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子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政-行-園-校協同育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1SJGLX796)、教育教指委重點課題“‘崗課賽證融合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課題編號:JYJZWJY-2023A-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以美育人”是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價值導向,是提升整體國民精神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耙悦烙恕边M一步強調了美育的育人價值,旨在通過以美化人、以情感人,將人類文明的璀璨瑰寶傳遞給青少年一代,從而陶冶其情操、溫潤其心靈、促進其精神不斷成長,形成高尚的品格。學前階段是審美意識和審美創造力發展的敏感期,是開展美育活動的關鍵時期。美術欣賞活動作為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應堅持“以美育人”的理念組織美術欣賞活動,促進幼兒的成長。
一、營造寬松且富有美感的活動環境,引發幼兒的審美興趣
(一)寬松自由的活動氛圍
美術欣賞活動離不開師幼與審美對象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精神對話。藝術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才能讓讀者領略其真諦。在讀者與文本的充分互動中,藝術文本的價值和生命才能獲得生發。寬松自由的氛圍充滿了支持和信任,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幼兒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并能得到教師及時的回應和肯定,從而產生認同感,建立自信和自尊。幼兒自主自由地展開審美想象,與審美對象進行充分的心靈溝通,在欣賞過程中達到“物我統一”,獲得審美層面的精神自由和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
(二)富有美感的活動環境
幼兒園環境具有潛在的文化意蘊和審美意蘊,是重要的美育場域,承載著不可取代的發展功能。具有美感的環境能夠激發幼兒的審美自覺性,引起幼兒的審美興趣,讓其獲得愉悅感,使之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浸潤和陶冶。營造富有審美特質的環境,是對幼兒美術欣賞的環境支持。教師應選擇與欣賞主題相關的素材布置活動室,滿足幼兒隨時欣賞的需要,幫助幼兒建構相關經驗。教師還應注意自身的語言表達美和精神氣質美,如在欣賞過程中采用文學性的語言,以及符合欣賞對象情感的語氣語調進行引導,營造美感氛圍。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參與環境的布置,積極傾聽幼兒的心聲,了解幼兒的需要,和幼兒共同布置環境。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在動手創造中體驗美,感受創造的快樂,這也體現了“勞動創造美”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觀。
二、多元方法手段共同參與,支持幼兒的審美探索
(一)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應以對話法為主,輔以對比欣賞法、體驗法,適時貫穿游戲化策略。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幼兒的審美體驗搭建有效支架,引導幼兒在多方互動對話中不斷拓展審美場域,在對比欣賞中逐漸豐富審美經驗,在感知體驗中增強審美情感,在游戲化情境中獲得審美享受。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幼兒審美期待的中介,避免對幼兒進行主觀評判,而是通過有效的提問、追問和回應,激發幼兒之間的審美互動,引發幼兒對審美對象持續深入的感知、理解和想象,促使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態度和習慣。
(二)巧用信息技術手段
現代化信息技術將聲音、圖像、動畫等相結合,讓美術欣賞形象化、可視化且更有互動性,有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參與性。比如:利用互動性強的美術欣賞軟件,引導幼兒對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作品從整體到局部深入欣賞,還可以讓幼兒通過點擊、拖拽等方式與作品進行互動,增強欣賞的體驗感;利用VR等技術手段,向幼兒適時介紹美術作品的歷史背景、作者的生平故事等,能增強幼兒的欣賞興趣,加深其對作品的理解;應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幼兒身臨其境地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豐富幼兒的文化和審美視野。總之,教師應積極探索美育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合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豐富美術欣賞資源,滿足幼兒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提高美術欣賞的趣味性和靈活性。
三、采用靈活的組織策略,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一)“感受→分析→解釋→評價”四環節逐步推進
依據幼兒的審美心理過程與特點,美術欣賞活動一般以“整體感受、作品分析、意義解釋、審美評價”四環節組織實施。
整體感受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幼兒對作品進行初步感知,并自由表達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覺。這種印象和感覺是幼兒初次面對藝術作品時所產生的一種閃光式的認識,是本真的、直覺性的,較為寬泛、粗淺,但卻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其獨立欣賞,盡量不打斷幼兒,不急于提出太多問題,要讓幼兒暢所欲言,大膽表達。
作品分析是對審美對象的內容美與形式美進行欣賞與分析的環節。幼兒通常會自發關注作品的內容要素,但隨著其年齡的增長,他們也能主動發現作品的形式特點。因此,幼兒對作品內容美和形式美的欣賞是交互進行的。據此,教師可根據幼兒對作品的反應,通過對話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進行逐步欣賞和層層深入的分析。
意義解釋是在對作品欣賞和分析的基礎上再一次整體欣賞,并對作品蘊含的意義進行探討和理解的過程。不同于第一環節的整體感受,此環節要求一定的反思性,且更有深度。教師應著重引導幼兒在整體與部分的交互融合中理解作品的意義,還可以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為作品命名等方式,引導幼兒理解作品蘊含的意義,體會其中傳遞的情感。
審美評價主要是對美術作品的審美價值進行認識和判斷的環節。此環節的關鍵在于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審美觀點,鼓勵并尊重幼兒對作品進行自由的個性化評價,促使幼兒在審美判斷中汲取作品的審美特質,提高審美趣味和鑒賞力。
(二)以“大美育”觀促進多領域有機融合
美育是面向人人的全面性、普及性教育。教師應樹立跨領域融合發展理念,將美育元素和美育精神自然滲透在課程體系中,以美育促進五大領域的有機融合,實現美美與共。健康、語言、科學、社會、音樂等多個領域活動中蘊含著美術欣賞的契機,美術欣賞活動中也潛藏著與各領域的自然聯系。例如:在欣賞雕塑作品《擲鐵餅者》中,可引導幼兒欣賞人體運動的健美,感受奧林匹克運動精神;在健康教育活動中,幼兒能感受到動作之美、隊形之美、節奏之美等;在科學活動中,可引導幼兒發現規律美、秩序美;在社會活動中,幼兒能在交往互動中感受文明禮儀美、社會文化美等;語言活動中,不乏文學作品的意境美、節奏美,特別是文學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的繪本,更是值得欣賞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美術欣賞與其他領域的融合是一種基于幼兒審美需要的生態式的、自然的、恰當的有機融合,而非生硬的聯系或機械的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