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蘭 林銀花 王鵬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由于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無法有效擴張市場,平均“壽命”只有2.5年,招工難、高端人才留工難、技術創新能力弱等原因,使得中小企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影響了其發展壯大。本文針對中小企業目前的現狀,分析并指出了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缺錢”、“缺人”、“缺技”、“缺市場”的“四缺”困境。同時為有效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本文根據國家的政策導向為中小企業指明了一條正確的賽道——走“專精特新”之路。
關鍵詞: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困境
一、中小企業的作用及其發展現狀
(一)中小企業的作用
在我國,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中小企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中小企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具有以下“56789”的特征: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目前有將近5000萬戶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數量已占全國工商登記注冊企業總數的99%。可見,中小企業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1、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無法擴張市場,“壽命”短。
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雄厚的資金實力,特別是近年來受到國際、國內局勢的影響,市場需求收縮帶來庫存積壓、應收賬款拖欠,導致中小企業現金流更加緊張,從而使得中小企業資金更加短缺。
同時,由于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無法有效擴張市場,平均“壽命”短,招工難、高端人才留工難、技術創新能力弱等原因,中小企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特別是近幾年市場競爭壓力的加大,我國的中小企業營業收入大幅下降,盈利能力直線下降,大批的中小企業出現了關門倒閉的情況,這讓生命力本就脆弱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短短的2.5年,近幾年的殘酷市場競爭以及新冠疫情使得很多的中小企業要么大幅收縮戰線,不敢擴張;要么直接關門倒閉,甚至有些直接“胎死腹中”,還沒真正營業就倒閉了。
2、中小企業招工難,留工難,高端人才嚴重不足。
“招工難、留工難”問題是中小企業的“頑疾”。由于各種原因,中小企業吸引人才困難重重。據相關調查,“求職者大多傾向于去大型企業工作,中小企業極度缺乏專業相匹配、有研發精神的科技型人才。”由于中小企業聲名不顯,主動投簡歷的高素質人才本身就少,而企業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人才,又被大企業輕易挖走。
另外,從我國每年一兩百萬人報考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可以看出,大家對于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報考熱情極其高漲。因此,中小企業很難招到優秀的人才。從而使得中小企業缺人、缺高端人才成為一種常態。
3、中小企業缺乏高端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
抑制中小企業發展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是中小企業缺乏高端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中小企業高端技術的匱乏、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技術創新能力弱是導致其無法生產出高端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中小企業尤其是規模以下小微企業基本沒有建立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生產及銷售的產品基本都是低附加值的“大路貨”,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
二、我國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中小企業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但是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狀況令人堪憂,面臨的問題眾多,具體如下:
(一)缺錢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資金與人才的困境是其發展過程中普遍面臨的難題。其中,缺錢是中小企業老板面臨的最頭疼的問題。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企業自有資金的投入,更需要打開外部資金的“輸血功能”。
企業的外部融資渠道包括債務融資渠道和股權融資渠道,傳統的債務融資渠道主要指的是銀行和信托等金融機構貸款;狹義的股權融資渠道主要指的是私募股權機構的投資。
目前傳統的債務融資中,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的貸款都需要中小企業提供足額的抵押物和擔保品。而中小企業本身企業規模小、固定資產少,使得其無法提供足夠的抵押物和擔保品,所以中小企業很難很難從傳統的融資渠道獲取資金;
另一方面,股權融資也同樣困難重重。由于私募股權機構的退出渠道為投資標的上市或被上市企業并購,因此只有符合上市或者有被并購的潛質的企業才能獲得私募股權機構的青睞。但是中國目前將近4600萬的中小企業絕大多數都達不到此要求,所以股權融資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也同樣是如同“水中月,鏡中花”可遇而不可求。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自有資金投入有限,外部融資渠道不通暢,從而使得中小企業缺錢成為常態。
(二)缺人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頑疾”之二:缺人。中小企業的人才困境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專業化人才不足,二是普通工人斷層嚴重。
(1)專業化人才不足困境
中小企業對一下二類專業化人才引進與培育存在困境。
一是高技能人才,創新型中小企業為了實現技術創新,需要大量高超技能人才。
二是創新領軍人才,對于大多數制造型中小企業來說,缺乏創新領軍人才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導致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2)普通工人斷層嚴重困境
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及人口結構的加速轉型升級,各行各業均面臨勞動力供給不足,人力成本不斷提高、普通工人斷層嚴重的困境。
首先,對于制造業中小企業來說,在我國勞動力總量不斷下滑的情況下,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快速崛起,用工需求不斷攀升,從而導致中小企業普通工人招工面臨巨大的挑戰。
其次,中小企業所處區域地理位置一般缺乏優勢,難以有效招收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員工。
最后,受企業規模、資本實力等方面的影響,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軟實力”,中小企業缺乏規范的人才培養體系及管理體系,更缺乏完整的人才培訓體系及人力資源培育體系,員工的后續培訓無法跟上業務發展的需要,從而容易導致員工能力的“青黃不接”。
(三)缺技術
據《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統計,2020年各類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8673.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15271.3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1.41%。而目前中小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平均不到1%。中小企業研發投入明顯不足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中小企業技術落后,核心技術極度匱乏,產品不能及時更新,進而影響中小企業產品的銷售及質量,最終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四)缺市場
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無法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由于其基礎薄弱、經營管理方式落后、抵御風險能力弱、員工流動性大等特點,使得中小企業經濟活力嚴重不足,虧損、倒閉、關停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由于中小企業“底子薄”,無法生產出質優價廉的高端產品,在市場中沒有議價能力,市場競爭力不強,從而導致其市場被大企業不斷“侵蝕”。
特別是對于制造型中小企業而言,制造業產業鏈長、環節多,各配套單元相互協同、相互制約。一個零件甚至一個工序將會影響到整個產品線其它零部件的生產,因此,國際國內的不可控因素導致的企業復工難的問題直接會影響到市場,導致市場總體需求急劇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其市場被大企業所占據。
三、破解中小企業發展困境之術——走“專精特新”之路
(一)“專精特新”的基本內涵及培育體系
1、“專精特新”的基本內涵
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簡稱為“專精特新”。
“專業化”——專注于自身的核心業務,提高自己的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的能力,真正為大項目、大企業和整個產業鏈提供元器件、零部件、配套服務和配套產品。
“精細化”——真正運用數字化管理技術進行精細化生產、精細化服務、精細化管理,以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產品并在細分市場中占據競爭優勢。
“特色化”——利用自身所擁有的特色資源,在弘揚傳統技藝和地域文化,采用獨特技術、工藝、原料或配方,研制生產具有地方特色或企業特色的產品。
“新穎化”——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培育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從而穩固占領細分市場。
2、“專精特新”梯度培育體系
“專精特新”是一個宏大的梯度培育體系。它是在國務院中小企業促進發展領導小組親自指揮下,由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大力建設的“百十萬千”工程。它包括四個層次的企業:即在2025年之前,培育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萬家“專精特新”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1000家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
(二)破解中小企業發展困境——走“專精特新”之路
面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國家為中小企業指明了一個正確的賽道——走“專精特新”之路。
“專精特新”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政府大力鼓勵和支持的新國策。在國際國內局勢不穩定、歐美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導致我國出現“卡脖子”問題的情況下,國家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讓中小企業聚焦主業,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對于絕大多數的企業來說,走多元化之路,都是高難度的危險動作。既然是多元化,那就必然要求老板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資金投入,一旦其中某一塊業務投資失利,勢必將影響整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甚至導致整個公司的資金鏈條斷裂,最終導致企業的破產或倒閉。如今眾多經營困難或者面臨破產的企業,90%都是死于多元化經營、資金鏈條的斷裂。“專精特新”助力中小企業解困具體如下:
1、“專精特新”助力中小企業解決“缺錢”困境
若中小企業成功申請“專精特新”,其“缺錢”困境將得到如下有效解決:
(1)國家對“專精特新”企業補貼豐厚。
2021年1月23日,由財政部和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財建[2021]2號《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文件中指出:2021-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引導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分三批(每批不超過三年)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這些企業發揮示范作用,并通過支持部分國家(或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強化服務水平,聚集資金、人才和技術等資源,帶動1萬家左右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自從2021年9月2日國家領導人宣布推出北交所,加之工信部對成功申請為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的企業給予600萬補助,各省市也對成功申請為“專精特新”的企業給予豐厚的獎勵之后,配合著各省市工信部門對申報“專精特新”的政策宣貫,“專精特新”這個概念瞬間爆紅,使得“專精特新”人盡皆知,“專精特新”政策申報成為中小企業熱烈追捧的政策申報之一。
(2)“專精特新”助企業打開融資渠道,為企業不斷“輸血”。
“專精特新”企業之所以如此受追捧,除了補貼等顯性紅利,中小企業老板更加關注“專精特新”企業背后的隱形紅利。如圖2“專精特新”企業隱形紅利。
由上圖可知,銀行、私募基金、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將“專精特新”企業列入“白名單”,直接授信,貸款額度從1000萬元到5000萬元不等;北交所也將為其開辟“綠色通道”;私募機構也將“專精特新”企業列入“白名單”,慕名走訪“專精特新”企業,并對其重點投資。
(3)“專精特新”助力中小企業搭上北交所的“班車”,讓中小企業實現上市融資。
證券公司將“專精特新”企業列入重點保薦上市的標的,在同等條件下,對“專精特新”企業廣開“綠燈”。
據不完全統計,在北交所100家上市公司中,有22家屬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北交所上市公司總數高達22%。由此可知北交所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親睞程度。
為了吸引“專精特新”企業到北交所上市,北交所不僅發動各地的服務中心深入到“專精特新”企業調研、訪談,更聯合各地工信部門召開“專精特新”企業北交所上市的政策宣傳會議,同時在上市審核中,“專精特新”企業享有優先權。
2、“專精特新”助力企業解決“缺人”問題。
由于政府對“專精特新”企業出臺了大量政策文件,若中小企業成功申請“專精特新”,其“缺人”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具體如下:
(1)政府層面
政府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具體如下:
一是政府協同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國有企業專家共同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體包括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研攻關平臺、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專精特新”企業工作、積極開展專家進“專精特新”企業的行動等,積極鼓勵引導科研院所、高校、各類專家學者走進并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體行動包括以博士后科技服務隊、專家服務團等方式對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需求等。
二是強化人才資源供給:如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專精特新”企業,如政府各相關部門定期發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招聘計劃,積極與高校合作開設“專精特新”企業專場招聘會。
三是聯合高校及專家免費為“專精特新”企業高管培訓專業知識。如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各地高校,聘請專家學者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管定期舉辦業務培訓,讓“專精特新”高管人員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從而更好地為“專精特新”企業服務,達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2)企業層面
在企業層面,結合部分企業人才培養經驗,企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解決“缺人”問題。具體如下:
一是吸引優秀人才。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廣闊的發展前景、完善的職業晉升通道、積極的創新創造氛圍“吸引”優秀人才。此外,“專精特新”企業還應當將自身作為“品牌”,并進行高水準的品牌打造工作,強勢進駐員工心智。
二是提升員工技能,完善員工發展體系。中小企業應當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機制與員工發展體系,支持員工持續提升能力,實現“留人”與“強人”目標。
三是激活員工的創新、創造、創業能力。中小企業應該多關注員工創新、創造、創業意識的萌發與動力達成,讓員工能夠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具體操作可參考韓都衣舍的“小組制”、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
3、“專精特新”助力企業解決“缺技”問題。
中小企業成功申請“專精特新”后,“缺技”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具體如下:
一是國家為了鼓勵“專精特新”企業大力進行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升級,對于進行技術創新及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企業及服務機構均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以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及數字化轉型升級;
二是國家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以及科技服務機構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工業設計、知識產權應用、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服務,并通過補貼的方式來激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更新,多方位解決“缺技”問題。
4、“專精特新”助力企業解決“缺市場”問題。
中小企業成功申請“專精特新”后,“缺市場”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具體如下:
一是國家給“專精特新”的定位是讓其能真正為大項目、大企業和整個產業鏈提供元器件、零部件、配套服務和配套產品。只要企業申請成功“專精特新”企業,相當于國家工信部門為企業做了一次“體檢”,得到了國家工信部門的認證。即工信部門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做了一個強有力“背書”及廣告,從而使其充分得到市場的認可,拓寬市場,穩固市場,增加市場競爭優勢。
二是為使“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能夠真正投放市場,國家通過多途徑為其提供應用場景,助力其快速打開市場,具體如:國家通過委托生產、政府采購、軍民融合等方式多途徑解決“缺市場”問題,全方位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三是為使“專精特新”企業牢固占領市場,具有絕對的市場競爭力。眾多“專精特新”企業聯合高校及科研院所成立研究中心,共同研發企業亟需的高精尖技術,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從根本上解決“缺市場”的難題。
四、結論
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因此,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在分析中小企業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存在的困境,即缺錢、缺人、缺技及缺市場的四重困境,并根據國家的政策導向為中小企業指出了一條轉型賽道,即走“專精特新”之路,讓中小企業在國家對“專精特新”政策的支持下,有效解決目前面臨的缺錢、缺人、缺技及缺市場的困境,使得中小企業取得跨越式的發展成效,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更加強勁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1]》》? 國家統計局 科學技術部 財政部;
2.《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 財政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建〔2021〕2號;
3.《提升"雙鏈"韌性要強化科技創新》 黃漢權 《中國中小企業》;2021-11-01 ;
4.《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分析與變革對策探討》 于明;《企業改革與管理》;2022-04-15 ;
5.《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耿德偉,傅娟;《中國經貿導刊》;2021-02-10 ;
6. 《把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作為一件大事抓緊抓好》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中國中小企業》;2014-04-10;
7.《商業銀行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的思考》王榿倫,鄭炫圻,朱毅;《西南金融》;2022-05-15;
8.《以標準化引領"“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 段金弟,黃萍,易娟,蔣超等;《表面工程與再制造》;2022-04-15;
9.《中小企業研發創新困境及突破建議》張來平,賴岸,杜旭東;《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2022-04-12;
10.《環境規制、綠色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研究》蘇斌,丁文婷,肖凡;《創新科技》;2020-11-02;
11.《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分析與變革對策探討》 于明;《企業改革與管理》;2022-04-15。
作者簡介:肖曉蘭(1983—),女,漢族,江西贛州人,吉林大學碩士,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財稅。
通訊作者:林銀花(1979—),女,漢族,廣東揭陽人,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企業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