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華 岳博偉
官廳水庫地跨河北省懷來縣和北京市延慶區,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水庫由洋河、桑干河和媯水河三條河流匯聚而成,下游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永定河是一條水患頻發的河流。為了治理永定河水患、保障流域內人民的安全,從1951年到1954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修建官廳水庫,成功將肆虐千百年的永定河水患變為造福人民的水利,在新中國建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在歷史上,永定河曾是一條著名的“害河”。由于河水含沙量大、流域內降水集中和下游河道易淤塞等原因,永定河的洪水災害極為嚴重。據統計,從金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800余年間,永定河決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給流域內人民帶來巨大災難。[1]汛期,洶涌的河水常常沖破堤防,淹沒兩岸大片農田,沖倒房屋,導致無數勞動人民流離失所,極大地破壞了社會安全與穩定。
歷代政府都曾試圖治理永定河水患,但始終無法徹底解決這一痼疾。封建王朝時期,治理永定河水患的主要方式是修筑堤防。如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皇帝在永定河兩岸開展大規模的筑堤工程。他還將河的名字由原本的“無定河”改為“永定河”,以求安瀾。但是,修筑堤防的方式并不能根治永定河水患,永定河的洪水災害依舊酷烈。周恩來曾指出“華北的永定河,實際上是‘無定的。清朝的皇帝封它為‘永定,它還是時常泛濫。不去治它,只是封它,有什么用?”[2]民國時期,政府圍繞永定河開展勘探并提出了一些治理永定河水患的計劃。如華北水利委員會在1933年公布《永定河治本計劃》,試圖從根本上解決永定河水患。該計劃包括修建攔洪工程和減洪工程、整理河道、攔沙和放淤等內容,還特別提到修建官廳水庫以攔蓄永定河水。然而,由于社會長期動蕩,這些計劃只能是紙上談兵。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永定河水患仍舊嚴重威脅著流域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解決永定河水患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和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前的緊迫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立刻將修建官廳水庫提上議程,并將其作為治理永定河水患的重中之重。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會上討論了此前由華北水利工程局擬定的《整治永定河及流域開發計劃草案提綱》,并決定報請中央盡早修建官廳水庫,解決永定河水患難題,變“水患”為“水利”。修建官廳水庫的提議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下,由華北水利工程局編制的《永定河官廳水庫工程初步計劃》得到批準。1951年10月,官廳水庫工程正式啟動。長期以來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的官廳水庫工程終于付諸實施。
為了確保官廳水庫工程的順利推進,黨和國家調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黨的號召下,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數萬名建設者奔赴官廳水庫工地,投身水庫建設。針對官廳水庫工程實施過程中產生的數萬移民,政府幫助他們在異地重建家園。修建水庫需要大量的工程機械和建筑材料。為此,在黨和國家的調配下,全國各地向官廳水庫工程支援推土機、鉆探機等機械和鋼筋、水泥、木材等原料,為官廳水庫的修建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據統計,官廳水庫工程累計完成土石方154.7萬立方米,用工643萬個工日,投資2259億元(舊幣)。[3]毋庸置疑,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聚集起各方面的力量,推進這座浩大的工程。
在施工中,剛剛獲得解放的勞動人民展現出巨大的工作積極性。一方面,他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克服惡劣的施工條件。自官廳水庫開工以來,工人們高喊“與時間賽跑,與洪水斗爭”的口號,晝夜不停,輪番工作,努力加快施工速度。即使在塞外風雪交加的冬夜,施工仍在繼續。他們泡在冰冷的水里開鑿堅硬的巖石,建設輸水隧洞,冒著風雪與飛沙挖掘和搬運泥沙與石塊,在高達十多公尺的半山腰中打石方。另一方面,工人們發揮聰明才智,創造了許多有效的施工方法。如運輸土方的“一列式斗車拖帶法”,碾壓土壩的“連環套打夯法”,提高碾壓質量的“往復交叉碾壓法”和提高爆破效率的“階梯式抬炮法”等。這些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工程建設的速度和質量。
此外,在官廳水庫修建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各種方式改善工人們的生活、調動工人們的勞動積極性。盡管經費十分緊張,但始終保證基本的糧食和熱水供應,并定期為工人們改善伙食。同時還設立了衛生小組,為工人們配備醫生,開展消毒和滅蠅工作。北京圖書館還在工地上辦起圖書流動站,豐富工人們的業余生活。這些生活保障措施讓工人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水庫建設中。除此之外,還著力開展政治工作,在各施工所設立政治工作組,加強黨對工人們的領導;建立民主管理委員會,并在工人中開展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工人們紛紛訂立愛國公約,發起愛國勞動競賽,提高勞動效率。在黨的領導下,工人的力量得以充分發揮。
官廳水庫修建工程還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云、鄧小平等都曾前往官廳水庫視察和指導工作。官廳水庫竣工前夕,毛澤東視察了水庫建設工地,并對水庫工程的建設和水庫建成后將發揮的作用做出高度評價。水庫建成后,毛澤東又親筆題詞:“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4]可見毛澤東對官廳水庫的重視。
在黨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1954年5月,官廳水庫竣工。水庫建成時庫容達22.7億立方米,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庫。水庫按照防御千年一遇的洪峰8000秒公方的標準設計,能夠將來自上游的洪峰削減至700秒公方。[5]官廳水庫的建成基本解決了千百年來威脅永定河兩岸人民的水患。時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在官廳水庫竣工慶祝大會上指出:“官廳水庫的落成,在全國水利建設中是一個重大的勝利,是一個變水害為水利的重要工程,是一個改變自然面貌的不朽的事業。它將永遠為全國人民所記憶、所感激。”[6]
除了解決永定河水患,官廳水庫還在其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官廳水庫為北京提供的工農業生產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緩解了首都用水壓力。依托官廳水庫建立的官廳水電站為周邊地區輸送了大量電力,促進了工業的發展。此外,官廳水庫還具有生態環境保護、水產養殖和旅游開發等諸多方面的價值。這為官廳水庫的后續開發和利用奠定了基礎。
在官廳水庫的修建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堅定的人民立場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局面下,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中力量修建官廳水庫,成功解決了肆虐千百年的永定河水患,保障了永定河兩岸人民的安全。水庫修建過程中,黨充分發動廣大人民投身工程建設,為工程的順利完工提供堅實力量。官廳水庫的修建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抗擊水患的光輝典范。
官廳水庫建成后,黨和國家圍繞水庫開展了一系列建設。水庫建成之初,河北省開展以治理永定河、保護官廳水庫為重點的山區水土保持工程,緩解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積狀況。官廳水電站于1954年6月開工建造,并于1955年12月開始發電。官廳水電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自動化水電站。周邊群眾還利用庫區積極發展養魚業,改善自身生活。此外,為了滿足防洪、供水與抗震等需要,黨和國家還對官廳水庫進行一系列擴建和修復活動,包括加深加寬溢洪道、加固加高大壩和清淤等。官廳水庫的庫容也從原本的22.7億立方米增長至41.6億立方米,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70年代后,黨對官廳水庫出現的污染問題予以治理。1972年,由于水庫上游企業向河道排放工業污水,官廳水庫遭到污染。對此,周恩來做出批示,要求迅速解決官廳水庫污染問題。隨后,官廳水系水源保護領導小組成立。領導小組積極推進官廳水庫污染協同治理,取得顯著成效。1976年,官廳水庫水質基本接近飲用水標準。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排入河道的污水不斷增加,導致官廳水庫的水質惡化。1997年,由于污染嚴重,官廳水庫被迫退出城市生活飲用水體系。為了治理污染,黨和國家采取在上游截污治污、封庫禁漁和濕地建設等措施,使水庫于2007年重新恢復首都飲用水水源地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迅速推進,官廳水庫的保護得到高度重視。一系列水庫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紛紛開展。官廳水庫的水質由此穩步提升,周邊生態環境也得到極大改善。
如今,官廳水庫不僅是永定河上的水利樞紐,還是環境優美的國家濕地公園。這里植被茂密,水質清澈,是許多候鳥的棲息地。人與水的關系也早已實現從抗擊水患到與水共生的轉變。周邊群眾利用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在保護水庫環境的同時走上致富路。這座承載著黨和人民艱苦奮斗歷史的水庫,將見證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征程。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羅建軍,喬海威.美麗的塞外明珠—官廳水庫[J].北京檔案,2014(4):38-41.
[2]曹應旺.周恩來與治水[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1:215.
[3]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北京黨史紀事第二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三)[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060.
[5]劉靜.新中國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設成就史料(上)[M]//北京市檔案館.北京檔案史料2013.2.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118.
[6]官廳水庫竣工慶祝大會隆重舉行[N].人民日報1954-5-15(1).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