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蒙智心
*本文系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校級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教育戲劇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9GKSYJGB11)和“觀察滲透理論與反思性實踐融合的幼兒教師專業觀察能力職前培養實踐與研究”(編號:2022GKSYGB20)的成果。
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和游戲化是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高質量的核心是教育過程中的相關要素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促進兒童的發展,支持和促進的前提則是對兒童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的充分觀察和分析,理解兒童的現實需求,做出適宜于兒童現狀的反應,以促進兒童的活動。[1]隨著各地游戲化課程、區域活動探索的不斷深入,教師觀察幼兒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影響教育“過程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2]
教師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專業觀察,觀察能力是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觀察素養體現為一種綜合素質,是專業理念與態度、知識與能力相整合的素養。以學習路徑為理論支持,反思性實踐為途徑,數學活動為抓手,教研共同體為保障,是提升教師的兒童行為觀察素養的新思路。
一、幼兒教師觀察素養提升的困境
(一)理論素養制約幼兒教師觀察的全過程
教師對兒童的觀察與評價包含信息感知、篩選、分析、判斷、結論與應用在內的所有過程,表現出高度的內隱特征和不可見性。具體而言,觀察不僅包括外顯的捕捉信息和給予回應的行為,還應包括比較、判斷、推測等內在的分析活動。這意味著教師需掌握并應用有關幼兒領域發展特點的理論知識,從而有效地觀察、分析和支持幼兒發展。然而,在現實中,幼兒教師往往限于觀察理論的不足,難以對兒童行為做有效的觀察分析。部分教師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簡稱《指南》)為觀察兒童行為的主要依據,但“對《指南》的理解僅停留在文字層面,不能很好地與保教工作實踐結合起來,更不能恰當地發揮其評價工具的作用”。[3]幼兒教師的觀察行為如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教學相長,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二)路徑制約幼兒教師觀察素養的可持續性發展
教師是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情境中觀察兒童的能力表現,觀察是經驗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4]教師自身素養以及現場情況、實際情境等外部環境都會影響觀察效果。然而,當前開展的提升幼兒教師觀察素養的教研活動、職后培訓和技能比賽,大多以研討、案例分析、理論講授的方式進行,并不直接作用于真實的教育實踐。這種脫離了具體情境的培訓活動,不利于捕捉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教師基于兒童行為觀察信息的解讀、分析和判斷,導致部分幼兒教師在經過培訓后依舊按原有方式觀察幼兒。而且,這些提升觀察素養的活動對一些幼兒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所欠缺,活動成了經驗交流與總結會,教師的互動任務明確、互動氛圍嚴肅,部分教師甚至全程沉默,掩蓋或保留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幼兒教師缺乏在真實的教育實踐中主動地、持續地提升自身觀察素養的有效路徑。
二、學習路徑理論對于幼兒教師觀察素養提升的重要價值
(一)學習路徑理論簡介
學習路徑(learning trajectory)是指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兒童與教師共同建構的某一領域特定知識或能力由簡單向復雜發展的歷程。它起源于西蒙(Simon)在1995年提出的假設性學習路徑,即關于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假設,是教師評價和改進教學活動的依據。后續學者們基于此提出了自己的學習路徑界定。目前,美國學者道格拉斯·H.克萊門茨和朱莉·薩拉馬對學習路徑的界定比較具有代表性,他們認為學習路徑有三個部分:學習目標;兒童到達目標的發展道路;一整套和發展進程中的每個思維水平相匹配,能幫助兒童發展到更高的思維水平的教學活動或任務。[5]具體而言,學習路徑是具有領域性的,不同領域學習路徑的清晰程度和主觀程度具有差別。語言、社會、藝術等領域的學習路徑比較模糊和抽象,存有多種可能;而數學領域的學習路徑相對清晰,普遍性較高。[6]研究表明,學習路徑對兒童發展、教師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二)學習路徑對幼兒教師觀察素養提升的重要價值
不同于抽象的、概括的學習規律或學習進階,學習路徑的主要成分是聚焦于具體領域的學習目標、學習序列和相應的教學活動,它可以幫助教師擺脫課堂所學的籠統的幼兒發展知識和教育原則,使其較為準確地理解和分析幼兒的具體發展水平,并為其提供適宜的教育對策。
學習路徑是基于具體情境通過人與人或環境的互動產生的,是具體的、情景化的、師幼共同建構而成的。教師需要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生成和使用學習路徑,教師實踐、反思、完善、再實踐學習路徑的過程,是一種基于觀察和互動的理解與抉擇。[7]因此,學習路徑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遵循“了解→應用→反思→完善”模式的持續的過程。其中,教師需要保持開放性思維,借鑒已經形成的學習路徑不斷觀察、分析和支持幼兒發展,在反思幼兒發展中又不斷生成新的學習路徑,循環往復,不斷積累。可見,學習路徑有利于促進教師觀察素養的可持續發展,是提升幼兒教師觀察素養的重要工具。
三、學習路徑理論指導下幼兒教師觀察素養提升思路
(一)反思性實踐:基于學習路徑提升幼兒教師觀察素養的重要途徑
不同活動背景下的幼兒教師觀察具有不同之處,脫離具體情境談教師觀察素養提升策略,猶如“隔山打牛”。真實的實踐情境是復雜的,幼兒教師以“實踐→反思→實踐”路徑開展反思性觀察實踐,能不斷地建構觀察經驗,這與學習路徑的構建不謀而合。在行動中認知、在行動中反思,這是反思性實踐者的典型特征,教師可以利用現有的學習路徑分析和理解所觀察到的幼兒行為,進而開展支持幼兒發展的實踐,借助學習路徑反思現有的觀察實踐,在反思中不斷理解、生成新的學習路徑,并讓新的學習路徑推動著實踐不斷向前。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利用學習路徑開展幼兒教師觀察反思性實踐,重點探究幼兒教師觀察過程中解讀、分析和判斷等關鍵的內部活動,助力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數學活動:基于學習路徑提升幼兒教師觀察素養的重要抓手
借助學習路徑這一工具來提升幼兒教師的觀察素養,要解決幼兒教師在什么樣的真實情境中,如何借助學習路徑觀察、分析、評價和支持幼兒,并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這一根本問題。那么,這便需要考慮該選擇哪種教育情境作為載體。學習路徑的內容相當豐富,具有領域性,數學領域的學習路徑又比較清晰,教師可以先借助學習路徑觀察、分析、評價和支持數學活動中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情況,初步探究基于學習路徑提升教師觀察素養的模式。具體而言,幼兒教師可以聚焦于與數學活動相對應的某一數學內容的學習路徑,通過文本案例、活動視頻、已有研究文獻等方式理解學習路徑,然后運用學習路徑分析新的數學活動實踐案例,識別、判斷、理解案例中幼兒的行為與學習過程,加深對學習路徑的理解,反思以往的觀察,運用不斷生成數學領域的學習路徑持續分析和支持實踐。幼兒教師摸清應用學習路徑的提升教師觀察素養的重要影響因素后,可擴大觀察范圍,逐步建構各領域的學習路徑理論并將其作用于觀察實踐。
(三)教研共同體:基于學習路徑提升幼兒教師觀察素養的重要保障
學習群體、文化氛圍、外部環境是影響教師發展的重要因素,各領域的學習路徑較為復雜,靠幼兒教師個體獨自探究難以取得成效。幼兒園教研共同體是一種以幼兒園保教活動的現實問題為依據,由幼兒園教師、教研員和指導專家等多方人員共同構成,以促進幼兒園為提高教研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的教研團體。[8]幼兒園教研共同體可以為幼兒教師觀察素養提升保駕護航。首先,幼兒園教研共同體可以梳理教師觀察、幼兒教師觀察、學習路徑、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相關文獻,從已有研究和實踐總結中梳理幼兒園各領域的學習路徑。其次,幼兒園教研共同體可以采用多種方法摸清幼兒教師觀察素養現狀,了解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觀察、分析、支持幼兒行為的現狀、困惑及需求,通過集體研討、視頻分析等,共同明確所要解決的教師觀察問題。最后,幼兒園教研共同體可以依據學習路徑,明確觀察內容的結構要素,選擇科學合理的觀察記錄方法,參考或選擇適宜的觀察工具,制訂并實施觀察行動方案,在真實的活動中觀察、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應用學習路徑分析觀察結果,解讀幼兒發展情況,以及做出各種可能支持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行動。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再談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和游戲化[J].幼兒教育,2022(7):8.
[2]郭力平,徐小妮.教師“幼兒研究與支持能力”職后培訓課程框架的建構[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21(10):31.
[3]陳金菊.廣西鄉村幼兒園骨干教師觀察能力的研究[J].廣西教育,2022(06):53.
[4]林正范.試論教師觀察行為[J].教育研究,2007(9):66-69.
[5]道格拉斯·H.克萊門茨,朱莉·薩拉馬.兒童早期的數學學習與教育:基于學習路徑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4.
[6]蘇貴民,仲筱.基于學習路徑的職前幼兒教師發展模式[J].學前教育研究,2022(7):28.
[7]郭力平,曹娟,何婷.基于學習路徑的教師培訓: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新思路[J].學前教育研究,2022(7):1-6.
[8]傅萸.幼兒園區域教師研修共同體的建構與評價[J].學前教育研究,2020(12):68-71.