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鄰居養了一只小鳥,我不知其名,也不知其從何而來。
藍色的羽翼,淺紅色的絨毛,小而黑亮的眼睛,機靈的喙中流出的美妙音韻……在籠里,一切都在籠子里。
百無聊賴之際,我注意到了架子上放著的鳥籠,一只活潑可愛的藍色小鳥在籠里跳上跳下,隨后唱起了歌。
寵物與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其他生物有何不同?
明知囚籠存在的那些“自由之物”,也會和這只藍色小鳥一樣歡樂歌唱嗎?若是我,大抵不會。就像有些困于籠中的鳥兒一樣,會選擇絕食,一言不發地望著昔日自由翱翔的藍天,然后干癟著肚子逝去,以此來驚悚世人。
這或許是不理智的產物。
籠子里優渥的條件,于生存而言倒是十分有利:吃不完、不需要勞動便可得到的食物,干凈的水,舒適的安睡之地……相比在外奔波勞累的日子,這種可以不受世俗指責的美好生活方式,實在誘人。
誰的心里都有怠惰的種子,不過會為了適應世界法則而抑制其生長罷了,畢竟任其生長只會百害而無一利。貪圖享樂總會帶來壞結果,想必是法則中的一條。而當一個可以逃脫法則、怠惰可被允許的新世界敞開大門時,能有幾人不愿涉足?為了毫無信仰的自由而死毫無價值,還不如沒有負擔地活下去。
換個角度想想:若我出生即在囚籠之中呢?逃離的念頭或許根本不會存在。因為囚籠即世界,世界即囚籠,于我而言,沒有鐵線分割的景色才奇怪呢。一些“龐大的生物”在我的世界來了去、去了來,會逗我,會給我食物與水。在我眼里,他們終究不是異類,不會給我造成傷害。甚至可以說,他們像極了我的奴仆。
你看,假如我生在囚籠里,囚籠即我的全部,眼前的景色即真實。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世界就這么點大,就這么點。
不論以哪種角度來思考,鳥兒似乎沒有理由不好好待在籠子里一般。至于意義,鳥兒有考慮過嗎?有一點很糟糕,它們或許連自我意識都沒有。真是恐怖!我寧愿相信文學賦予它們的不一定準確的個性,也不希望它們沒有思想。
沒有思想,什么都沒有意思,什么都得推翻。多么恐怖!多么可悲!
雖說選擇無關對錯,寧做籠中之鳥者,自有其追求,也有其幸福,但我完全不會像多數囚鳥一樣,不會為了高尚與骨氣而死,亦不會為了利益與安定而生。倘若不幸生于囚籠或困于囚籠,我也不會墜于虛假之中,定會發現囚籠的存在,伺機逃出,只為找到真相,回歸真實。
就算囚籠從未打開過,我也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只鳥。
然而,現實中恐怕每個人都是籠中之鳥吧。我們要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囚籠,它們拴著鎖著,將真理、真相、現實藏著掖著。這些囚籠或是自我編織,或是他人編織,又或是世界本就存在的。它們將我們與所不愿直面的東西隔開。有人伺機出逃,有人得過且過,而有人甚至連囚籠的存在都不知曉……
我想著,起身打開了窗戶。躊躇了一會兒,我又打開了鳥籠。
小鳥美妙的歌聲戛然而止。
“出來呀,小鳥。盡管會恐懼,甚至在真實中會難以生存,但是你要出來呀!不是說有些鳥是籠子關不住的嗎?”我熱切又緊張地盯著那只藍色小鳥。
關久了,它也許連怎么飛翔都忘了。它抖擻了一下美麗的羽毛,扭頭看了看鳥籠,繼而用它黑黑的眼睛盯著我,一動不動。有些鳥是籠子關不住的?我的眼中有光黯淡下去。也許只是有些鳥罷了 。
我剛準備關上鳥籠,冷不丁地,那只小鳥“撲棱”一下振翅起飛,飛出窗戶,再也沒有回頭,只留下一抹藍色的倩影在午后的碧空中。我想我眼中的光一定重新亮起來了。此刻,我便是那遠去的藍色倩影,再無歸期,卻滿心歡喜。
(作者系湖南瀏陽市唯美高級中學學生)
童年和少年是哲學的黃金時期。輕羽的這篇文章,體現出哲學思考的深度、敢于踏上“精神漫游”的勇氣,以簡潔精準且充滿銳氣的文筆展示了一幅心靈地圖、一次精神的穿越之旅。
“藍色的羽翼,淺紅色的絨毛,小而黑亮的眼睛……”這樣的一只藍鳥,既是一個靈巧的生物,更是一個觸發少年哲思的“機關”。藍鳥困于鳥籠,引發少年關于人生與囚籠的聯想。從此物到彼物的聯想、對比、批判,這是一種寶貴的哲學思辨能力。少年站在窗邊觀鳥沉思,看似一動不動,然而他的內心早已跋涉過千山萬水,展現出一種“靈魂的積極性”。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了這種“靈魂的積極性”,那些內心自由和獨立的人時常靜坐沉思,在外人看來是消極可恥的,然而這種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是最高的“積極的活動”,也即“靈魂的積極性”。
全文關于人生與囚籠的探討,充滿了否定與肯定的較量、自我認可的力度、辯證思維的豐富性。這樣的思考讓人聯想到電影《楚門的世界》,主人公楚門在“囚籠”般的小鎮生活了三十年,渴望逃離卻又心生畏懼且遇到重重阻礙,最終鼓足勇氣走出小鎮,踏上新的旅程。世界是否如“囚籠”、人作何選擇,一直以來都是困擾人們的哲學問題。面對幾乎無解的深邃問題,少年用青澀但堅毅的智識做斧頭,向問題用力開鑿。即使只是劈下問題的零星碎片,少年的內心卻因此變得更加勇敢、澄澈。這種“開鑿”充分表明哲學思辨的重要性和意義。青少年自我意識初步覺醒,開始對世界投以或好奇或懷疑的目光。對他們而言,哲學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氣質和思維方式的訓練,幫助其更清澈地辨析復雜的問題,保持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淹沒在生活的、大眾的洪流當中。
“那只小鳥‘撲棱一下振翅起飛,飛出窗戶,再也沒有回頭,只留下一抹藍色的倩影在午后的碧空中……”如果說“囚籠”之思或多或少會讓人有幾分迷茫感,那么少年開籠放鳥、鳥兒高飛就給人一種選擇的堅定感。因為年輕,因為澄澈,因為無畏,少年的智識也和藍鳥一般振翅高飛,多么令人欣喜的結局。
人如藍鳥,藍鳥飛出籠后,會遇到怎樣的世界與生活呢?或許,哲學不會給人確切的答案,但會教人找尋答案的方法。如藍鳥離籠高飛一般,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動詞”,是一種精神訓練、靈魂漫游,是一段不斷展開的追尋智慧和生活的旅程。借力哲學,愿靈魂的藍鳥振翅于廣闊的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