在新疆地區開展野外實踐活動的特色育人方式。與內地地質院校野外實踐不同,作為本次教學和育人地點的新疆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包括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及回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具有獨特的地域人文特色。在新疆哈密市開展野外地質實踐,駐扎在最基層的村鎮,下沉基層為實地走訪調研當地民風民俗創造了理想的條件,與最淳樸的少數民族居民同吃同住,有助于了解和認同多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差異。
2.在新疆開展野外實踐育人活動有利于培養愛國奉獻精神。新疆往往因為地理位置偏遠而不受高校畢業生青睞,存在人才和勞動力流失的問題。國家從宏觀層面上支持高校畢業生扎根西部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10]。在新疆開展野外育人活動過程中,以“西遷精神”和教育部提出的“西部計劃”為育人材料,引導學生放下“小我”實現“大我”,鼓勵學生扎根基層,為西部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3.在新疆開展野外實踐育人活動有利于激發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思想。祖國統一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內容,在新疆開展野外實踐育人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國家安全意識,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投入地質報國的征程中。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對新時代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希望,高校思政育人應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解決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矛盾,著力開辟“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嶄新格局[11]。要用“鮮活的生態治理案例”和“觸目驚心的環境破壞畫面”為學生上好生態文明教育課,把握生態文明基本理論,梳理生態文明知識結構體系,灌輸培養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根本準則,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同時更要注重人文底蘊的建立。
在野外地質工作的同時,要將專業教學與思政育人結合起來,野外地質工作中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更要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理念根植于學生心中,深刻地感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始終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新疆礦業開采發達并且十分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從礦床勘查到礦石開采再到礦山恢復的一套完整流程,在野外實踐過程中現場教學并積極引導學生下沉到各個環節中,臨時擔任礦山開采工程師及礦石選冶工程師等實際角色,將生產單位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專業教育的切入點,將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作為思政教育的立足點。同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了保護瀕危野生物種,在全疆多個地區圈定了野生動物保護區,例如國家野駱駝保護區等,這在無形中也引導學生在礦業經濟開發的同時要守住生態環境紅線,注重保護地球物種的多樣性。
野外實踐是地質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如何使野外實踐與“三全育人”同向同行,是廣大地質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本文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博研究生在新疆開展的野外育人實踐紀實為例,通過建立臨時黨支部、走訪調研民風民俗、現場教學下沉體驗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育人素材融入整個野外實踐過程中,使學生日學而不察、日用而不覺,達到潛移默化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